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部分,具有隐性、灵活多样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作为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树立师德楷模,提升教师素质,是开展良好课程思政的前提保障;以生物类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理学为例,提出精心的课程思政设计、适宜的教学形式和平等的交流平台,是成功的课程思政的几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高等学校;植物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189-04
Abstract: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features of implicitness, flexibility and diversity and high effectiveness. It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excellent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et up teacher morality model and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re are the position and bas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curriculum of Plant Physiology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core curriculum for biological specialty,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links for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elaborate course design, suitable teaching form and equal dialogue platform.
Keyword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nt Physiology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也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培养阵地,肩负的责任重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脉搏,真抓实干,一刻也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无疑是高校使命,是一个重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大工程,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大思政课堂[3]。高校的立德树人主要依靠思政教育,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方面。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最根本的是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能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课程思政直接让全体教师参与到育人系统工程中,让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课堂上接受滋养熏陶,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延续和辅助,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处于政治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作为大学生成长摇篮的高校,毫无疑问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哺育器”,作为承担教育教学主体的授课教师,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培育的“哺育者”。課程思政是立德树人中实现“立德”的关键环节,在教书育人中承担着“育人”功能。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性 立德树人,德为何德?教书育人中的“立德”是立共产主义理想之德,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转化而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思政课程在育人系统中是思想和灵魂塑造的主体工程,是专门的思想教育课,是一种正面直接的方式植入红色基因的课程,学生能在课程中全面系统接受思政教育,因此被称为显性教育;一般高校的思政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一年级,随着课程结课考试落幕,学生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之后学生陆续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课程思政则是辅助工程,属于隐性教育。针对课程思政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大学应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6]。通过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走进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兼顾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到思想引领、心灵滋润或人生启迪。如果说思政教育是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那么思政课程就如同大河主流,课程思政则是隐藏的支流,因为有许多的支流不断汇入,大河才奔腾不息。通过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明确了是非良莠,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则能具体体现和示范是非良莠,是思政课程的深化、细化和内化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助推思政课程功能实现。因而,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实则是思政课程的延续,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
(二)课程思政具有灵活多样性
首先,高校的课程思政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特点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能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因而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乃至教学语言特点,教师均需要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的目标和特点,去捕捉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素材,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进行合理设计,方能实现理想的育人功能。可以说高校课程体系中有多少种不同的课程,就有多少种不同特色的课程思政。
其次,课程思政多样性来源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气质的课程思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授课特点和个人特质。通过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7],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课程的主讲教师,在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带有各自气质特点的引导,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渴望,也通过潜在的引导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不同的教师个性气质、人格特点和对事物的态度等的差异,使得课程思政如同百花的暗香,给人不同的浸润享受,沁人心脾,学生百听不厌。
(三)课程思政具有育人高效性
作为育人工程主体的思政课程,是由思政专业的教师队伍完成的专门的育人课程,在本科培养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的学时和学分,有一定的师资投入和时间成本,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独特的教学教法设计,很容易形成生硬灌输、强压式地教学态势,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类似大水漫灌,水分利用效率低下。课程思政则是通过任课教师在授课间“顺带”完成的,于波澜不惊中完成,如和风细雨般地润物无声,教师只是貌似在不经意间传递一种态度,暗示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分秒间就能通过双向互动引起师生共鸣,产生升华,使目标德育知识内化于心,达到潜移默化地育人效果。从人力投入、时间成本和思政育人效果方面比较,课程思政具有育人高效性。
三、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努力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何为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历来被誉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人,更要用高尚的品德培育人,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人。高校教师职业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育人先育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方能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方能引领学生,成为学生的“传道”者。
加强师德教育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自我提升,加强自学,通过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治国方略,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二是学校组织师德培训系列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和非思政专业类教师群体,通过名师讲座、网课进修、外出参观等多渠道多途径,有意识有目的的系统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准、滋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有了明德信道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课程思政的立德育人的工程才有了师资基础保障。
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新时代的教育特点亦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有较大的知识量积累,必须不断学习;停滞不前等于退步落后,教学上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时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授业”。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为师为范,才能在“授业”的同时“传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育人。
(二)找准师生角色定位,建立平等对话平台
尊师重教,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以来,被曲解成师为尊生为卑,乃至误认为教师理应高高在上,学生应该惟命是从,因此出现了诸如训诫式的“我要说你要听”的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严重折损了应有的育人效果。因此,更新传统的师生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
首先搭建各类有效的互动平台,例如通过线上进行弹幕等授课的实时交流,线下课堂亦可以充分利用手机,通过搭建班级学习微信群、QQ群等进行及时交流,学习困难大等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采用加好友的方式予以重点关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关于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平等对话交流,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促使师生成为朋友。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平等的表达交流方式,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是严格严厉不等于不尊重或者粗暴,相反,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需富于耐心,态度和蔼,遇到学生提问,学会循循善诱地表达,切忌讥讽生硬、颐指气使;二是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特点进行平等教学语言设计,一般交流中尽量使用“建议大家……”,少用“你们必须……”,学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别当吃瓜群众”等等,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实现育人的滋养功能,通过学生亲近的语言表达方式给予合理引导,将容易被拒的苦口的良药转变成学生喜食的可口的精神食粮。
(三)分析课程性质与特点,遴选思政素材,找准育人切入点
大学课程类型多样,内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分析课程性质,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有效的课程思政,需要找准思政切入点,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上,通过设计巧妙地植入思政内容。例如,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现象,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植物生产中。该课程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授课时间一般均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课时间较早,参加课程学习的人数众多,因此,认真设计好该类课程的思政与育人点,抓好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在课程内容上,找准思政切入点,方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找准了切入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政育人相关内容的植入。
一是引入名人轶事,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示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授课程的发展壮大历程或者涉及到相关重大发现等内容,可以植入我国研究人员的贡献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欲望,例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时,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汤佩松先生的故事值得一讲。抗日战争期间,汤佩松放弃了在美国获得的优厚条件、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毅然回国,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普通生理研究室,坚持科研,在光合作用理论方面完成了堪称经典的研究论文,在植物生理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外科学家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故事也值得一讲,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化C3途径的发现者卡尔文团队,在卡尔文带领下经过九年多的研究,摸索出了卡尔文循环的每一步反应,可谓十年磨一剑,以此告诫学生们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在科学道路既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要耐得住寂寞;在讲授光合作用理论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时,“不是在稻田,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的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及“稻田里的守望者”谢华安院士和被东南亚国家誉为“东方神稻”的“汕优63”水稻品种的故事值得一讲,以他们为首的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们,堪称“东方不败”。勉励学生续写东方水稻传奇,为我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而努力奋斗。
二是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育人,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智慧,并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例如讲授植物细胞分裂时,讲到合子的第一次不均等分裂,植入公平公正的相对性,正确认识自由、公平、公正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从而教导学生做人做事不能锱铢必较;讲授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相关性,所谓的“根深叶茂”,地上部依靠地下部的吸收与合成等功能,地下部依靠地上部的光合生产功能,植入良好的团队合作协同的重要性;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之一“离体”,即外植体需要从母体脱离,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才有可能实现脱分化、再分化,切入到一个人需要独立,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和亲人,独立了方能成人成才;讲授关于植物生长物质在生产中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了品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滥用,例如如果在蔬菜水果保鲜处理上滥用有毒的保鲜剂,会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科技,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的正面作用,消除或避免其负面作用,除了依靠法律法规,作为科技人员,更可靠的办法是依靠自己的良知,告诫学生要做有良心、有底线的科技工作者。
三是结合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灵活进行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课程思政中,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切入国情社情民情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精神,让青年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逆境生理,例如盐碱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对盐碱的耐性,结合热点新闻耐盐碱性强的海水稻的种植,拓展地球上盐碱地的面积、我国的盐碱地面积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等知识点,推送相关课外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国情;植物生理与作物的产量形成,结合社会热点种田到底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推送课外思考题,例如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结合所学的植物生理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合理选用思政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群体特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合理设计,选用适宜的教学形式。首先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背景,例如在植物生理学相关课程备课时,了解学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职业高中生源班还是普通高中生源班,班级学生的专业构成有哪些,是综合班还是同一专业班级,学生先修课程有哪些,班级成绩状况和学习风气如何,学生来自湖北省内还是全国各地等信息,有意识地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针对研究生教学,可以更多地采用课外内容推送、知识分享会、热点讨论等形式,针对本科生,更多的是结合传统的课堂授课,适当采用学生讲坛、小组分享、对话互动、问题讲解等形式。
(五)处理好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思政,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课程思政,均需要处理好课程知识的讲授学习和课堂思政育人的关系,防止跑题跑偏,占用太多课程教学时间,使课程学习效果下降,尤其是诸如植物生理学课程这类学分较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章节内容较多,学时紧张,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均衡好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用时比例。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适合采用直白式、渗透式几句话的推送,花半分钟的工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思政教育的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架构,通过良好的课程思政,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注重师德楷模树立,培养良好的师资,高校才有良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保障;教师进行精心的课程思政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通过平等的互动交流,才能真正感染、鼓舞和引导学生;不断研究青年学生特点,切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做学生的朋友,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思政育人方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2]习近平.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EB/OL].
(2019-9-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354261041837276&wfr=spider&for=pc.
[3]肖华.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立体化课堂做好立德树人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20(8):70,74.
[4]李振良,李肖锋.教书育人思想渊源与内涵的再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94-97.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6]王金海.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路径[N].光明日报,
2016-9-13(14).
[7]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3-27(6).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高等学校;植物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189-04
Abstract: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features of implicitness, flexibility and diversity and high effectiveness. It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excellent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et up teacher morality model and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re are the position and bas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curriculum of Plant Physiology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core curriculum for biological specialty,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links for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elaborate course design, suitable teaching form and equal dialogue platform.
Keyword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nt Physiology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也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培养阵地,肩负的责任重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脉搏,真抓实干,一刻也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无疑是高校使命,是一个重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大工程,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大思政课堂[3]。高校的立德树人主要依靠思政教育,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方面。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最根本的是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能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课程思政直接让全体教师参与到育人系统工程中,让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课堂上接受滋养熏陶,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延续和辅助,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处于政治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作为大学生成长摇篮的高校,毫无疑问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哺育器”,作为承担教育教学主体的授课教师,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培育的“哺育者”。課程思政是立德树人中实现“立德”的关键环节,在教书育人中承担着“育人”功能。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性 立德树人,德为何德?教书育人中的“立德”是立共产主义理想之德,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转化而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思政课程在育人系统中是思想和灵魂塑造的主体工程,是专门的思想教育课,是一种正面直接的方式植入红色基因的课程,学生能在课程中全面系统接受思政教育,因此被称为显性教育;一般高校的思政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一年级,随着课程结课考试落幕,学生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之后学生陆续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课程思政则是辅助工程,属于隐性教育。针对课程思政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大学应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6]。通过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走进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兼顾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到思想引领、心灵滋润或人生启迪。如果说思政教育是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那么思政课程就如同大河主流,课程思政则是隐藏的支流,因为有许多的支流不断汇入,大河才奔腾不息。通过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明确了是非良莠,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则能具体体现和示范是非良莠,是思政课程的深化、细化和内化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助推思政课程功能实现。因而,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实则是思政课程的延续,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
(二)课程思政具有灵活多样性
首先,高校的课程思政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特点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能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因而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乃至教学语言特点,教师均需要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的目标和特点,去捕捉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素材,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进行合理设计,方能实现理想的育人功能。可以说高校课程体系中有多少种不同的课程,就有多少种不同特色的课程思政。
其次,课程思政多样性来源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气质的课程思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授课特点和个人特质。通过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7],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课程的主讲教师,在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带有各自气质特点的引导,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渴望,也通过潜在的引导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不同的教师个性气质、人格特点和对事物的态度等的差异,使得课程思政如同百花的暗香,给人不同的浸润享受,沁人心脾,学生百听不厌。
(三)课程思政具有育人高效性
作为育人工程主体的思政课程,是由思政专业的教师队伍完成的专门的育人课程,在本科培养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的学时和学分,有一定的师资投入和时间成本,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独特的教学教法设计,很容易形成生硬灌输、强压式地教学态势,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类似大水漫灌,水分利用效率低下。课程思政则是通过任课教师在授课间“顺带”完成的,于波澜不惊中完成,如和风细雨般地润物无声,教师只是貌似在不经意间传递一种态度,暗示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分秒间就能通过双向互动引起师生共鸣,产生升华,使目标德育知识内化于心,达到潜移默化地育人效果。从人力投入、时间成本和思政育人效果方面比较,课程思政具有育人高效性。
三、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努力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何为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历来被誉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人,更要用高尚的品德培育人,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人。高校教师职业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育人先育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方能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方能引领学生,成为学生的“传道”者。
加强师德教育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自我提升,加强自学,通过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治国方略,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二是学校组织师德培训系列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和非思政专业类教师群体,通过名师讲座、网课进修、外出参观等多渠道多途径,有意识有目的的系统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准、滋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有了明德信道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课程思政的立德育人的工程才有了师资基础保障。
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新时代的教育特点亦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有较大的知识量积累,必须不断学习;停滞不前等于退步落后,教学上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时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授业”。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为师为范,才能在“授业”的同时“传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育人。
(二)找准师生角色定位,建立平等对话平台
尊师重教,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以来,被曲解成师为尊生为卑,乃至误认为教师理应高高在上,学生应该惟命是从,因此出现了诸如训诫式的“我要说你要听”的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严重折损了应有的育人效果。因此,更新传统的师生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
首先搭建各类有效的互动平台,例如通过线上进行弹幕等授课的实时交流,线下课堂亦可以充分利用手机,通过搭建班级学习微信群、QQ群等进行及时交流,学习困难大等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采用加好友的方式予以重点关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关于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平等对话交流,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促使师生成为朋友。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平等的表达交流方式,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是严格严厉不等于不尊重或者粗暴,相反,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需富于耐心,态度和蔼,遇到学生提问,学会循循善诱地表达,切忌讥讽生硬、颐指气使;二是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特点进行平等教学语言设计,一般交流中尽量使用“建议大家……”,少用“你们必须……”,学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别当吃瓜群众”等等,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实现育人的滋养功能,通过学生亲近的语言表达方式给予合理引导,将容易被拒的苦口的良药转变成学生喜食的可口的精神食粮。
(三)分析课程性质与特点,遴选思政素材,找准育人切入点
大学课程类型多样,内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分析课程性质,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有效的课程思政,需要找准思政切入点,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上,通过设计巧妙地植入思政内容。例如,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现象,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植物生产中。该课程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授课时间一般均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课时间较早,参加课程学习的人数众多,因此,认真设计好该类课程的思政与育人点,抓好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在课程内容上,找准思政切入点,方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找准了切入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政育人相关内容的植入。
一是引入名人轶事,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示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授课程的发展壮大历程或者涉及到相关重大发现等内容,可以植入我国研究人员的贡献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欲望,例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时,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汤佩松先生的故事值得一讲。抗日战争期间,汤佩松放弃了在美国获得的优厚条件、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毅然回国,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普通生理研究室,坚持科研,在光合作用理论方面完成了堪称经典的研究论文,在植物生理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外科学家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故事也值得一讲,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化C3途径的发现者卡尔文团队,在卡尔文带领下经过九年多的研究,摸索出了卡尔文循环的每一步反应,可谓十年磨一剑,以此告诫学生们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在科学道路既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要耐得住寂寞;在讲授光合作用理论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时,“不是在稻田,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的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及“稻田里的守望者”谢华安院士和被东南亚国家誉为“东方神稻”的“汕优63”水稻品种的故事值得一讲,以他们为首的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们,堪称“东方不败”。勉励学生续写东方水稻传奇,为我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而努力奋斗。
二是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育人,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智慧,并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例如讲授植物细胞分裂时,讲到合子的第一次不均等分裂,植入公平公正的相对性,正确认识自由、公平、公正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从而教导学生做人做事不能锱铢必较;讲授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相关性,所谓的“根深叶茂”,地上部依靠地下部的吸收与合成等功能,地下部依靠地上部的光合生产功能,植入良好的团队合作协同的重要性;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之一“离体”,即外植体需要从母体脱离,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才有可能实现脱分化、再分化,切入到一个人需要独立,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和亲人,独立了方能成人成才;讲授关于植物生长物质在生产中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了品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滥用,例如如果在蔬菜水果保鲜处理上滥用有毒的保鲜剂,会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科技,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的正面作用,消除或避免其负面作用,除了依靠法律法规,作为科技人员,更可靠的办法是依靠自己的良知,告诫学生要做有良心、有底线的科技工作者。
三是结合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灵活进行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课程思政中,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切入国情社情民情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精神,让青年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逆境生理,例如盐碱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对盐碱的耐性,结合热点新闻耐盐碱性强的海水稻的种植,拓展地球上盐碱地的面积、我国的盐碱地面积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等知识点,推送相关课外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国情;植物生理与作物的产量形成,结合社会热点种田到底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推送课外思考题,例如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结合所学的植物生理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合理选用思政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群体特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合理设计,选用适宜的教学形式。首先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背景,例如在植物生理学相关课程备课时,了解学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职业高中生源班还是普通高中生源班,班级学生的专业构成有哪些,是综合班还是同一专业班级,学生先修课程有哪些,班级成绩状况和学习风气如何,学生来自湖北省内还是全国各地等信息,有意识地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针对研究生教学,可以更多地采用课外内容推送、知识分享会、热点讨论等形式,针对本科生,更多的是结合传统的课堂授课,适当采用学生讲坛、小组分享、对话互动、问题讲解等形式。
(五)处理好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思政,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课程思政,均需要处理好课程知识的讲授学习和课堂思政育人的关系,防止跑题跑偏,占用太多课程教学时间,使课程学习效果下降,尤其是诸如植物生理学课程这类学分较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章节内容较多,学时紧张,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均衡好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用时比例。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适合采用直白式、渗透式几句话的推送,花半分钟的工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思政教育的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架构,通过良好的课程思政,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注重师德楷模树立,培养良好的师资,高校才有良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保障;教师进行精心的课程思政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通过平等的互动交流,才能真正感染、鼓舞和引导学生;不断研究青年学生特点,切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做学生的朋友,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思政育人方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2]习近平.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EB/OL].
(2019-9-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354261041837276&wfr=spider&for=pc.
[3]肖华.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立体化课堂做好立德树人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20(8):70,74.
[4]李振良,李肖锋.教书育人思想渊源与内涵的再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94-97.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6]王金海.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路径[N].光明日报,
2016-9-13(14).
[7]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