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新课标》实施,要想激活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57-010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向“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转变。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师生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效果。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实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媒體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
1.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课堂效果,应注意与时事材料或客观事例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必须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情境。设计真实情境,有利于克服道德与法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标制作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课件,要留有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创设情景,要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导入在一节新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音乐为导入,在音乐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思维。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更为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
新课标的改革,大大提高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利用现代化信息的手段,为教学带来了优质的条件,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了。一切回归到生活,重现生活在学生的眼前,更好的帮助学生剖析问题,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1.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新闻、故事、图片,增加真实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的带动学生的情愫,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引导线。
2.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让学生上台讲讲增加身边的相关事例,让学生增加先分析事例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老师再适当的提出建议和表扬。
三、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学生自主能动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是一场新的学习教育理念,新的师生定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智者和勇者的气魄及胆量迈出改革和实践的第一步,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会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于漪.《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1日出版.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57-010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向“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转变。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师生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效果。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实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媒體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
1.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课堂效果,应注意与时事材料或客观事例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必须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情境。设计真实情境,有利于克服道德与法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标制作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课件,要留有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创设情景,要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导入在一节新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音乐为导入,在音乐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思维。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更为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
新课标的改革,大大提高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利用现代化信息的手段,为教学带来了优质的条件,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了。一切回归到生活,重现生活在学生的眼前,更好的帮助学生剖析问题,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1.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新闻、故事、图片,增加真实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的带动学生的情愫,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引导线。
2.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让学生上台讲讲增加身边的相关事例,让学生增加先分析事例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老师再适当的提出建议和表扬。
三、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学生自主能动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是一场新的学习教育理念,新的师生定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智者和勇者的气魄及胆量迈出改革和实践的第一步,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会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于漪.《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