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情景剧教学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作用凸显。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要求,分析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直面困境,提出提升路径,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情景剧教学法;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学方法的变革指向尊重规律、增强学生获得感。2007年,国内高校受到艺术院校喜剧教学法的启发,将情景剧作为思政课教学手段。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是教师结合授课内容,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评10至15分钟的微视频,并选取部分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上予以教学研讨的教学过程。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思政课开展情景剧教学法,在运用策略、实践体验、实效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有积极探索。但是,如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变化和需求,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认同度高行为参与度低的现状,如何使大学生在图像叙事认知建构中形成价值选择?运用情景剧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的应用步骤、价值坚守、内容选择与建设路径上。(1)应用步骤。情景剧教学法由集体备课、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组成(赵冰娜等,2017);具体实施包括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参与投入、学校各职能部处支持配合(蓝波涛等,2017)。(2)价值坚守。情景剧本身承载着思想理性价值内涵,但常出现对课程价值内核解读平面化或误读(陈涛,2017);图像抽象化内容表达困境和失真歧义(蔡勇,2013);教学视觉主义娱乐化而忽视教学内容价值性(刘艳,2015)。(3)内容选择。情景剧内容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孙海英,2015);情景剧中强化社会热点问题辨析(刘英,2015)。(4)建设路径。吸收当代文化资源(韩淑芹,2016);通过承载社会记忆的情景剧唤醒大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温小平,2017)。国外学者从图像价值展开研究,认为世界已进入图像时代,认为人在回忆时,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像信息,因此更关注图像价值解读平面化、图像信息消费娱乐化。
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有待深化的地方。第一,缺乏规律性研究。情感认同如何层层转化为实践认同?不同专业的学生认知方式有何不同?第二,缺乏系统性研究。课程内容如何层层滴灌到情景剧各环节?评价环节如何实现价值共识?
2 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2.1 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入到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中,要求课堂教学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亲和力侧重从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具体生活出发,在教学中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实际相结合,引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针对性侧重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入手,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化。情景剧教学法顺应了改革需求。
2.2 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运用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景剧的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使大学生由课堂教学的听众角色转化为编剧、导演、演员、剪辑者等剧中人角色,参与感得到保障。课堂教学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第二,强化大学生的认知记忆。当今社会已进入有图有真相时代。以文字叙事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递正逐渐让位于以读图解码为指向的认知模式。情景剧教学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图像化认知交流方式,推动课程内容以视觉记忆的方式像“视觉锤”一样锤入大学生的大脑。
第三,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转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层层推进。当前大学生存在情感认同度高而信仰践行低的问题。在情景剧拍摄中,大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了解、消化、吸收与巩固,自觉用理论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2)情景剧教學法在实施中的困境。
第一,追求“有意思”而忽略“有意义”。情景剧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有意义”应排在首位。但在实施中出现纯娱乐化、恶搞现象,大学生单纯追求“有意思”而忽略甚至背离课程内容。例如,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内容中,拍摄小组追求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冲突场面,放大视觉和听觉效果,但缺少价值内核支撑。在“古今中外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拍摄小组原本设定拍摄“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问题”,却在拍摄中过多渲染家庭矛盾场景,导致情景剧价值意义不明。
第二,拍摄内容与史实不符。大学生“想当然”的认知情况使情景剧内容严重失真。例如,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拍摄小组随心所欲勾勒黑奴贩卖场景、路线和原因,将黑奴贩卖的血腥轻描淡写地描绘成黑奴为赚钱各尽所能向资本家推销自己、进而贩卖的场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内容中,少数拍摄小组随意勾勒医患矛盾。
第三,学生学习合作能力亟需提升。实施中,拍摄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矛盾激发等问题。表现为,问题一,剧本撰写能力欠缺。剧本与课程内容板块主题联结不紧密、价值内核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单一。问题二,拍摄人员不足。包括人数不足、人员性别不平衡。小组成员身兼多个角色,观看中人物代入感混乱。小组成员性别单一,常由同性扮演异性角色,观看时给人以怪异感。问题三,拍摄场地不符合剧情要求。近一半拍摄小组用学校场地替代场景,产生不协调感。问题四,拍摄时间不足。拍摄小组拍摄时间不足一周,或各环节笑场频繁、表现生硬,导致成片效果较差。问题五,拍摄、后期制作还需精心打磨。拍摄中出现画面比例失调、颜色暗沉、杂音过大的问题。 3 提升路径
3.1 拆解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连接
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只有感知到日常的具体生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必须转化教学话语,将宏大叙事的教材话语向大学生能理解的生活话语转化。
第一,拆解课程内容。教师将各单元的宏大叙事凝练成情景剧内容板块。
以哲学部分为例,如表1。
第二,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各拍摄小组的剧本要从个体命运出发诠释内容板块。例如,从“一家人住所变迁、高考四十年发展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从“家庭教育起跑线、医患关系、扶贫干部的生活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家人等展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从“一家人坚守治理土地荒漠化展现生态环境永续发展问题”、“从见义勇为等展现价值观自信”、从“黑奴汤姆的视角展现黑奴贩卖”、“从非洲南端的不归之门展现残酷的黑奴贩卖路线”、“从两个小英雄展示巴黎公社的英勇”。
3.2 从问题史的角度把关拍摄剧本
针对拍摄内容失真问题,教师要从问题史的视角把关剧本。拍摄小组针对拍摄内容从纵向历史中梳理问题,包括问题起源、发展过程、问题走向。教师可针对学生特点,引导人文社科学生从诠释型出发,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撰写剧本,引导理工科学生从推导型出发,沿着“为什么——可行性方案——最终历史选择”的思路撰写剧本。问题史视角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难题放入前因、后果的考量中,引导拍摄小组采用多线条叙述手法,立体化建构拍摄剧本。
3.3 在共同“观看”情景剧中“解码”价值内核
情景剧拍摄完成后,要在课堂、网络平台播放中实现师生的价值共识。首先,师生共同“观看”,使师生在“走进”图像中打破话语对立。课堂展播中,面对同一情境,师生不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主体者,而是共同参与、体验“观看”的协同者。情景剧的情节起伏引发师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内核反思。其次,师生在共同“解码”情景剧承载的价值内核中达成共识。课程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在空间、时间上缩短了师生、生生间的距离。“弹幕”功能使师生、生生间在观看情景剧时不断交流意见。本课程,52个拍摄小组的52个情景剧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并开启弹幕功能,仅2天时间,访问量就达到3000人次。视频上的“弹幕”内容不断播放,使观看者会心一笑之余引发深思。
参考文献
[1]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2]谢菲,张帅.“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溫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02-16.
[4]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温小平.文本·图像·记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社会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关键词:情景剧教学法;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学方法的变革指向尊重规律、增强学生获得感。2007年,国内高校受到艺术院校喜剧教学法的启发,将情景剧作为思政课教学手段。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是教师结合授课内容,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评10至15分钟的微视频,并选取部分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上予以教学研讨的教学过程。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思政课开展情景剧教学法,在运用策略、实践体验、实效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有积极探索。但是,如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变化和需求,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认同度高行为参与度低的现状,如何使大学生在图像叙事认知建构中形成价值选择?运用情景剧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的应用步骤、价值坚守、内容选择与建设路径上。(1)应用步骤。情景剧教学法由集体备课、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组成(赵冰娜等,2017);具体实施包括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参与投入、学校各职能部处支持配合(蓝波涛等,2017)。(2)价值坚守。情景剧本身承载着思想理性价值内涵,但常出现对课程价值内核解读平面化或误读(陈涛,2017);图像抽象化内容表达困境和失真歧义(蔡勇,2013);教学视觉主义娱乐化而忽视教学内容价值性(刘艳,2015)。(3)内容选择。情景剧内容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孙海英,2015);情景剧中强化社会热点问题辨析(刘英,2015)。(4)建设路径。吸收当代文化资源(韩淑芹,2016);通过承载社会记忆的情景剧唤醒大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温小平,2017)。国外学者从图像价值展开研究,认为世界已进入图像时代,认为人在回忆时,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像信息,因此更关注图像价值解读平面化、图像信息消费娱乐化。
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有待深化的地方。第一,缺乏规律性研究。情感认同如何层层转化为实践认同?不同专业的学生认知方式有何不同?第二,缺乏系统性研究。课程内容如何层层滴灌到情景剧各环节?评价环节如何实现价值共识?
2 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2.1 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入到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中,要求课堂教学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亲和力侧重从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具体生活出发,在教学中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实际相结合,引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针对性侧重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入手,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化。情景剧教学法顺应了改革需求。
2.2 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运用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景剧的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使大学生由课堂教学的听众角色转化为编剧、导演、演员、剪辑者等剧中人角色,参与感得到保障。课堂教学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第二,强化大学生的认知记忆。当今社会已进入有图有真相时代。以文字叙事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递正逐渐让位于以读图解码为指向的认知模式。情景剧教学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图像化认知交流方式,推动课程内容以视觉记忆的方式像“视觉锤”一样锤入大学生的大脑。
第三,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转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层层推进。当前大学生存在情感认同度高而信仰践行低的问题。在情景剧拍摄中,大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了解、消化、吸收与巩固,自觉用理论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2)情景剧教學法在实施中的困境。
第一,追求“有意思”而忽略“有意义”。情景剧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有意义”应排在首位。但在实施中出现纯娱乐化、恶搞现象,大学生单纯追求“有意思”而忽略甚至背离课程内容。例如,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内容中,拍摄小组追求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冲突场面,放大视觉和听觉效果,但缺少价值内核支撑。在“古今中外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拍摄小组原本设定拍摄“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问题”,却在拍摄中过多渲染家庭矛盾场景,导致情景剧价值意义不明。
第二,拍摄内容与史实不符。大学生“想当然”的认知情况使情景剧内容严重失真。例如,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拍摄小组随心所欲勾勒黑奴贩卖场景、路线和原因,将黑奴贩卖的血腥轻描淡写地描绘成黑奴为赚钱各尽所能向资本家推销自己、进而贩卖的场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内容中,少数拍摄小组随意勾勒医患矛盾。
第三,学生学习合作能力亟需提升。实施中,拍摄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矛盾激发等问题。表现为,问题一,剧本撰写能力欠缺。剧本与课程内容板块主题联结不紧密、价值内核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单一。问题二,拍摄人员不足。包括人数不足、人员性别不平衡。小组成员身兼多个角色,观看中人物代入感混乱。小组成员性别单一,常由同性扮演异性角色,观看时给人以怪异感。问题三,拍摄场地不符合剧情要求。近一半拍摄小组用学校场地替代场景,产生不协调感。问题四,拍摄时间不足。拍摄小组拍摄时间不足一周,或各环节笑场频繁、表现生硬,导致成片效果较差。问题五,拍摄、后期制作还需精心打磨。拍摄中出现画面比例失调、颜色暗沉、杂音过大的问题。 3 提升路径
3.1 拆解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连接
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只有感知到日常的具体生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必须转化教学话语,将宏大叙事的教材话语向大学生能理解的生活话语转化。
第一,拆解课程内容。教师将各单元的宏大叙事凝练成情景剧内容板块。
以哲学部分为例,如表1。
第二,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各拍摄小组的剧本要从个体命运出发诠释内容板块。例如,从“一家人住所变迁、高考四十年发展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从“家庭教育起跑线、医患关系、扶贫干部的生活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家人等展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从“一家人坚守治理土地荒漠化展现生态环境永续发展问题”、“从见义勇为等展现价值观自信”、从“黑奴汤姆的视角展现黑奴贩卖”、“从非洲南端的不归之门展现残酷的黑奴贩卖路线”、“从两个小英雄展示巴黎公社的英勇”。
3.2 从问题史的角度把关拍摄剧本
针对拍摄内容失真问题,教师要从问题史的视角把关剧本。拍摄小组针对拍摄内容从纵向历史中梳理问题,包括问题起源、发展过程、问题走向。教师可针对学生特点,引导人文社科学生从诠释型出发,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撰写剧本,引导理工科学生从推导型出发,沿着“为什么——可行性方案——最终历史选择”的思路撰写剧本。问题史视角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难题放入前因、后果的考量中,引导拍摄小组采用多线条叙述手法,立体化建构拍摄剧本。
3.3 在共同“观看”情景剧中“解码”价值内核
情景剧拍摄完成后,要在课堂、网络平台播放中实现师生的价值共识。首先,师生共同“观看”,使师生在“走进”图像中打破话语对立。课堂展播中,面对同一情境,师生不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主体者,而是共同参与、体验“观看”的协同者。情景剧的情节起伏引发师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内核反思。其次,师生在共同“解码”情景剧承载的价值内核中达成共识。课程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在空间、时间上缩短了师生、生生间的距离。“弹幕”功能使师生、生生间在观看情景剧时不断交流意见。本课程,52个拍摄小组的52个情景剧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并开启弹幕功能,仅2天时间,访问量就达到3000人次。视频上的“弹幕”内容不断播放,使观看者会心一笑之余引发深思。
参考文献
[1]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2]谢菲,张帅.“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溫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02-16.
[4]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温小平.文本·图像·记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社会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