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文本觅金针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ce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论述文的写作。在中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而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回到课本,重视课文中写作资源的开发,不失为提高学生论述文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课本;有效论证
  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最大的变化在作文,“考试说明”后面的参考卷特地用黑体字再加着重号的形式醒目地强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如此突出“论述类”,意味着高考作文很可能就是论述文。最后,果不其然。这就改变了已经持续多年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要求。于是,论述文的写作之风迅速吹进了高中校园。再看2017年的“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第一种题型就是“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可见2017年还要将论述文进行到底。高考的导向很有意义,因为论述文的写作确实十分重要。为此,所有高三语文教师无不在努力指导学生学写论述文,特别是典型的论述类文章,而不是一般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平心而论,这也正是教师在学生高中毕业前应做的工作。
  那么,如何提高论述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当下很多学生和家长似乎热衷于搜寻“高考佳作”“作文考前60题”之类的“偏方”,殊不知,“偏方”只能侥幸碰巧管用,“良方”才是治病救人的大道。笔者以为,回到课本、重视文本,依然是治疗论述文教学疑难杂症的“对症良方”。
  一、文本蕴藏作文素材——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太多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所以最熟悉的还是课本。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各种文本,虽不能说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但确有很多可以“经世致用”,甚至作为最好的素材写进作文中。
  比如2016年绍兴市“一模”考试作文题:
  姬中宪在《传承》这篇小文章里这样写:
  小时候和爸爸下跳棋,爸爸教我,下跳棋有两个基本技巧:一是“铺路”,把自己的棋子间隔排开,方便自己腾挪跳跃;二是“借路”,当双方棋子短兵相接时,还要善于借助对方铺好的路,直捣黄龙。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这就要抓住关键词“铺路”和“借路”,写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教材的文本中恰恰就有很好的例子可以诠释“借路”的重要性,如荀子《劝学》(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以下简称“必修一”,其他同)中的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告诉我们借助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司马迁《鸿门宴》(必修三)写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军众;刘邦隐忍以行,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脱险;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恩,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死刘邦的暗示,最终错失良机。从这里可以看到不善于抓住机遇,不好好利用身边的谋士,往往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同样,教材里也有很好的论证“铺路”重要性的例子,《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三)写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昭王毫无惧色,进退有仪,不卑不亢,取得了外交的胜利;渑池之会,秦王以鼓瑟为名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逼,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这正说明蔺相如是以自己的智慧为自己铺路。
  又如最近的绍兴市“二模”考试的作文题,要求以对匠人精神的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很多学生不知道何谓匠人,或者错误地将其理解成农民工,实际上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的《品质》(必修三)中的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追求鞋子的品质,精益求精,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写照吗?由此可知,匠人精神是一种对自己工作倾注心血的精神,是对尽善尽美的追求,是对事业耐心、专注、坚持的态度。
  此外,诸如独立思考主题、爱国思乡主题、坚定信念和逆境成才主题等,在教材中也都有很丰富的例证。由此可见,文本其实也是源头活水,深入理解文本,充分利用教材,就等于准备好了下锅的米,写作时就可以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地利用文本中的素材,就能顺利地成就考场中的佳作。
  二、文本让你学会思维——拨开云雾见天日
  有了下锅的米,还必须是一个巧妇,才能做出丰盛的美味佳肴。高中生写论述文时立论的缺陷是什么?答:人云亦云。“立”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大道理,鲜见独辟蹊径的锐评、新视角。而论述文要求具有深刻性,能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如何確立观点?我们也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找到启示,从而拨云见日。
  且看《六国论》(必修二)中苏洵是如何立论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苏洵“唯陈言之务去”,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从中可以很好地学习思维,打开写作思路,找到一个最好的立意,并且开门见山,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概念,直入正题。
  再来看《师说》(必修一)的行文,它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指出学者存疑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和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在第一段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并指出了择师的标准,正反对比展开思路,有破有立。论述文的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就要如此简洁明了、观点鲜亮,而且条理清晰,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读者的眼球。
  当然,“论”要讲艺术,“述”要多样化。不少学生喜欢在引用例子后直接大发议论,如果老是这样,未免生硬和单调。能不能在记述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例如老舍的《想北平》(必修一),并没有多少直接对故乡的议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对比,就将倾向与评价鲜明地说出来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记叙中的某个人物之口来发表看法,或者运用典故来显示观点,等等。总之,认真揣摩学过的文本,将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三、文本启示有效论证——大珠小珠落玉盘
  高中生写论述文,最大的困难是只会举例,不会论证。论证时有几个缺陷:整吞整咽,不能条分缕析;以叙代议,不会有力分析;空喊口号,没有实招等。
  首先,要解决整吞整咽问题,就要围绕中心论点,巧妙地设置分論点。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横向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以时间为序,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合起来,纵深推移,纵向分解,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步步推进,解决问题。文本中就有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如《六国论》中以两个分论点来剖析: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劝学》篇则从三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一、学习的意义——提高或改变自己;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一。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再如《谏太宗十思疏》(必修三)的论证结构更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提出问题——应当思;分析问题——为何要思;解决问题——怎样思。如此,环环相扣,十分严谨。
  其次,要克服以叙代议,就要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文本中典型的论述文可以为我们提供范例。《师说》就是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综合运用,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借用了三组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学小遗大;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具有强烈的说服力。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再次,要解决问题,就不能空喊口号。在论述文中,想要挤干“唾沫”,拿出“干货”,就要在揭示、辨别、批判之后,提出与众不同的合理的建议,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最为可贵的是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具体建议。
  由此可见,文本就是一个宝藏,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关联搜索,有效论证的实例就会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纷纷跳到你的面前。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遴选素材,准确运用素材,挖掘素材的深意,进行拓展延伸、有效论证,就能使素材有尺度、论述有深度、文章有厚度。充分利用文本,何愁写不出征服读者的论述文?
  (责任编辑:李益)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河南省H村的20个农村留守妇女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借助推拉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在地化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社会性别规范、较差的身体状况、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迫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保障性的土地承包制度、逐渐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乡村非正式支持,吸引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而薄弱的主体意识,也是致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影
摘 要:对“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对比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能否当作修辞来教”等问题的讨论,应基于课程纲领性文件的表述。从我国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表述的几次变化来看,中学语文的修辞教学,只讲修辞格即可,没必要扩大成修辞学科。所以,对比,还是只作为表现手法、不作为修辞格教学更为合适。  关键词:对比;修辞手法;修辞教学  关于对比,最近讨论颇多。一方面,张悦群老师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比”不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的“三级训练”策略,指的是把初中的写作教学大致分为三级,训练目标依次为情真、言美、技巧。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习的实际,七年级以“情真”训练为主,八年级以“言美”训练为主,九年级以“技巧”训练为主。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策略:真情实感;写作技巧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每周或每两周都要批改一次学生习作,面对问题众多的学生习作到底要怎样去有效指导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头痛医头,
期刊
陶文建、周吉琳和方香椿三位老师对《娜塔莎》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总体而言,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有效活动的理念。相形之下,陶文建老师重视为学生提供“梯子”,让学生能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领会通过多种手段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把握文本中“圆形人物”——娜塔莎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周吉琳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拓展提升到位,升华了教学文本的价值。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信息筛选的能力作为说明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奇妙的克隆》一文内容浅显,生活情境真实,学生阅读内容基本没有障碍。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大,但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有关键句,这就使它为“如何筛选信息”的教学提供了多种可应用的材料。  基
期刊
摘 要:《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的论文转载情况显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为几大语文教学专业刊和少量教育类综合刊;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作者以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地域分布严重不均。2016年在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审美教育、互联网+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诗歌教学等热点和重点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期刊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诗词鉴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需要在重视字、词、句、篇的理解之上,设计精巧的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开发学习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在重视文本的理解、领悟和对话的基础上,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活动,把“讲一首词”转变为“上一堂课”;二是“要有好词、好句,还要有好篇”,从整体着眼,整合核心问题,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诗
期刊
网络社会的极速发展推动着时空关系的分离与重组。“无时间之时间”与“流动的空间”形塑的网络社会日趋推动社会认同力量的崛起。吉登斯在论述现代性的动力时也曾指出,时空分离以及由其产生的社会“脱域”是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社会认同力量崛起还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脱域”,都给网络社会的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虽没出现卡斯特笔下的西方社会由于网络社会崛起带来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但网络空间中存在逐渐活跃的网民群体,日益冲击着传统的秩序与规范,大规模的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引发的价值冲突、行为多元、认知分化都在中国网
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以来,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文章已然蔚为大观,实践研究进展也可谓令人瞩目。然而,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作业环节之中这个话题,却鲜有人问津,尤其是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假期作业。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与假期作业的对接,笔者尝试设计了一份“我与温州非遗有个约定”暑假作业。下面以此为例,谈谈如何在假期作业中渗透落实核心素养。  这份假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