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注阅读,这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容、深入、完整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保证,它顺应了“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下面谈谈自己从学生立场出发,指导批注阅读的点滴体会。
一、 批注,要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阅读初感是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觉。每个孩子在何处有初感,“感”到什么程度,不尽相同。能不能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 能不能打开文字的缺口,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文本深处,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至关重要。
笔者执教《郑和远航》,“扬帆远航”部分的描述给学生总体印象是“场面宏大壮观”,这个印象需要通过对文字的品读予以印证,就让学生据此进行批注。在交流批注的时候,一男生发言:“我从‘宝船’一词看出了远航的准备工作任务艰巨,还看出郑和在当时的朝廷地位很高。”追问理由,答:远航的每艘船那么长,那么宽,那么高,造如此规模的船,准备工作可想而知,所以称‘宝船’当之无愧。船上还载有很多宝贝—瓷器、丝绸等等,难怪称之为‘宝船’。”另一学生插话:“那船上的随行人员—文官、武官、翻译、航海专家……也是‘宝’呢!”话题在意料之外,但这是学生的第一感觉,我予以肯定:“你们很会思考。‘宝船’一词竟有这么多理解。”男生继续说:“还有,这些大船的名字带个宝,郑和的名字叫‘三宝’,是不是皇帝想嘉奖三宝的伟大壮举,特意这么提的?”我说:“你猜的也许与历史吻合,也许对应不上,但老师欣赏你勇于大胆推测。”
也许学生的回答算不上紧扣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但展示了他们积极思考的热情和利用已知探求新知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要大力培养的。学生阅读初感可能粗糙,可能偏狭,但这是“原创”,我们必须如呵护小草上的露珠一样慎重对待。当自己的阅读初感得到重视,学生才会更乐于与他人分享更多的读书心得。从教师的角度讲,及时掌握了学生的阅读初感,就可探明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为起点展开教学,不断激活、修正、丰富学生的体验,实现阅读初感的超越。
二、 批注,引导关注文本陌生处
“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增强思维的活力,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就是新认识的起点,往往催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结果。文本的“陌生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有的恰恰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陌生处进行深入研究往往可令学生对文本奥秘产生顿悟,并获得阅读力和写作力的快速提升。
《水》是一篇记叙缺水之苦的文章。我校地处江南水乡,学生对缺水的体验少之又少,因此,课文有不少描述对学生来说是有陌生感的。教学时,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围绕“文章哪些语句的描述令你感到吃惊”进行批注。学生在陌生处着笔。如在“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批注:水竟然比酒还吸引人,足见其珍贵。在“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处写道:狗尾巴草已经够干了,还要“晒干”,无法想象我们的惨样!在“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处批注:“作者在慢慢享受难得的舒适。”“水不会流得那么慢,因为作者不舍得,才写水流经那么多地方。”“久旱逢甘霖,即使一勺水也让我足够兴奋。”“这一勺水如同一条小溪流般爽快、清凉。”“夸张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批注之前的引导,把文本陌生处纳入学生关注的视野,便于学生在研读、体会、想象中获得与文本的共鸣,领悟作者独特、细腻的写法。如果能帮助学生养成在文本陌生处驻足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关键词句、特殊段式、谋篇布局等多方面作细细品味、阐释、点评,那么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敏锐感知的能力会不断增强,阅读智慧也会与日俱增。
三、批注,尊重学生的批判意识
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是衡量一个学生阅读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教《郑和远航》,学生对“战胜凶险”一段作批注,不少学生抓关键词句对郑和的人物形象作出了临危不惧、指挥有方、智勇双全等批注。有学生在“士兵们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的“丢火把”旁批注:不够聪明,为何不放汽油,烧死海盗。我据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认为,那时可能还没有汽油,“丢火把”不但能看出郑和的机智过人,也能反映他的宽容胸襟——与海盗抗争,但并不直接置海盗于死地,给其悔过自新的机会。人物形象在主要目标所预设的“机智勇敢”上面得到了充实。
有一次教《艾滋病小斗士》,有学生对“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批注时提出:“终于”是指等待着希望发生什么事情,难道人们会希望这个勇敢的小斗士离开世界!我对学生的见解表示认同,并表扬了他敢于挑战教材的勇气。现在,苏教版对这课作了改动,把“终于”二字删掉了,也印证了学生的质疑有理。
也许,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批判精神得到肯定,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据理力争。批判性阅读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大有益处。
(作者单位: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
一、 批注,要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阅读初感是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觉。每个孩子在何处有初感,“感”到什么程度,不尽相同。能不能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 能不能打开文字的缺口,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文本深处,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至关重要。
笔者执教《郑和远航》,“扬帆远航”部分的描述给学生总体印象是“场面宏大壮观”,这个印象需要通过对文字的品读予以印证,就让学生据此进行批注。在交流批注的时候,一男生发言:“我从‘宝船’一词看出了远航的准备工作任务艰巨,还看出郑和在当时的朝廷地位很高。”追问理由,答:远航的每艘船那么长,那么宽,那么高,造如此规模的船,准备工作可想而知,所以称‘宝船’当之无愧。船上还载有很多宝贝—瓷器、丝绸等等,难怪称之为‘宝船’。”另一学生插话:“那船上的随行人员—文官、武官、翻译、航海专家……也是‘宝’呢!”话题在意料之外,但这是学生的第一感觉,我予以肯定:“你们很会思考。‘宝船’一词竟有这么多理解。”男生继续说:“还有,这些大船的名字带个宝,郑和的名字叫‘三宝’,是不是皇帝想嘉奖三宝的伟大壮举,特意这么提的?”我说:“你猜的也许与历史吻合,也许对应不上,但老师欣赏你勇于大胆推测。”
也许学生的回答算不上紧扣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但展示了他们积极思考的热情和利用已知探求新知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要大力培养的。学生阅读初感可能粗糙,可能偏狭,但这是“原创”,我们必须如呵护小草上的露珠一样慎重对待。当自己的阅读初感得到重视,学生才会更乐于与他人分享更多的读书心得。从教师的角度讲,及时掌握了学生的阅读初感,就可探明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为起点展开教学,不断激活、修正、丰富学生的体验,实现阅读初感的超越。
二、 批注,引导关注文本陌生处
“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增强思维的活力,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就是新认识的起点,往往催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结果。文本的“陌生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有的恰恰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陌生处进行深入研究往往可令学生对文本奥秘产生顿悟,并获得阅读力和写作力的快速提升。
《水》是一篇记叙缺水之苦的文章。我校地处江南水乡,学生对缺水的体验少之又少,因此,课文有不少描述对学生来说是有陌生感的。教学时,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围绕“文章哪些语句的描述令你感到吃惊”进行批注。学生在陌生处着笔。如在“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批注:水竟然比酒还吸引人,足见其珍贵。在“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处写道:狗尾巴草已经够干了,还要“晒干”,无法想象我们的惨样!在“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处批注:“作者在慢慢享受难得的舒适。”“水不会流得那么慢,因为作者不舍得,才写水流经那么多地方。”“久旱逢甘霖,即使一勺水也让我足够兴奋。”“这一勺水如同一条小溪流般爽快、清凉。”“夸张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批注之前的引导,把文本陌生处纳入学生关注的视野,便于学生在研读、体会、想象中获得与文本的共鸣,领悟作者独特、细腻的写法。如果能帮助学生养成在文本陌生处驻足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关键词句、特殊段式、谋篇布局等多方面作细细品味、阐释、点评,那么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敏锐感知的能力会不断增强,阅读智慧也会与日俱增。
三、批注,尊重学生的批判意识
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是衡量一个学生阅读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教《郑和远航》,学生对“战胜凶险”一段作批注,不少学生抓关键词句对郑和的人物形象作出了临危不惧、指挥有方、智勇双全等批注。有学生在“士兵们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的“丢火把”旁批注:不够聪明,为何不放汽油,烧死海盗。我据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认为,那时可能还没有汽油,“丢火把”不但能看出郑和的机智过人,也能反映他的宽容胸襟——与海盗抗争,但并不直接置海盗于死地,给其悔过自新的机会。人物形象在主要目标所预设的“机智勇敢”上面得到了充实。
有一次教《艾滋病小斗士》,有学生对“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批注时提出:“终于”是指等待着希望发生什么事情,难道人们会希望这个勇敢的小斗士离开世界!我对学生的见解表示认同,并表扬了他敢于挑战教材的勇气。现在,苏教版对这课作了改动,把“终于”二字删掉了,也印证了学生的质疑有理。
也许,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批判精神得到肯定,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据理力争。批判性阅读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大有益处。
(作者单位: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