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精神,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科学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积极从“五个进一步”中探索特色鲜明的边境国门高校办学路子。
一、进一步实现学校办学新跨越
近5年来是临沧师专成立与不断发展创新的5年,是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实现量上提升到质的跨越的5年。
一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五大办学指标达到国家本科院校设置标准,正积极向升本的目标奋进。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 856人,开设专业44个,总占地面积1 084亩,总建筑面积26.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 432万元,馆藏图书61.3万册,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基地236个。专任教师362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256人、占专任教师的70.72%,副高级职称122人(教授21人),占专任教师的30.70%。
二是根植区域实际与教学需求科研兴校。5年来,学校相继制定了多项科研管理制度,实施了科研基金配套、成果奖励等措施,设立了研究基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国际合作等科研平台,有效增强了教职工科研积极性。跨境问题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直过民族”理论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成为学校科研的特点和亮点。截至2012年10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部级、省厅级、市级、校级科研项目累计立项139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3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26部,发表论文350余篇,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00余项,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边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提高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教育行业为主要方向、向着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行业拓展的态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5年来,学校共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5万名,临沧市56%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5%的科局级干部、60%以上中小学校长、65%以上中小学教师毕业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95%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位居云南省同类学校前茅。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生物、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一批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办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100%。2009年,招生范围从全省16个州市扩展到全国16省区,2010年实现本科全日制招生零的突破,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突破6 000人。
二、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
一是探索“三三式”办学模式。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与社会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即“师范性、高技能性、学术性”的“三性一体”特色定位;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与产业行业的“三维一体”服务定位;教师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师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三位一体”功能特色。
二是探索“三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大专教育框架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培养为前提,以教师资格培养为目标,以突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科证、技能证、教师资格证的“三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探索校内外学生实践体系建设模式。坚持小学校、大课堂、强能力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兼顾科发培训、鉴定生产,建设完善“模拟型”、“虚拟型”、“教学产结合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市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同兴共赢”。
四是探索专兼结合队伍建设模式。坚持“专业教师为主,培养骨干、引聘名师、校市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引、聘、送、下、带”的措施,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产业专家、技术能手为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南省青年科技标兵、云岭巾帼建功教育十杰、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称号,有多名享受省突出贡献专家津贴、云南省政府津贴教师。
五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师资培养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把汉语、缅甸语和临沧边境特有民族语言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着力打造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六是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改革。学校进行课堂设计变革,推行师生问题式教学、互动与探究式教学,并在计算机类专业进行试点;推行案例、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网络课程。目前,学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课程达75%以上,通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促发展。围绕“建设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明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国门高校”的办学思路,通过教学练做、学做结合、工学交替,积极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明确重点建专业。围绕“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和“应用型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发展和学科培育。形成了以数学专业、语言文学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建设为龙头的“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以茶学、旅游管理、计算机专业为主,矿物加工、社区管理、司法助理为支撑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发展和学科培育。做实做新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数学类、经济学类等10余个专业。目前,全校有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各2个,教育部、财政部资助建设专业2个。获省级质量工程立项33项。 三是围绕“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做特做优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学、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矿物加工技术、特殊教育、物联网等15个特色专业。
四、进一步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多民族地区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转化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育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三在”工作模式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9年,《边境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获第六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边境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为首个云南省教学团队。2010年学校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省理论武装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估为优秀。2011年边境地区高校女学生活动中心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云南省一等奖,学校被授予首批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以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学年表彰大会等为平台,以学校文化长廊、课间民族广场舞、女子十二乐坊、民族茶艺队、女生活动中心、女子国旗班等为依托,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广播站、民族服装展演、主持人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地方民族文化寓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计划、年年有创新。
五、进一步扩大区位国际交流合作
临沧市地处滇西中心地带,毗邻缅甸,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前沿窗口,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为临沧师专提高办学层次和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机遇条件。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机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依托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云南出国留学预备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以打造“中国对缅甸教育合作交流窗口”为目标,加快教育桥头堡建设实施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滇西民族学院”的组建申报工作为契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和发展特色和优势专业学科,把临沧师专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汉语教学基地,建设成为立足滇西、服务边疆,面向西南、辐射东盟,本土化与全球化兼容,民族性与国际性并重的综合应用型边境国门高校。
一、进一步实现学校办学新跨越
近5年来是临沧师专成立与不断发展创新的5年,是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实现量上提升到质的跨越的5年。
一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五大办学指标达到国家本科院校设置标准,正积极向升本的目标奋进。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 856人,开设专业44个,总占地面积1 084亩,总建筑面积26.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 432万元,馆藏图书61.3万册,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基地236个。专任教师362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256人、占专任教师的70.72%,副高级职称122人(教授21人),占专任教师的30.70%。
二是根植区域实际与教学需求科研兴校。5年来,学校相继制定了多项科研管理制度,实施了科研基金配套、成果奖励等措施,设立了研究基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国际合作等科研平台,有效增强了教职工科研积极性。跨境问题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直过民族”理论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成为学校科研的特点和亮点。截至2012年10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部级、省厅级、市级、校级科研项目累计立项139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3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26部,发表论文350余篇,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00余项,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边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提高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教育行业为主要方向、向着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行业拓展的态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5年来,学校共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5万名,临沧市56%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5%的科局级干部、60%以上中小学校长、65%以上中小学教师毕业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95%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位居云南省同类学校前茅。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生物、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一批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办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100%。2009年,招生范围从全省16个州市扩展到全国16省区,2010年实现本科全日制招生零的突破,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突破6 000人。
二、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
一是探索“三三式”办学模式。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与社会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即“师范性、高技能性、学术性”的“三性一体”特色定位;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与产业行业的“三维一体”服务定位;教师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师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三位一体”功能特色。
二是探索“三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大专教育框架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培养为前提,以教师资格培养为目标,以突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科证、技能证、教师资格证的“三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探索校内外学生实践体系建设模式。坚持小学校、大课堂、强能力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兼顾科发培训、鉴定生产,建设完善“模拟型”、“虚拟型”、“教学产结合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市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同兴共赢”。
四是探索专兼结合队伍建设模式。坚持“专业教师为主,培养骨干、引聘名师、校市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引、聘、送、下、带”的措施,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产业专家、技术能手为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南省青年科技标兵、云岭巾帼建功教育十杰、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称号,有多名享受省突出贡献专家津贴、云南省政府津贴教师。
五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师资培养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把汉语、缅甸语和临沧边境特有民族语言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着力打造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六是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改革。学校进行课堂设计变革,推行师生问题式教学、互动与探究式教学,并在计算机类专业进行试点;推行案例、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网络课程。目前,学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课程达75%以上,通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促发展。围绕“建设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明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国门高校”的办学思路,通过教学练做、学做结合、工学交替,积极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明确重点建专业。围绕“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和“应用型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发展和学科培育。形成了以数学专业、语言文学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建设为龙头的“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以茶学、旅游管理、计算机专业为主,矿物加工、社区管理、司法助理为支撑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发展和学科培育。做实做新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数学类、经济学类等10余个专业。目前,全校有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各2个,教育部、财政部资助建设专业2个。获省级质量工程立项33项。 三是围绕“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做特做优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学、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矿物加工技术、特殊教育、物联网等15个特色专业。
四、进一步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多民族地区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转化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育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三在”工作模式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9年,《边境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获第六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边境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为首个云南省教学团队。2010年学校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省理论武装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估为优秀。2011年边境地区高校女学生活动中心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云南省一等奖,学校被授予首批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以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学年表彰大会等为平台,以学校文化长廊、课间民族广场舞、女子十二乐坊、民族茶艺队、女生活动中心、女子国旗班等为依托,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广播站、民族服装展演、主持人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地方民族文化寓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计划、年年有创新。
五、进一步扩大区位国际交流合作
临沧市地处滇西中心地带,毗邻缅甸,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前沿窗口,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为临沧师专提高办学层次和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机遇条件。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机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依托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云南出国留学预备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以打造“中国对缅甸教育合作交流窗口”为目标,加快教育桥头堡建设实施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滇西民族学院”的组建申报工作为契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和发展特色和优势专业学科,把临沧师专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汉语教学基地,建设成为立足滇西、服务边疆,面向西南、辐射东盟,本土化与全球化兼容,民族性与国际性并重的综合应用型边境国门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