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对FeNiMoCu系预合金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

来源 :材料热处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0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Cr以铬铁的形式加入到FeNiMoCu系预合金粉末中,经充分混合后单轴600MPa下压制,然后分别采用冷压烧结、烧结热锻和复烧工艺,研究铬对FeNiMoCu系预合金粉末烧结密度、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到预合金粉末中的铬在1573K温度烧结时可均匀扩散到组织中,使组织性能得到改善;随添加的铬量和复烧温度的提高,微观组织硬度和表观硬度逐渐增加,经热锻及热锻复烧可获得较高的烧结密度和硬度.当复烧温度为1573K时,Fe-1.5Cr-2.0Ni-0.85Mo-1.7Cu-0.5C获得的密度为7.7
其他文献
古诗词因兼具格律感、丰富的意象性和审美情趣,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特殊的内容,甚至成为很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而进入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尤以唐宋诗词为主,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卢照邻“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刘希夷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程的理解,可以将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解构得更为精细,在此背景下写作作为课程就纳入了语文教师的视野。只是在传统写作教学的作用之下,写作课程常常容易趋向大而全与体系化,这与对写作教学的追求有关,也与教师预设的写作目标有关,教师或者语文研究者总希望在系统性的写作课程作用之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但实际教学总会让这样的愿望落空,这样的写作教学思路常常会陷入空转的境地,而反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盯着课本,而应该将目光投向整个课堂,来观察其中影响到教学的细节。比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察看学生的神色和姿态,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是感兴趣还是不怎么感兴趣,是随着教学一起参与到思考互动中去,还是分神了;是对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吃力而皱眉头,还是因为感觉太容易而显得很轻松;等等。可以说,学生的神色直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质态,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预设不过
一、问题缘起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度、合理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和行动有了较大改观,课程意识、生本意识在教学中逐步得到显现。但不得不承认,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是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是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没有好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笔下的英雄人物“项羽”极其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已经成为历史英雄谱上的特定形象。所谓“王不过霸”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据《史记》记载,“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多面的,是充满矛盾与缺陷的。纵览《项羽本纪》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是多么的暴戾、凶残与自矜功伐。他是屠城的鼻祖,“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①在《鸿门宴》
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境界,就是读出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读不出自己。作为选入教材的那些优秀文本,怎么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是语文教学陷入了应试使然?还是尽管有着走出应试的态度,但又不小心走入了工具理性的怪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精析了《三颗枸杞豆》一文的教学,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文本解读,读不出自己的表现  学生在面对优秀文本的时候,原本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