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应教研组要求,我于3月16日开设了一节组内公开课。这是一所普通高中,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4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根据这一节内容我提炼出了两类模型,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是《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学生在充分掌握曲线运动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旨在研究变速圆周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径向受力和运动关系。以往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当物体运动至最高点或最低点时,径向受力看起来似乎很明确(只有两个力),但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极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最高点的临界问题分析及“绳球模型”和“杆球模型”的对比分析,这部分知识往往又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情景、语言,直观切入,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模型,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形象化;圆周运动;教学
一、 物理教师形象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就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由于物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很难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很难关注到学生们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课堂的质量。
(二)学生们缺乏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生们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物理教师缺乏对学生们物理实验教学的引导,所以学生们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敷衍式的心理,认为自己只要完成课上物理教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就算是掌握了本节课的物理学习知识。这些学生们在进行物理学习时,缺乏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们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 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拱形桥受力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学生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凹形桥和拱形桥,让学生观察视频中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和拱形桥最高点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我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有的说变大,有的说变小,还有的说没看清楚。实际上视频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是示数变化得比较快,学生的注意力受外在小车运动的干扰,示数一闪而过。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现象,我又给学生看了一遍。学生又一次争论起来,我意识到把两个视频放到一起,会增加学生观察的难度。于是,我先播放凹形桥视频,又播放了两次后,大部分学生都观察到了示数会变大。少部分在其他同学这一结论的牵引下,认真地又看了一遍,终于得出“示数变大”的结论。接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示数会变大?请同学们结合例题1,从理论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明白了我要讲课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仔细画着物体的受力分析图,而有一部分的同学则对这部分的学习比较吃力,他们盯紧黑板上我写的相关知识,咬牙切齿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图。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则在课堂上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对物体来进行受力分析,这部分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理论的学习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引导,再次播放有关拱形桥的视频以及受力的理论分析过程。
(二)“杆球”模型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利用模拟“过山车轨道”“水流星”展示、分析,以此分析“绳球”模型,小球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进而过渡到“杆球”模型。我利用杆牵引小球演示并提问:“如果把绳子换成杆,小球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是多大?”有一些学生回答:“通过类比受力分析。”通过展示,我帮助学生体会“杆”可以提供拉力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体会“杆”的支撑作用就显得有些空白无力。虽然通过理论分析可以让学生知道“杆球”模型相对“绳球”模型最大的区别就是“杆球”可以提供支持力,但习题反馈表明学生并未充分理解。
三、 调整教学方式的措施分析
(一)拱形橋的受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会为学生们做前期的铺垫,通过为学生们带来凹型桥和拱形桥的物理模型,让学生们增强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汽车放在拱形桥和凹型桥的模型上,让学生们观察台秤显示出的示数之后,引导学生们分析台秤示数代表的是哪一个力。在学生们展开激烈的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最终一部分的学生们得出了结果是重力,而有的同学得出了结果是压力。那么究竟是压力还是重力?我借着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让学生们继续分析,最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们得出正确的结果。之后通过结合教材课本当中的例题,让学生们从受力角度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课堂学习的印象,让学生们主动接受物理的知识。最后为了取得物理教学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结束之后,我继续反问学生,如果汽车通过的是拱形桥的最高点,那么台秤上的示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们的回答不一,有的回答变大,有的则回答变小。为了加强学生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所以我鼓励学生们独立进行物理问题的推敲,为学生们提供完整的物理实验素材,从而使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将整个物理实验过程实践出来,让学生们两次机械重复视频当中的拱形桥受力原理分析和凹型桥受力原理分析,进行物理实验结果的对照,增强学生们物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减轻了自己的授课压力,同时对物理授课的效率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杆球”模型分析
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印象,所以我通过采取生活化物理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并且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人们平时360度荡秋千的时候,为什么人可以实现静止在空中?如果用绳子荡秋千,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时候学生们回答不能。我继续向学生们提出疑问,相对于绳子来讲杆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回答杆可以提供支持力。虽然学生们可以理解杆能够为人们提供相关的支持力,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理论分析过程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思维的障碍无法跨越。例如对于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难展开具体分析,所以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针对该现象,我用比较形象化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讲解,例如,通过将“为什么此人能够静止在空中”改变成“为什么这个人能够在空中停顿一下”。然后给学生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们思考这时候的速度有多大,从而使学生们将力与运动衔接起来。通过采取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直观刺激的基础上,对提问的语言进行精细化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虽然学生在习题反馈处理“杆球”模型时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学生对“杆提供支持力这一现象”显然是印象深刻的,有了这一点做支撑,学生处理这类问题时就不会茫然无措。 四、 物理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这部分进行深入反思发现,在给学生们呈现的视频当中,虽然视频的资源比较直观,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讲,通过采取实物展示的方法,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更加方便学生们观察和理解。对于素材设置来说,必须要重视前期的铺垫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们增强对于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生们对台秤示数的代表含义当中就会有遗忘,加上台秤的示数变化比较快。所以就导致这种素材没有有效激发学生们对物理现象直观激趣的作用,相反还会消耗学生们大量的课堂时间。其次,对于物理的语言目标指向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做出积极的措施进行调整,为学生们选择比较客观直接的物理素材,吸引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同时又要让物理的实验更加具备可操作性。物理教师还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学生们做好课前的铺垫工作,降低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台阶。最后,物理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观察的针对性,避免学生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走马观花似看热闹的情况。
作为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物理知识是严谨的,但物理学习过程不应是枯燥的。对学生而言,兴趣始终是学习的原动力,形象化的引入对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形象化成为促进建模的一剂良药,怎样才能做到形象化,我认为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把握基础,注重实践与探究的对接
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环节的形象化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的可视化,也可以是担负教学形象化的重要载体或手段。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课堂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也给教师上课带来了便捷。但多媒体、视频资源的应用不是拿来主义,它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索直观、形象、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素材进行整合;它也需要教师在整合的基础上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学生一步步带进知识的情境。
汽车过桥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难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物理思维的高度。在“情景一”中笔者试图拉近这一距离,主观意识非常好,但拿来就用,导致出现“水土不服”。调整后以现场实验的方式,使这一现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参与热情提高了,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情景出发,一步一步深入到物理学习的理论分析之中。
(二)斟酌语言,变抽象为具体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语言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甚至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的发展。
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结合‘例题’,分析汽车过凹形桥最低点台秤示数变大的原因”时,笔者将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改为“从受力分析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仅是四字之差,但学生分析的切入点更加明确,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再如,过渡到“杆球”模型时,笔者将提问由原来“为什么此人能够静止在空中?”改为“为什么此人能在空中停顿一下?”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贴切准确,增加追问“此时他的速度是多大?”看似多余,实则学生处于当时懵懂的情境中,递进的问题恰恰降低了他们的思维难度。有不少学生会进而思考“为什么速度可以为零?”这使得“杆球”模型的临界问题分析及“杆”可以提供支持力的理解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三)直观激趣,突出模型主要矛盾
于漪先生在《現代教师学概论》一书中提道:“人所接受的信息中有大部分是通过视觉通道来获得的,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获得的信息不容易忘记。”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姿势、动作和表情等非言语性语言有助于强化口头语言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传达口头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各种心理活动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情景二”的教学从简单的“杆球装置”变为视频展示,通过惊险的视觉刺激,更形象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意识。通过与自身“绳荡秋千”生活体验的类比,“杆球”与“绳球”区别呼之欲出。这样的视觉体验对于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授课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促进学生们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之后,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现象,让学生们主动思考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们更加快速地掌握物理教材课本当中的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们完成相关的课本例题试验,让学生们对物理的实验现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魅力,加深了学生们对物理现象的印象,使学生们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促进学生们全面健康成长。对于物理形象化教学的研究,关乎课堂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媒体手段,依据形象化语言的设置,体态、动作的辅助,同时加强对学生学情及心理特点的分析,找到最适宜本校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即环.中学物理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智力,2020(8).
[2]孙祺.中学物理应关注天文和空间技术的发展[J].高考,2019(6).
[3]程梦辉.例说中学物理中的“+”“-”号[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9(8).
[4]徐彦豪.中学物理学习如何实现自主学习[J].科学中国人,2016(26).
[5]汪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形象化策略例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7).
作者简介:
杜春英,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关键词:形象化;圆周运动;教学
一、 物理教师形象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就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由于物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很难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很难关注到学生们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课堂的质量。
(二)学生们缺乏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生们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物理教师缺乏对学生们物理实验教学的引导,所以学生们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敷衍式的心理,认为自己只要完成课上物理教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就算是掌握了本节课的物理学习知识。这些学生们在进行物理学习时,缺乏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们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 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拱形桥受力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学生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凹形桥和拱形桥,让学生观察视频中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和拱形桥最高点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我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有的说变大,有的说变小,还有的说没看清楚。实际上视频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是示数变化得比较快,学生的注意力受外在小车运动的干扰,示数一闪而过。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现象,我又给学生看了一遍。学生又一次争论起来,我意识到把两个视频放到一起,会增加学生观察的难度。于是,我先播放凹形桥视频,又播放了两次后,大部分学生都观察到了示数会变大。少部分在其他同学这一结论的牵引下,认真地又看了一遍,终于得出“示数变大”的结论。接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示数会变大?请同学们结合例题1,从理论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明白了我要讲课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仔细画着物体的受力分析图,而有一部分的同学则对这部分的学习比较吃力,他们盯紧黑板上我写的相关知识,咬牙切齿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图。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则在课堂上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对物体来进行受力分析,这部分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理论的学习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引导,再次播放有关拱形桥的视频以及受力的理论分析过程。
(二)“杆球”模型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利用模拟“过山车轨道”“水流星”展示、分析,以此分析“绳球”模型,小球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进而过渡到“杆球”模型。我利用杆牵引小球演示并提问:“如果把绳子换成杆,小球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是多大?”有一些学生回答:“通过类比受力分析。”通过展示,我帮助学生体会“杆”可以提供拉力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体会“杆”的支撑作用就显得有些空白无力。虽然通过理论分析可以让学生知道“杆球”模型相对“绳球”模型最大的区别就是“杆球”可以提供支持力,但习题反馈表明学生并未充分理解。
三、 调整教学方式的措施分析
(一)拱形橋的受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会为学生们做前期的铺垫,通过为学生们带来凹型桥和拱形桥的物理模型,让学生们增强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汽车放在拱形桥和凹型桥的模型上,让学生们观察台秤显示出的示数之后,引导学生们分析台秤示数代表的是哪一个力。在学生们展开激烈的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最终一部分的学生们得出了结果是重力,而有的同学得出了结果是压力。那么究竟是压力还是重力?我借着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让学生们继续分析,最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们得出正确的结果。之后通过结合教材课本当中的例题,让学生们从受力角度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课堂学习的印象,让学生们主动接受物理的知识。最后为了取得物理教学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结束之后,我继续反问学生,如果汽车通过的是拱形桥的最高点,那么台秤上的示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们的回答不一,有的回答变大,有的则回答变小。为了加强学生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所以我鼓励学生们独立进行物理问题的推敲,为学生们提供完整的物理实验素材,从而使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将整个物理实验过程实践出来,让学生们两次机械重复视频当中的拱形桥受力原理分析和凹型桥受力原理分析,进行物理实验结果的对照,增强学生们物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减轻了自己的授课压力,同时对物理授课的效率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杆球”模型分析
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印象,所以我通过采取生活化物理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并且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人们平时360度荡秋千的时候,为什么人可以实现静止在空中?如果用绳子荡秋千,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时候学生们回答不能。我继续向学生们提出疑问,相对于绳子来讲杆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回答杆可以提供支持力。虽然学生们可以理解杆能够为人们提供相关的支持力,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理论分析过程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思维的障碍无法跨越。例如对于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难展开具体分析,所以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针对该现象,我用比较形象化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讲解,例如,通过将“为什么此人能够静止在空中”改变成“为什么这个人能够在空中停顿一下”。然后给学生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们思考这时候的速度有多大,从而使学生们将力与运动衔接起来。通过采取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直观刺激的基础上,对提问的语言进行精细化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虽然学生在习题反馈处理“杆球”模型时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学生对“杆提供支持力这一现象”显然是印象深刻的,有了这一点做支撑,学生处理这类问题时就不会茫然无措。 四、 物理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这部分进行深入反思发现,在给学生们呈现的视频当中,虽然视频的资源比较直观,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讲,通过采取实物展示的方法,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更加方便学生们观察和理解。对于素材设置来说,必须要重视前期的铺垫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们增强对于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生们对台秤示数的代表含义当中就会有遗忘,加上台秤的示数变化比较快。所以就导致这种素材没有有效激发学生们对物理现象直观激趣的作用,相反还会消耗学生们大量的课堂时间。其次,对于物理的语言目标指向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做出积极的措施进行调整,为学生们选择比较客观直接的物理素材,吸引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同时又要让物理的实验更加具备可操作性。物理教师还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学生们做好课前的铺垫工作,降低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台阶。最后,物理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观察的针对性,避免学生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走马观花似看热闹的情况。
作为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物理知识是严谨的,但物理学习过程不应是枯燥的。对学生而言,兴趣始终是学习的原动力,形象化的引入对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形象化成为促进建模的一剂良药,怎样才能做到形象化,我认为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把握基础,注重实践与探究的对接
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环节的形象化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的可视化,也可以是担负教学形象化的重要载体或手段。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课堂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也给教师上课带来了便捷。但多媒体、视频资源的应用不是拿来主义,它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索直观、形象、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素材进行整合;它也需要教师在整合的基础上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学生一步步带进知识的情境。
汽车过桥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难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物理思维的高度。在“情景一”中笔者试图拉近这一距离,主观意识非常好,但拿来就用,导致出现“水土不服”。调整后以现场实验的方式,使这一现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参与热情提高了,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情景出发,一步一步深入到物理学习的理论分析之中。
(二)斟酌语言,变抽象为具体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语言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甚至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的发展。
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结合‘例题’,分析汽车过凹形桥最低点台秤示数变大的原因”时,笔者将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改为“从受力分析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仅是四字之差,但学生分析的切入点更加明确,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再如,过渡到“杆球”模型时,笔者将提问由原来“为什么此人能够静止在空中?”改为“为什么此人能在空中停顿一下?”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贴切准确,增加追问“此时他的速度是多大?”看似多余,实则学生处于当时懵懂的情境中,递进的问题恰恰降低了他们的思维难度。有不少学生会进而思考“为什么速度可以为零?”这使得“杆球”模型的临界问题分析及“杆”可以提供支持力的理解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三)直观激趣,突出模型主要矛盾
于漪先生在《現代教师学概论》一书中提道:“人所接受的信息中有大部分是通过视觉通道来获得的,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获得的信息不容易忘记。”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姿势、动作和表情等非言语性语言有助于强化口头语言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传达口头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各种心理活动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情景二”的教学从简单的“杆球装置”变为视频展示,通过惊险的视觉刺激,更形象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意识。通过与自身“绳荡秋千”生活体验的类比,“杆球”与“绳球”区别呼之欲出。这样的视觉体验对于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授课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促进学生们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之后,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现象,让学生们主动思考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们更加快速地掌握物理教材课本当中的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们完成相关的课本例题试验,让学生们对物理的实验现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魅力,加深了学生们对物理现象的印象,使学生们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促进学生们全面健康成长。对于物理形象化教学的研究,关乎课堂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媒体手段,依据形象化语言的设置,体态、动作的辅助,同时加强对学生学情及心理特点的分析,找到最适宜本校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即环.中学物理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智力,2020(8).
[2]孙祺.中学物理应关注天文和空间技术的发展[J].高考,2019(6).
[3]程梦辉.例说中学物理中的“+”“-”号[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9(8).
[4]徐彦豪.中学物理学习如何实现自主学习[J].科学中国人,2016(26).
[5]汪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形象化策略例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7).
作者简介:
杜春英,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