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其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曾经昂扬的志气,更多的则是品味到其酸涩的无奈和痛苦。从李贺身上,我们能看到无数历史人物共有的苦闷命运,李贺的苦闷心态是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共有的,但最为重要、最为特殊的则是这是李贺式的苦情,是李贺所独有的,在这里,苦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它已演化成为一种人生和艺术哲学。
一、文人墨客们的苦情
我们在文学学习及欣赏中发现,心理的复杂性是大多数文人创作的基础也是源泉。看了一些古代文人的小传,发现:历朝历代的文人,他们最开始的志向并不都是甘愿做文人墨客,他们更希望成为一个可以施展自己理想抱负、报效国家的政治家。只不过在经过种种挫折与打击之后,政治家的抱负不能实现时,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以文人的身份过活,而投身政治的宏愿,只能成为心底无法触摸的痛,一生的痛。作为一代文人在诸多心理特征中,苦闷无疑是李贺最为突出的心态,而苦也确实主导了李贺一生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苦闷几乎人人都有,但却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苦闷只是豪迈气概中的一点渲染;杜甫的苦闷像是品茶一样,淡然处之;白居易则将苦闷渗入庄学禅理中,变得豁然大气;李贺则是将自己全部的感情投注在苦闷中,显得凝重而绝望。李贺的苦闷是贯穿一生情绪,他从未对其遮遮掩掩,它已经成为一种心态,一种艺术,最终也成为了李贺的人生哲学。
二、李贺诗中苦情的表现方式
李贺的诗歌,是他抒发自己内心苦闷的途径,他把自己的所有真实感情全部融入诗歌的创作中,给人真挚凝重的感受,因此欣赏他的诗歌,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他作品中的阴郁低沉、幽冷怪诞,李贺诗作中的苦闷意识也就表现的更加真切。
(一)局外人的无奈苦痛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容易逃避现实。面对周围污浊的世态人情,尤其是在自己遭受困顿失意之时,李贺渴望能转换一种角色,以第三者身份自处,用第三者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和自己凄苦的遭遇,从而让自己置身事外,逃离苦难的境遇,不再受世事纷扰之苦痛。
但实际上,李贺的这种“局外人”的想法,永远的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已,实际的境遇是无法摆脱掉的,他只不过想通过这种“白日梦”式的幻想,让自己心理好过。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可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只能徒增他的无奈和苦痛。因为李贺最痛苦的就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梦总是会醒来的。虽然只有在做梦的那一刻,他内心才是愉快轻松的,但一旦醒来,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幽怨和悲怆。现实生活中,梦想之路阻碍不断,李贺已没有什么可走之路,四方上下俱不可往,他所拥有的确实只有梦了。他的这种看客心理,也成为他内心矛盾和痛苦的始作俑者,好梦难圆,徒留一场空,所以他挣扎不了也摆脱不掉内心的苦闷。
(二)绚丽的悲情
李贺的诗歌是彩色的。李贺善用五颜六色来描绘世界,来表述他短暂而凄苦的生活。用色彩来渲染人生的苦闷,是其诗作更加具有悲剧意识,让人刻骨铭心。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李贺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在绚丽多彩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凄苦孤愤的情感,可以感受到诗人绝望的灵魂所承受的巨大伤痛和苦闷。
在李贺诗中,我们注意到,诗歌色彩鲜明浓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如李贺写红,有冷红(“冷红泣露娇啼色”)、老红(“芳径老红醉”)、愁红(“愁红独自垂”) 幽冷意象在李贺诗中有时也和暖色意象连用。由于诗人的心情、个性、境遇的不同,对同一景物色彩的表现往往大相径庭,李贺即是如此。他即使在选用一些色彩绚丽的意象时,也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哀之绝望的情感也,这种绚丽与颓败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调显得更加悲凉凄惨,读者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任李贺用怎样斑斓绚丽的色彩,他仍脱不了凄楚的底色,正如一位病入膏肓之人,即使再怎样掩饰,也无法掩盖病怏怏的神色。
(三)怀才不遇的苦闷
古代的文人都对功名利禄情有独钟,李贺也一样。他对功名利禄的强烈的欲望,使他一心想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并得到达官显贵应有的荣耀,从而就可以一展雄才、施展抱负。《南园十三首》其五写道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中到处都洋溢着要大展雄图伟业的宏愿。其心态是激昂澎湃的,但此刻,却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身孱体弱,貌陋心脆,有才华而前程难测,有王孙之名却是徒有虚名而已,所有这一切都让李贺充满了力不从心的无奈和仕途不遇的挫败感,其诗歌也处处流露出这种意识。
李贺身心的衰竭,现实的残酷,即使心中还有些许斗志,也只能维持其在诗中的呐喊、昂扬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无法用行动来实现了。而理想和志向在诗中也只会是永远的镜花水月,是无法实现的虚幻泡影。这种力不从心对于李贺来说是最为苦闷的,是痛彻心扉的。
(四)未老先衰的苦闷情结
李賀是个早熟的天才,拥有敏感而脆弱的心,早熟的人必定是早衰的。更何况他的身体已如老翁般,时刻体味到垂暮之感。李贺虽正值华年,但于其诗作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苍老。《示弟》诗云: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应该说,他的心理成长过程是欠缺的,经历了童年的天真、不知世事,他跳过了本应心理成熟的锤炼阶段,而直接走进了老人迟暮的心理世界里。他逃避现实,也刻意回避成熟过程中的煎熬。在李贺身上,我们看不见年轻人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倔强和勇气,只有老人的憔悴与疲惫,苍凉情怀处处可见。
未老先衰的苦闷,着实是无可奈何的。他只能通过诗作来排遣这无以言表的苦楚,所以我们在李贺的诗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无奈与苦闷,原因就在此。
三、小结
通过阅读李贺的诗作,同时将其他文人们的苦情与李贺的苦情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李贺的性格特点较其它文人有一定特殊性,他的诗中体现出幻想,冲动,抱负,但他自己却生活在一个国势衰落、世事沉沦的年代。时代和际遇造就了一个苦闷悲情的李贺,不幸的生活经历磨灭了他的生活热情,曾经的激情也渐渐消失,不平的命运让他感觉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李贺的苦情正在于此。也正因为李贺文学色彩的独树一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文人墨客们的苦情
我们在文学学习及欣赏中发现,心理的复杂性是大多数文人创作的基础也是源泉。看了一些古代文人的小传,发现:历朝历代的文人,他们最开始的志向并不都是甘愿做文人墨客,他们更希望成为一个可以施展自己理想抱负、报效国家的政治家。只不过在经过种种挫折与打击之后,政治家的抱负不能实现时,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以文人的身份过活,而投身政治的宏愿,只能成为心底无法触摸的痛,一生的痛。作为一代文人在诸多心理特征中,苦闷无疑是李贺最为突出的心态,而苦也确实主导了李贺一生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苦闷几乎人人都有,但却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苦闷只是豪迈气概中的一点渲染;杜甫的苦闷像是品茶一样,淡然处之;白居易则将苦闷渗入庄学禅理中,变得豁然大气;李贺则是将自己全部的感情投注在苦闷中,显得凝重而绝望。李贺的苦闷是贯穿一生情绪,他从未对其遮遮掩掩,它已经成为一种心态,一种艺术,最终也成为了李贺的人生哲学。
二、李贺诗中苦情的表现方式
李贺的诗歌,是他抒发自己内心苦闷的途径,他把自己的所有真实感情全部融入诗歌的创作中,给人真挚凝重的感受,因此欣赏他的诗歌,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他作品中的阴郁低沉、幽冷怪诞,李贺诗作中的苦闷意识也就表现的更加真切。
(一)局外人的无奈苦痛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容易逃避现实。面对周围污浊的世态人情,尤其是在自己遭受困顿失意之时,李贺渴望能转换一种角色,以第三者身份自处,用第三者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和自己凄苦的遭遇,从而让自己置身事外,逃离苦难的境遇,不再受世事纷扰之苦痛。
但实际上,李贺的这种“局外人”的想法,永远的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已,实际的境遇是无法摆脱掉的,他只不过想通过这种“白日梦”式的幻想,让自己心理好过。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可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只能徒增他的无奈和苦痛。因为李贺最痛苦的就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梦总是会醒来的。虽然只有在做梦的那一刻,他内心才是愉快轻松的,但一旦醒来,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幽怨和悲怆。现实生活中,梦想之路阻碍不断,李贺已没有什么可走之路,四方上下俱不可往,他所拥有的确实只有梦了。他的这种看客心理,也成为他内心矛盾和痛苦的始作俑者,好梦难圆,徒留一场空,所以他挣扎不了也摆脱不掉内心的苦闷。
(二)绚丽的悲情
李贺的诗歌是彩色的。李贺善用五颜六色来描绘世界,来表述他短暂而凄苦的生活。用色彩来渲染人生的苦闷,是其诗作更加具有悲剧意识,让人刻骨铭心。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李贺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在绚丽多彩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凄苦孤愤的情感,可以感受到诗人绝望的灵魂所承受的巨大伤痛和苦闷。
在李贺诗中,我们注意到,诗歌色彩鲜明浓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如李贺写红,有冷红(“冷红泣露娇啼色”)、老红(“芳径老红醉”)、愁红(“愁红独自垂”) 幽冷意象在李贺诗中有时也和暖色意象连用。由于诗人的心情、个性、境遇的不同,对同一景物色彩的表现往往大相径庭,李贺即是如此。他即使在选用一些色彩绚丽的意象时,也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哀之绝望的情感也,这种绚丽与颓败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调显得更加悲凉凄惨,读者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任李贺用怎样斑斓绚丽的色彩,他仍脱不了凄楚的底色,正如一位病入膏肓之人,即使再怎样掩饰,也无法掩盖病怏怏的神色。
(三)怀才不遇的苦闷
古代的文人都对功名利禄情有独钟,李贺也一样。他对功名利禄的强烈的欲望,使他一心想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并得到达官显贵应有的荣耀,从而就可以一展雄才、施展抱负。《南园十三首》其五写道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中到处都洋溢着要大展雄图伟业的宏愿。其心态是激昂澎湃的,但此刻,却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身孱体弱,貌陋心脆,有才华而前程难测,有王孙之名却是徒有虚名而已,所有这一切都让李贺充满了力不从心的无奈和仕途不遇的挫败感,其诗歌也处处流露出这种意识。
李贺身心的衰竭,现实的残酷,即使心中还有些许斗志,也只能维持其在诗中的呐喊、昂扬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无法用行动来实现了。而理想和志向在诗中也只会是永远的镜花水月,是无法实现的虚幻泡影。这种力不从心对于李贺来说是最为苦闷的,是痛彻心扉的。
(四)未老先衰的苦闷情结
李賀是个早熟的天才,拥有敏感而脆弱的心,早熟的人必定是早衰的。更何况他的身体已如老翁般,时刻体味到垂暮之感。李贺虽正值华年,但于其诗作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苍老。《示弟》诗云: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应该说,他的心理成长过程是欠缺的,经历了童年的天真、不知世事,他跳过了本应心理成熟的锤炼阶段,而直接走进了老人迟暮的心理世界里。他逃避现实,也刻意回避成熟过程中的煎熬。在李贺身上,我们看不见年轻人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倔强和勇气,只有老人的憔悴与疲惫,苍凉情怀处处可见。
未老先衰的苦闷,着实是无可奈何的。他只能通过诗作来排遣这无以言表的苦楚,所以我们在李贺的诗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无奈与苦闷,原因就在此。
三、小结
通过阅读李贺的诗作,同时将其他文人们的苦情与李贺的苦情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李贺的性格特点较其它文人有一定特殊性,他的诗中体现出幻想,冲动,抱负,但他自己却生活在一个国势衰落、世事沉沦的年代。时代和际遇造就了一个苦闷悲情的李贺,不幸的生活经历磨灭了他的生活热情,曾经的激情也渐渐消失,不平的命运让他感觉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李贺的苦情正在于此。也正因为李贺文学色彩的独树一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