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团制模式是现代高职学院学生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文章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为例,开展以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对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构建出新型教学模式,文章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于教学改革方面提供相应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团制;专业群;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040-04
Abstract: The mode of art troupe system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takes Music Performance Major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practical research on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with the mode of art troupe syste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eaching mode, talent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art troupe system; professional group; vocational college
现如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压力日益加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使艺术院校转变了最初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和社会需求接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体制。这其中,高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压力最大,要求其必须在办学经验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严密关注下,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发现了以往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的局限,認识到了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和目前社会所需人才标准存在的明显差距。故此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尝试创新改革,以求突破桎梏的同时塑造本校的特色。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到推陈出新,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1]。本文将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的“艺术团制教学模式”为研究目标,展开分析总结,对该类教学构建模式、人才培养、课程架设、实践环节等体现出的问题予以思考分析,试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使高职艺术院校教学模式在改革上再进一步,突破重围再创佳绩。
一、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作者为了做好该项研究,积极地调查了广州各艺术类院校,对这些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架构等进行整理分析,最终认为近乎所有院校的人才培养都存在和市场所需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当中体现出教学课程单一,缺乏项目课程教学,高职艺术具有的职业化特点没有得到彰显,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内容等问题。因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需要引以为戒,积极突破桎梏,寻找新的教改途径。
结合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在本院特色基础上,积极地融合以广东省文联为代表的12个文艺家协会的资源优势,锤炼出“艺术团制教学模式”这一改革途径。本校音舞学院以岭南文化传承为己任,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积极地寻求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同时积极寻求教学团队复合型建构,实现教学团队的合作体系。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音舞学院积极对接社会文化演艺领域发展现状,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人才要求,融合演艺文化产业链的现状,实现了不同专业群的构建和培养。这样既实现了专业群的分别培养,同时艺术团成为了实践平台,使得传统单一授课、实理分离等短板得到克服。
二、艺术团制模式概念及建设优势
艺术团制建设模式是以现代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切合高职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现状,以企业艺术团职业标准和管理运作模式是为依据而创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人才培养将以项目为基础进行演艺学习和以演艺学习为基础进行项目开展,将两种不同侧重的学习实践形式相融合,通过实际岗位的操作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学生今后的岗位适应性以及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提供良好基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就促进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改进,以艺术团制教学推动专业群建设,开发多样化情境教学,引导式教学等等。学校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优化和调整校内外的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模式一方面将有助于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将加强学校与校外专业团队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持续性合作,为学生之后的就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2]。
本院以传承岭南文化为己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积极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等12家协会组织,实现了资源整合,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力求人才培养的创新。在内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各系各部的联合,形成了专业的院系表演专业群。而且积极对接社会文化演艺状态,提炼出演艺项目的产业链业态,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了院系的复合人才培养以及合作教学模式,这便是所谓的“艺术团制教学”,属于创新教学模式。在整合本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地使用其他表演艺术类资源,同时积极地聘请行业、企业精英代表展开合作,对本地域特色文化予以开发,形成了符合大众审美的音乐剧、舞台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 三、以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策略——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
艺术团制模式作为现代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探索艺术团制模式在“带动”专业群的实践策略,该策略围绕校园和社会两大环境展开,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模式、产业链建设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立音乐表演类专业课程群,构建艺术团融通课程体系
以演艺文化产业具有的人才需求来指导学院人才培养,从而塑造本院自己的教育方向以及特色。以艺术团制构建标准为依据,实现台前幕后有关领域专业的设置,彻底将各个专业对接起来,围绕舞台形成体系,实现了各专业的互动。在这样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了音乐表演有关的专业集合。例如台前专业群包括了舞蹈、音乐、歌舞、现代流行音乐等专业;幕后专业群以音乐传播、音乐制作和钢琴调律为主,具体见图1音乐表演类专业群结构框架图。以专业群形式来推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实现了不同领域的跨界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地了解社会演艺文化事业发展状态,来动态调整和完善目前特色专业群的教育,不断锻造更有特色的专业,丰富专业群建设,提高整个院校的教育质量。
教学模式将围绕艺术团制形式并以常规课程和工作室结合为主导(详见图2)展开。需要实现课程彼此间融合:第一,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有雄厚的教学经验以及多领域知识体系;第二,任课教师彼此间拥有强烈的教学研究欲望,能够随时随地交流,通过听课、集體备课等形式达成沟通交流,使得教师都能够在多领域有所建树,具有能够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规划能力。
(二)成立艺术团项目教学团队
在艺术团教学团队建设当中,教研室、工作室、项目组彼此地位等同,都具有管理职能,这样确保实现了总校分院资源库的共享,打破专业、分院彼此间原有的沟通阻碍,实现了跨界联动。使得所有教师都获得锻炼提升,总体提升了师资团队的水平。在专业彼此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需要考虑项目彼此间的关联,需要调动有关专业学生来积极了解岗位知识,提升技能,能够做到一人多能,一岗多能,使得学生的知识含量、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等都得到提升,从而赋予其强大的职业素养。
艺术团根据“以演促练,以练促教”分为台前和幕后两大版块,4个教学团队共同推进艺术团的建设和项目的实施完成。其中艺术团根据实训项目的性质不同,按照演出形式和规模分为初级综合、中级综合、大型综合三个层次,具体的艺术团构架设置如图3所示。其中,初级项目训练对应校内的专业实践活动,主要以校内专业学生为主,中级综合项目训练对应校内各类文艺演出,对象扩大至全校师生,大型综合项目训练则包含教学成果展演、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各类舞台剧的演出,表演对象及表演场地都有所升级,通过多级层层递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体系
校企合作在各高校的发展规划中都是重要的规划内容,故此不管是影视产业单位,还是传媒实习平台,又或者其他有关单位的建立,无一不对校企联合形成的产教融合具有影响[3]。要实现学院内的专业群或者艺术团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长期稳健合作,建议对表演艺术专业群形成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于各专业内都有分会,然后积极出台该委员会章程、制度;针对特色专业群有必要专门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系统,需要和校外实习基地取得联系,确保表演艺术有关核心课程都可以在院团共建之下获得展开。前文所言的指导委员会需要在“校企长效对话机制”之上,能够积培养相应的人才,于课程标准建立、课程建设上具有独特之处,要确保课程建设的跟踪评价,确保舞台艺术作品研发和课程构建融合,丰富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实现教师的“双能”。如此才能够形成“人才共育、实践共管、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育模式。
(四)搭建互联网+网络共享型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冲击下,音舞学院在大力发展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搭建以互联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借助慕课以及网易云课堂等线上传播工具,推进大型网络课程的组织和创建,在教学和学习两个角度实现创新,从而使得音乐表演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布局得以形成[4]。
(五)成立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
建立和健全音乐表演类专业群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发展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在今后五年里继续探索和寻求突破,增设文化企业等教学实习基地。若是音舞学院能够采纳作者建议,积极地成立岭南音舞培训中心、艺术团、专业群,这样便可以使得三者具有的功能彼此影响,在不断磨合下形成一个庞大的联动机制,使得整个院校都在该机制作用下科学有序运转。现阶段本院初具雏形的艺术团有5个,其中一个是以校企共建形式达成的。另外还有技能大师工作室一间,还有其他类工作室、实训室总计7个。如此完全具有基本“产业链”教学模式的基础:整合五大艺术团,同时积极统筹各专业形成专业群,便可以形成“艺术团制教学模式”。这种艺术团制教学便是实训中心的根本运作系统,其能够使得演艺项目有关的策划、宣传、创编、演出、培训等方面步调一致,彼此配合。而且凭借这样的系统来承接校外的演出活动,积极地和校外演艺文化公司合作创建项目,使得本院师资、设备、教学等方面和对方具有的项目资源对接,实现双赢。
(六)建立以音舞学院为主体的表演艺术类专业群
联动“产业链”
本院将社会所需演艺文化人才的需求作为标准,然后将本院的特色资源整合起来,最终形成和社会所需演艺人才匹配的专业群,并将人才要求植入,形成培养标准。这样使得“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锻造了本院办学特色,实现了围绕艺术团而形成的“以演促教”“以练促演”的创新教学模式。 最终构建出一个以本院为中心的大型专业群,进而构建出一个丰富的“产业链”,将本院具有的实训中心、艺术团的特有资源融入进来,同时将总校其他表演艺术类专业资源调动起来,以校企联合等形式实现全方面合作,积极地开发岭南艺术产品,推出符合当地群众审美的音乐剧、舞台剧等,使各专业彼此配合联动,形成紧密咬合,达成彼此对接,进而以实体项目来促进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为广东省培养具有高级理论以及强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改革手法,将使高职院校的教改获得全新的内容,加大了其改革步伐。
(七)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在艺术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既隶属于各系部教研室,承担常规的教学、专业建设任务,又要带领学生参加项目组,完成项目任务,项目负责人则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在项目运行的实际过程中,想在有限时间达到预订效果,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肯定无法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因此,按照传统的课时量计算方法,无法提升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也无法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与绩效。在未来3年,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进行项目权重划分。对项目组织执行状况和各系部专业支持状况進行客观评价,形成准确衡量工作量的标准和各方普遍可以接受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项目过程控制的依据,从而使得团队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团队主管机构也能对项目进行标准化的过程评估和总体考核。
四、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该类教学模式可以将具体艺术作品以编写、设计完成等所需时间为依据,来分别建立对应课程,将有关专业融入进来,实现相应的教学和培训。其遵守了教学规律,同时结合了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实现的规律,具有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其实,这也是一种任务型教学,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可以提升其综合技能以及素养。对高职院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团制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素质演示人才为目标,使得学生职业技能、开发实践水平等获得提升,给予其实理结合平台。让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修养通过具体的项目获得锤炼,使得大学生足不出校便能够获得实际演艺体验,丰富其认知水平。艺术团按照专业院团设置岗位,让学生直接在岗位和项目中接受最直观、最直接的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舞台实践当中体验职业感受丰富实践经验,对自己岗位任务以及职责形成认识,这使得其在今后就业的竞争力方面有所帮助。
正常开展的教学培训当中,可以融入校企联合或者校政合作,使得高职院校拥有对外服务功能,并使高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演学结合下,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演艺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政府以及企事业的文化,而且通过这样的途径展示高职艺术团精神面貌,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束语
要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本培养模式,培养音乐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专门人才,需要适度的教学规模和专业研究空间,积极创造条件,为音乐方向建设发展规划的完成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本文围绕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进行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首先是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是论述艺术团制模式概念及建设优势,然后提出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策略,最后针对实践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刘倬.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J].岭南音乐,2019(3):42-45.
[2]曾冠桃.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艺术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2020(7):122-123.
[3]邢艳群.山东高校传媒艺术专业群建设的探索研究[J].戏剧之家,2019(14):157-159.
[4]伍益中.“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群建设探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9(3):89-94.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艺术团制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编号:GDJG20192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倬(1982-),男,汉族,湖南临湘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舞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艺术团制;专业群;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040-04
Abstract: The mode of art troupe system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takes Music Performance Major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practical research on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with the mode of art troupe syste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eaching mode, talent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art troupe system; professional group; vocational college
现如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压力日益加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使艺术院校转变了最初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和社会需求接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体制。这其中,高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压力最大,要求其必须在办学经验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严密关注下,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发现了以往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的局限,認识到了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和目前社会所需人才标准存在的明显差距。故此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尝试创新改革,以求突破桎梏的同时塑造本校的特色。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到推陈出新,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1]。本文将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的“艺术团制教学模式”为研究目标,展开分析总结,对该类教学构建模式、人才培养、课程架设、实践环节等体现出的问题予以思考分析,试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使高职艺术院校教学模式在改革上再进一步,突破重围再创佳绩。
一、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作者为了做好该项研究,积极地调查了广州各艺术类院校,对这些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架构等进行整理分析,最终认为近乎所有院校的人才培养都存在和市场所需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当中体现出教学课程单一,缺乏项目课程教学,高职艺术具有的职业化特点没有得到彰显,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内容等问题。因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需要引以为戒,积极突破桎梏,寻找新的教改途径。
结合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在本院特色基础上,积极地融合以广东省文联为代表的12个文艺家协会的资源优势,锤炼出“艺术团制教学模式”这一改革途径。本校音舞学院以岭南文化传承为己任,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积极地寻求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同时积极寻求教学团队复合型建构,实现教学团队的合作体系。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音舞学院积极对接社会文化演艺领域发展现状,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人才要求,融合演艺文化产业链的现状,实现了不同专业群的构建和培养。这样既实现了专业群的分别培养,同时艺术团成为了实践平台,使得传统单一授课、实理分离等短板得到克服。
二、艺术团制模式概念及建设优势
艺术团制建设模式是以现代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切合高职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现状,以企业艺术团职业标准和管理运作模式是为依据而创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人才培养将以项目为基础进行演艺学习和以演艺学习为基础进行项目开展,将两种不同侧重的学习实践形式相融合,通过实际岗位的操作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学生今后的岗位适应性以及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提供良好基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就促进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改进,以艺术团制教学推动专业群建设,开发多样化情境教学,引导式教学等等。学校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优化和调整校内外的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艺术团制模式一方面将有助于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将加强学校与校外专业团队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持续性合作,为学生之后的就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2]。
本院以传承岭南文化为己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积极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等12家协会组织,实现了资源整合,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力求人才培养的创新。在内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各系各部的联合,形成了专业的院系表演专业群。而且积极对接社会文化演艺状态,提炼出演艺项目的产业链业态,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了院系的复合人才培养以及合作教学模式,这便是所谓的“艺术团制教学”,属于创新教学模式。在整合本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地使用其他表演艺术类资源,同时积极地聘请行业、企业精英代表展开合作,对本地域特色文化予以开发,形成了符合大众审美的音乐剧、舞台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 三、以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策略——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
艺术团制模式作为现代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探索艺术团制模式在“带动”专业群的实践策略,该策略围绕校园和社会两大环境展开,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模式、产业链建设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立音乐表演类专业课程群,构建艺术团融通课程体系
以演艺文化产业具有的人才需求来指导学院人才培养,从而塑造本院自己的教育方向以及特色。以艺术团制构建标准为依据,实现台前幕后有关领域专业的设置,彻底将各个专业对接起来,围绕舞台形成体系,实现了各专业的互动。在这样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了音乐表演有关的专业集合。例如台前专业群包括了舞蹈、音乐、歌舞、现代流行音乐等专业;幕后专业群以音乐传播、音乐制作和钢琴调律为主,具体见图1音乐表演类专业群结构框架图。以专业群形式来推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实现了不同领域的跨界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地了解社会演艺文化事业发展状态,来动态调整和完善目前特色专业群的教育,不断锻造更有特色的专业,丰富专业群建设,提高整个院校的教育质量。
教学模式将围绕艺术团制形式并以常规课程和工作室结合为主导(详见图2)展开。需要实现课程彼此间融合:第一,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有雄厚的教学经验以及多领域知识体系;第二,任课教师彼此间拥有强烈的教学研究欲望,能够随时随地交流,通过听课、集體备课等形式达成沟通交流,使得教师都能够在多领域有所建树,具有能够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规划能力。
(二)成立艺术团项目教学团队
在艺术团教学团队建设当中,教研室、工作室、项目组彼此地位等同,都具有管理职能,这样确保实现了总校分院资源库的共享,打破专业、分院彼此间原有的沟通阻碍,实现了跨界联动。使得所有教师都获得锻炼提升,总体提升了师资团队的水平。在专业彼此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需要考虑项目彼此间的关联,需要调动有关专业学生来积极了解岗位知识,提升技能,能够做到一人多能,一岗多能,使得学生的知识含量、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等都得到提升,从而赋予其强大的职业素养。
艺术团根据“以演促练,以练促教”分为台前和幕后两大版块,4个教学团队共同推进艺术团的建设和项目的实施完成。其中艺术团根据实训项目的性质不同,按照演出形式和规模分为初级综合、中级综合、大型综合三个层次,具体的艺术团构架设置如图3所示。其中,初级项目训练对应校内的专业实践活动,主要以校内专业学生为主,中级综合项目训练对应校内各类文艺演出,对象扩大至全校师生,大型综合项目训练则包含教学成果展演、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各类舞台剧的演出,表演对象及表演场地都有所升级,通过多级层层递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体系
校企合作在各高校的发展规划中都是重要的规划内容,故此不管是影视产业单位,还是传媒实习平台,又或者其他有关单位的建立,无一不对校企联合形成的产教融合具有影响[3]。要实现学院内的专业群或者艺术团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长期稳健合作,建议对表演艺术专业群形成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于各专业内都有分会,然后积极出台该委员会章程、制度;针对特色专业群有必要专门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系统,需要和校外实习基地取得联系,确保表演艺术有关核心课程都可以在院团共建之下获得展开。前文所言的指导委员会需要在“校企长效对话机制”之上,能够积培养相应的人才,于课程标准建立、课程建设上具有独特之处,要确保课程建设的跟踪评价,确保舞台艺术作品研发和课程构建融合,丰富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实现教师的“双能”。如此才能够形成“人才共育、实践共管、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育模式。
(四)搭建互联网+网络共享型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冲击下,音舞学院在大力发展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搭建以互联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借助慕课以及网易云课堂等线上传播工具,推进大型网络课程的组织和创建,在教学和学习两个角度实现创新,从而使得音乐表演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布局得以形成[4]。
(五)成立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
建立和健全音乐表演类专业群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发展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在今后五年里继续探索和寻求突破,增设文化企业等教学实习基地。若是音舞学院能够采纳作者建议,积极地成立岭南音舞培训中心、艺术团、专业群,这样便可以使得三者具有的功能彼此影响,在不断磨合下形成一个庞大的联动机制,使得整个院校都在该机制作用下科学有序运转。现阶段本院初具雏形的艺术团有5个,其中一个是以校企共建形式达成的。另外还有技能大师工作室一间,还有其他类工作室、实训室总计7个。如此完全具有基本“产业链”教学模式的基础:整合五大艺术团,同时积极统筹各专业形成专业群,便可以形成“艺术团制教学模式”。这种艺术团制教学便是实训中心的根本运作系统,其能够使得演艺项目有关的策划、宣传、创编、演出、培训等方面步调一致,彼此配合。而且凭借这样的系统来承接校外的演出活动,积极地和校外演艺文化公司合作创建项目,使得本院师资、设备、教学等方面和对方具有的项目资源对接,实现双赢。
(六)建立以音舞学院为主体的表演艺术类专业群
联动“产业链”
本院将社会所需演艺文化人才的需求作为标准,然后将本院的特色资源整合起来,最终形成和社会所需演艺人才匹配的专业群,并将人才要求植入,形成培养标准。这样使得“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锻造了本院办学特色,实现了围绕艺术团而形成的“以演促教”“以练促演”的创新教学模式。 最终构建出一个以本院为中心的大型专业群,进而构建出一个丰富的“产业链”,将本院具有的实训中心、艺术团的特有资源融入进来,同时将总校其他表演艺术类专业资源调动起来,以校企联合等形式实现全方面合作,积极地开发岭南艺术产品,推出符合当地群众审美的音乐剧、舞台剧等,使各专业彼此配合联动,形成紧密咬合,达成彼此对接,进而以实体项目来促进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为广东省培养具有高级理论以及强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改革手法,将使高职院校的教改获得全新的内容,加大了其改革步伐。
(七)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在艺术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既隶属于各系部教研室,承担常规的教学、专业建设任务,又要带领学生参加项目组,完成项目任务,项目负责人则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在项目运行的实际过程中,想在有限时间达到预订效果,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肯定无法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因此,按照传统的课时量计算方法,无法提升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也无法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与绩效。在未来3年,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进行项目权重划分。对项目组织执行状况和各系部专业支持状况進行客观评价,形成准确衡量工作量的标准和各方普遍可以接受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项目过程控制的依据,从而使得团队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团队主管机构也能对项目进行标准化的过程评估和总体考核。
四、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该类教学模式可以将具体艺术作品以编写、设计完成等所需时间为依据,来分别建立对应课程,将有关专业融入进来,实现相应的教学和培训。其遵守了教学规律,同时结合了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实现的规律,具有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其实,这也是一种任务型教学,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可以提升其综合技能以及素养。对高职院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团制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素质演示人才为目标,使得学生职业技能、开发实践水平等获得提升,给予其实理结合平台。让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修养通过具体的项目获得锤炼,使得大学生足不出校便能够获得实际演艺体验,丰富其认知水平。艺术团按照专业院团设置岗位,让学生直接在岗位和项目中接受最直观、最直接的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舞台实践当中体验职业感受丰富实践经验,对自己岗位任务以及职责形成认识,这使得其在今后就业的竞争力方面有所帮助。
正常开展的教学培训当中,可以融入校企联合或者校政合作,使得高职院校拥有对外服务功能,并使高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演学结合下,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演艺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政府以及企事业的文化,而且通过这样的途径展示高职艺术团精神面貌,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束语
要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本培养模式,培养音乐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专门人才,需要适度的教学规模和专业研究空间,积极创造条件,为音乐方向建设发展规划的完成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本文围绕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进行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首先是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是论述艺术团制模式概念及建设优势,然后提出艺术团制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策略,最后针对实践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刘倬.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J].岭南音乐,2019(3):42-45.
[2]曾冠桃.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艺术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2020(7):122-123.
[3]邢艳群.山东高校传媒艺术专业群建设的探索研究[J].戏剧之家,2019(14):157-159.
[4]伍益中.“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群建设探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9(3):89-94.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艺术团制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编号:GDJG20192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倬(1982-),男,汉族,湖南临湘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舞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