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大”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s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是佳士得成立250周年,庆祝活动中有一项内容是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近百年书画展,展品来自新加坡秋斋所藏。这是秋斋历时三十六载迭经淘洗的收藏结晶,又适逢主人步入花甲之年,故名其展曰“春华秋实”。展览同时印制了两本精美画册,分辑“海派新貌”、“江浙风流”、“京华墨韵”、“融和东西”、“岭南蜕变”、“上海变奏”、“西南意象”、“首都主流”、“粤台寻索”九大单元,可谓纲举目张,蔚为大观。不夸张地讲,这个展览是现代中国画历史的一个缩影,其中许多作品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最高艺术水准,还驮着往事,负载历史——这样的作品悦目耐读,而且是在香港看展览,更是别样欢喜在心头。秋斋的收藏视野和文化情怀让人钦佩!
  今年是农历丁酉鸡年,我们且以其中那幅潘天寿的《双雏鸡图》举例说事。鸡者吉也,可讨口彩,也可添喜庆,并且这幅作品是此次展出作品中尺幅最小的(扇面之外),44.5厘米×36厘米,仅一平余尺。然而画虽小却耐看,伫立画前,让我久久凝视,浮想联翩。众所周知,潘天寿画格奇崛清高,极有风骨,尤以大画名满天下,无论笔墨指墨,八尺整纸、丈二匹的大写意山水花鸟巨制在其传世作品中都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也是他啸傲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作品。他也画小品,比如1958年他为当年的浙江美院水印工场准备印制一批中国水墨设色作品所绘的那几套小品册页(潘天寿纪念馆藏)等。他的小品同样脍炙人口,在有限的篇幅里借笔墨突出形式与构成,从而使画面极具视觉感,这是他将传统中国画带入现代的重要手段。其实无论大画还是小品,都是一管笔毫里流淌的墨水,如果说大幅巨制是潘天寿的汉赋长歌,那么小品就是他的绝句小令,长歌激越,小令隽永,但不论大画还是小品,都奇崛清高。奇崛清高是气质,与尺幅无关。
  此帧小幅绘雏鸡觅食,两只雏鸡缩颈圆目,稚而可掬。上幅则录其咏雏鸡诗:“雏鸡雏鸡小于拳,黄金爪嘴身通玄。且步且趋来窗前,啾啾觅食搔苔钱。岂是平生为一饱,准备他年戒旦老。”雏鸡如墨团簇拥下方一角,题诗署款则占幅大半,书法恣意汪洋,奇崛烂漫。潘天寿喜作鸡图,所作多雏鸡小幅,笔墨绘之,也有画大鸡且尺幅稍大的指墨鸡图,如《磐石墨鸡图》,以及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那幅母鸡携子觅食的《抱雏鸡图轴》。潘天寿喜欢画鸡当然与鸡宜入画有关,与鸡吉谐音有关,也与他生于1897年3月14日——农历丁酉年有关。潘天寿是属鸡的——所以他画鸡其实是在画自己。但是鸡是温顺的家禽,潘天寿的性格却桀骜不驯,故其笔下的鸡,无论笔墨指墨所绘,都将温顺化作劲健,即便雏鸡,其形态里裹着的和眼神里流露的也不全是稚嫩,还有倔拙,是稚中有拙,憨憨的藏着一股力量。1964年潘天寿曾绘一幅《双雏图》赠送给他的学生周佩华,一黑一白两只雏鸡拥立画幅下角,一雏似盹,一雏侧首斜睨,神态稚拙极了,画题云:“拟个山僧而未似。”这是点题,表达了他对八大的推崇,也交待了其笔下雏鸡文脉笔墨的由来。他与八大性灵相通,但没有像八大一味冷逸,而是多了雄强与霸悍。如此作雏鸡便与许多画鸡名家,包括齐白石在内有所不同,这也是潘天寿绘雏鸡最令人欢喜的地方。
  当然,《双雏鸡图》让我浮想联翩的原因并不仅此,还因为上面黄宾虹题写的诗塘。为什么?因为难得。在现代美术史上,20世纪是大家辈出的年代,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大家,但因种种原因,比如年龄、地域等等,尽管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段时间相互重叠,同处一个时代,但是交集的机会却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交集。这多少让人有些遗憾。幸好当年潘天寿在诸乐三的引荐下带着自己的作品在上海拜访了吴昌硕,于是就有了那副吴昌硕书赠潘天寿的“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著名篆书对联、《读潘阿寿画山水障子》的古体长诗以及“阿寿学我的画最像,跳开去离我最远,大器也”的赞誉。这无论是对吴昌硕研究、潘天寿研究,还是对现代美术史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史料。
  那么,《双雏鸡图》上的黄宾虹诗塘该如何解读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黄宾虹题写诗塘的时代背景。
  黄宾虹与潘天寿两人相差32岁,他们初识于上海,其时黄宾虹59岁,潘天寿27岁,两人曾经都被聘为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太多交往。1937年黄宾虹赴北京故宫鉴定古书画,前后十余年,而潘天寿自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受聘国画系主任后定居杭州。机缘来自1948年7月下旬,黄宾虹由北京南返杭州,他在上海停留了近一个月后抵达杭州,定居西湖边岳庙西侧的栖霞岭十九号,并受聘为国立艺专教授,其时潘天寿已于前一年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全力投入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据《黄宾虹年谱》转引自1948年10月10日《民报·艺风》报道:“八十五龄老翁黄宾虹先生……已于上周到校授课,国画科科主任吴茀之教授发起,定于十月六日午刻在杏花村公宴黄教授及其夫人,该科教授潘天寿、诸乐三、潘韻……诸先生参加”。这是一次非常高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聚会,85岁高龄的黄宾虹在画坛德高望重,而现在作为国立艺专的一员成了大家的同事,怎么不让人高兴呢!席间诸位教授频频向他请益提问,黄宾虹则一一作答,其乐融融。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8月1日国立艺专续聘黄宾虹为该校教授,时间自1950年8月1日至1951年7月31日。但是情况在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就在续聘将要生效之际,1950年7月15日艺专校长室发来一函,黄宾虹虽为续聘教授,但是被列入“暂不任课之教员”之列。函文如下:“谨启者:兹规定本校一九五0学年度应聘而暂不任课之教员,除应遵守聘书简约各条款外,并须按照学校所订办法进行业务研究与政治学习,至希查照为荷!此致黄宾虹先生。校长室启。一九五0年七月十五日.。”需要进行业务研究与政治学习,所以暂不任课,黄宾虹被闲置了。其实早在前一份续聘签订不久,艺专已经开始推行教育改革。据1949年10月14日浙江日报消息:“艺专绘画系本年度将国画组与西画组合并,今后的绘画工作者应能掌握一切绘画工具来描写工农兵的斗争与生活,又在教学方面,也与过去完全不同,采用了一个新的办法,一个集体教育的方法,根据同学们的进度情况,各教授就各人自己所长轮流授课,并且同时注意同学们的创作练习。”(转引自王中秀《黄宾虹年谱》)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黄宾虹、潘天寿等许多老教授无所适从。不久中央美院成立,北平国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华北大学合并其中,杭州国立艺专则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在其后举办的华东分院师生展览上,黄宾虹、潘天寿虽然受邀其中,但因“绘画工作者应能掌握一切绘画工具来描写工农兵的斗争与生活”,山水画、花鸟画被认为不适合反映新生活,学校已经禁止学生观摩、研习传统旧画,所以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放在显眼的位置展出——黄宾虹的画挂在暗角里,潘天寿的画则挂在走廊里。当年专门从安徽赶来杭州观展的石谷风老人前些年曾对王中秀先生说,看到他们的画“被风吹得飘曳不定,发出泼剌剌声响,心中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这无疑对黄宾虹、潘天寿伤害极大,以至黄宾虹一度萌生返回故里安徽歙县的念头。
  在学校里遭遇冷落,在师生展上受到非礼待遇,却让矢志为中国画坚守传统、革陈鼎新的两位大家更加礼重,惺惺相惜,《双雏鸡图》上的黄宾虹诗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题写的。1953年因偶得一张旧纸而试笔,一拈毫潘天寿就以拙辣的笔墨让两只雏鸡跃然纸上,而黄宾虹是1954年得观此画,显然他十分欣喜,于是溯源八大,写下诗塘。那么谁人请他写的呢?画无上款,应该就是潘天寿,而此时的潘天寿绘画风格早已形成,并且已经画出了《浅绛山水图轴》(1945年,潘天寿纪念馆藏)、《读经僧图轴》(1948年,中国美术馆藏)、《江洲夜泊图轴(四)》(1953年,潘天寿纪念馆藏)等一批代表作品,而在黄宾虹为此帧小幅题写诗塘的1954年,他的多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如《欲雪》(1954年,潘天寿纪念馆藏)、《小憩图轴》(1954年,潘天寿纪念馆藏)等也都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多为指墨,且为大幅,更能呈现他的绘画雄强大气的面貌。那么他为什么不拿这些作品请益宾虹老人,请他作跋或者题写诗塘呢?宾虹老人是非常赞赏潘天寿的绘画的,他曾说“天寿的画,奇崛处又见平稳,非常难得”。还说“天寿用笔,力能扛鼎”。唉,为什么不拿大画比如《欲雪》或者《小憩图轴》請宾虹老人署题呢?这耐人寻味。其实在我看来,这中间蕴藏的正是潘天寿艺术之外令人景仰的美德,他为艺“一味霸悍”,为人却低调内敛,持一小幅请益宾虹老人,不张扬,于己是谦怀,于人是礼。并且这份礼敬一直延续,若干年后(1965年)他在时任宁波地委副书记陈耀亭家里见到一本黄宾虹南归杭州当年所作八开山水册,画极精美,浑厚华滋,潘天寿喜由心生,一定是往事涌怀,于是研墨濡毫,恭恭敬敬写下“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的签条。那字写得好啊,与画般配!
  文人需要交集,大家尤其需要交集,交集会给后人留下遗产,让历史得以回味。
其他文献
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水陆画的存在,更无人了解它们的价值。水陆画浓缩了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内涵,以劲健的笔力、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寄托。  | 崇拜关羽有土壤 |  水陆画在明代发展到顶峰。明太祖朱元璋是僧人出身,他除了命画院画师给水陆法会作水陆画外,还曾制多堂画幅,用于镇边之用,于是民间水陆画随之盛行。明代水陆
期刊
倘若梳理丝路文明遗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宝库的话,相信敦煌一定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直至20世纪初,对远东世界的遐想依旧驱使着西方探险队向中国的腹地进发,他们的疯狂掠夺使敦煌藏经洞的5000余件艺术珍宝支离破碎。那些文物的散佚与消失,让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瑰丽却又扑朔迷离的晚唐五代艺术面目变得更加琢磨不定、深不可测。  ︳丝路霓裳 文化交融 ︳  敦煌藏经洞出土卷轴绘画,主要集中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11世纪。此
期刊
大清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身在藩邸40余年,一朝当朝,感念当时贫富矛盾加剧、西北用兵不断、吏治腐败盛行,而国库却异常空虚, “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因此立志革故鼎新。而在雍正看来,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发动军事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 严刑立法禁铜 |  事实上,雍正朝的经济举措影响深远的比较多,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官绅一
期刊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前言:“中国纪年铜镜既是存世稀罕的珍贵文物,又是中国铜镜的特殊种类,在历史学、考古学、类型学、民俗学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同书附表“两汉至六朝纪年镜索引”告诉我们,存世两汉至六朝的纪年铜镜数量超过了200面。  与汉镜比较,隋唐纪年镜的存世量只能说是凤毛麟角。迄今所知,如不算同一品种的几面“永徽元年铭简博四灵镜”,则隋唐纪年镜的存世量应不超过5面。本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花一块钱去听京剧是很奢侈的事,那时候的一块钱能买很多东西。家父便是这“少见”的一员,笔者也在幼时同他一起去听京剧。父亲当时常说:“有钱就听梅兰芳。”虽然,梅兰芳大师在他的心目中就像太阳那般耀眼。  笔者从小也喜欢梅兰芳大师,后来搬家到德胜门,和梅兰芳故居相邻,有幸结识了梅葆玖先生,也有幸和他合影,更有幸获得了他的题词。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又结识了马连良大师的弟子
期刊
汉代葬玉之风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古人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又称“押舌”,也即民间所谓的“饭含”。  这一制度起源甚早,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12座有饭含丧仪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质镞形器,个别则口衔大骨针。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20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
期刊
记得2008年11月9日的《每日新报》在新闻版以《清末买书,天津能“函购”—市民发现100年前商务印书馆老广告》为题,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  “市民王女士在家中发现了一张天津商务印书馆的老广告,这幅广告距今已有100年左右,广告上的‘函购’字样表明那时候就出现了‘邮购’的消费方式。这张老广告纸张很薄,高60厘米,宽30厘米,上面印刷的字体全都是毛笔手写繁体字。广告上用大字写着‘商务印书馆经营文房四
期刊
笔者花了近七年时间收集到一套张裕公司19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纪念章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特此撰文与大家分享。  张裕公司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是南洋华侨富商张弼士斥资三百万两白银,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山东烟台创立,是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葡萄酿酒公司。  张弼士(1841年至1916年),名振勋,字弼士,广东大埔人。幼年家贫为生计所迫,十八岁赴南洋谋生。因其天资聪颖,又
期刊
明末书法家莫是龙为赵孟《行书千字文》卷题跋道:“昔人谓方圆一万里,上下数千年,绝无承旨(赵孟)书法,观此本信然。”而此卷书法果真如此超迈古今人吗?莫是龙此跋是应此卷收藏者郭衢阶所书,他是因“捧场”而故作此“溢美之言”,还是真以为该书“神韵精能”而由衷感叹呢?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一卷自明末以来皆以为真迹无疑的赵氏书法名作。  赵孟《行书千字文》卷,绢本,乌丝栏直栏,行书《千字文》全篇,款署:“子昂书
期刊
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当您阅读这本杂志的时候,可能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里。辛苦一年了,外出工作的大伙儿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老家的“热窝”正等着您呢!我们也为您奉上一道与鸡有关的文化大餐,算是给您的春节生活添一道另类的“美味”!  天降祥物画鸡趣  文、图/范美俊  十岁之前我居住在川南农村,喜欢听在工厂上班的爸爸买的唱片机,其中有一首歌印象特深,是某青年唱的《清早听到公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