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报道战争的真相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
  在黎以冲突爆发当天,凤凰卫视的高层便开始部署战地报道,调兵遣将。凤凰卫视此次战地报道,部署周密:凤凰卫视驻埃及女记者温爽,只身从塞浦路斯乘坐邮轮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陈晓楠、吴建明小组取道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入贝鲁特;严明、林平小组跟随以色列地面部队行动;记者鲁涛在叙利亚关注叙利亚与伊朗的动向他们怀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发回图像和电话连线报道。
  战地记者的行踪始终吸引着《对外大传播》的视线,陈晓楠和严明刚刚从以色列和黎巴嫩战区采访归来时我们就接到凤凰卫视台打来的电话,出于对朋辈、同业的尊敬,于是,我们马上出发,直奔位于北京北三环的凤凰会馆
  地点:凤凰会馆
  嘉宾:严 明 陈晓楠
  访谈者:雪 石 周 瑾 刘 妍
  
  生命作价,勇敢穿越新闻风暴中心
  
  当陈晓楠来到会客室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身着黑色短袖和裤装,玲珑娇小的她依旧清丽如昔;而与身材魁梧的记者严明握手的瞬间,又被传导着一种磐石般坚毅的力量。
  访谈,还是从我们最关注的战地记者在战场上的生命安危开始的。面对提问,严明十分坦率地说:“对于战地报道来说,战场就像是风暴眼。风暴眼是风暴中心较为平静的地区。站在新闻的风暴中心很平静,也只有站在新闻的风暴中心所做出的报道才更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当我和以色列的坦克部队走在一起,我身为战地记者的地缘位置就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提到“风暴眼”使人想起一部美国大片《龙卷风》,当龙卷风到来时,人们四处逃散,而几位年轻的科学家,为了把探测器放入龙卷风的内部,以研究龙卷风的形成原因,开着越野车向“风眼”冲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谁又能说,战地记者不是“追风”的人呢。
  严明在叙述前线采访时的情景时,语气是平静的,用他的话来说:“我所驻的法国记者站,离黎以边境飞三四个小时就到达了,没二话,我应该上。”但当他提到自己的女同事,却有了另一种柔情。他告诉我们,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进入伊拉克的时候,他心里感受到了别样的痛楚和不舍。在他眼里,闾丘是一个那么娇小的女子,但在战争爆发的危机时刻,竟那么义无反顾地上走了战场。那次边境线上的送别,他感到似乎所有的祝福的话都是无力的,多余的,他只能跟闾丘露薇说声“珍重”。记得有这样一部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在新闻记者行列中,这句话就应反过来,用陈晓楠的话说,“到战地采访,女记者更有优势”。
  说这话时,陈晓楠在旁边一直微笑地看着严明,那眼神好像是做着另一场“冷暖人生”的节目。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的宗旨就是“让绝望者重生、让哭泣者欢欣、让徘徊者前行”。得知陈晓楠要上前线的那天,严明说,这下好了,《冷暖人生》终于有了“国际版”了,这之中既有调侃,也有对同行的一份理解。严明自豪地说:“中东有几十万难民在等着晓楠。人们终于可以看一看,中国的主持人是如何用自己的眼光安抚这个世界的。”
  前往黎巴嫩做战地报道其实也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而突然来临的。陈晓楠说:“7月19号的时候,我正在北京机场,准备到山西出差,接到台里的通知电话,我一刻都没有犹豫就决定‘去’。我深知自己的个性,即使留给自己一个思考过程,我还会说‘去’。于是,我就省略了这个选择过程。我的同事马上就飞车去北京机场,取走我随身携带的护照,而我照常登机去了山西。一天的采访结束后,我回到了北京,马上转换脑子,给自己找线索。”
  作了决定,陈晓楠就变成了新闻机器。做新闻,首先要找新闻源。陈晓楠他们是怎样给自己完成战地采访做好“公关”的呢?中东那边没有陈晓楠认识的人,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陈晓楠打出了无数的电话,这之中,中国驻叙利亚使馆的工作人员给予了陈晓楠很大帮助,也有去过那里的朋友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她们了解那里的生存状态。
  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说他们在电视上看到凤凰卫视的记者就走在以色列炮兵部队的旁边,他们很震惊。这位记者就是严明,他是怎样实现与以色列部队“零距离”接触的呢?严明说,能进入以色列部队,的确考验了做记者的功底。首先要打通以色列外交部和国防部,以及前线部队长官等环节,经过他们特许,才能有“零距离”与以色列军队的接触的可能。以色列军方会给你提出要求,比如:不能对军队采访,在报道中不能明确你所在的地点,不能说明部队的番号。
  
  恪守职责,深入探知事件背后的真相
  
  记者似乎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事件,在黑暗的背景下看到闪光的钻石,在崎岖的山路上接近事实的真相。陈晓楠觉得,当自己身处前线,面临枪炮声的时候,心底有些东西本能地折射出来,这种东西这就是拼“探知真相”。2002年,伊拉克战争前夕,她一心想到伊拉克看看,她想知道当时的社会生态是什么样子的,伊拉克人是如何抗拒战争恐惧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而在这一次的黎以冲突中,陈晓楠真正到了在战火中度日的人们中间。没有进入前线之前,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学者们分析政治局势,听到的是战火中死亡数字的罗列。但当自己真正地走近战争,才痛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这种真相令陈晓楠悲伤。她曾在看越战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时,无意间被照片下面的一行小字所震撼,上面写道:“这是摄影师在战火中拍摄的最后一卷胶卷,我们帮他冲洗了出来。”陈晓楠说,人被战争变成机器和野兽,这是一件多么荒谬和可怕的事情。
  黎巴嫩长期以来是深受教派和民族冲突之苦的典型范例。黎巴嫩面积仅为1.04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战争爆发前,人们漫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街头,到处可以看见高级的奔驰、雷诺、雪佛莱、丰田轿车,虽然战乱时期留下的弹痕累累的旧楼房还随处可见,街头还不时碰到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但人们生活安逸,表情悠闲,昔日黎巴嫩具有“中东瑞士”的称号,其首都更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陈晓楠这样描述她眼中的黎巴嫩,她说,到过地中海岸边的人,都会感到那里多么美丽。尤其是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东海岸,海滩特别好。到黎巴嫩的第一天,我们在夕阳之下,穿过一条小路,走到海边,感到这儿真是一个度假圣地。到了晚上,整个一面山上灯火重重叠叠,像块繁星点缀的幕布。走在黎巴嫩的街头,你感觉这里很现代化,很时尚,很欧化。而在以色列度过了15 个日日夜夜的严明说:“以色列更美了,每到一处,地中海温暖的海水冲击着海岸,蔚蓝的蓝天、温软的细沙都在你的身边。”
  原来的黎巴嫩到处都有酒吧。但是当陈晓楠到达那里的时候,却感觉那里像个影视城。周围的建筑是完整,但很少看到人,酒吧门前有很多很多的椅子,你只能去想象没有战争时的繁华。她说:“没有人在其中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风景。”
  在陈晓楠进入黎巴嫩境内十几天的工夫,只有美国国务卿赖斯去中东斡旋的短短24个小时没有爆炸声。黎巴嫩百姓痛苦不堪,他们本以为国家向和平方向发展了,没想到顷刻之间,从南到北,整个城市被轰炸了,基础设施被毁,国家起码倒退了20年。80万人没有了家。无家可归的人住在学校里,小一点的孩子奔跑嬉戏,而稍微大一点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拼命地叫喊,小小的眼神里是一种坚定的仇恨。
  这场中东战争是政治领袖决定的事情,但重棒却砸在无辜人的身上。
  
  仁者爱人,为和平揭示战争惨烈
  
  在这次黎以冲突的战地报道中,陈晓楠进入的贝鲁特是战争重灾区,而另一边,严明日夜与以色列军队同行。所以,观众可以看到,严明站在黎以边境以色列一侧随军报道时,同样会看到陈晓楠报道边境另一侧黎巴嫩被炸的消息。严明和陈晓楠两路报道会合,立体而客观,能帮助人们看到战争的两面,也传达了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
  在黎巴嫩土地上的陈晓楠,看到有的孩子因为父母被杀死,他们眼睛里流露出了极大的仇恨,并且这种仇恨是往心里长的。面临外敌,黎巴嫩内部基督徒与巴勒斯坦难民之间的冲突反而平静了许多。有一位信奉基督的小学校长把夫人和女儿都送走了,自己却没走,他把学校的地方腾出来收容难民。特殊的环境让人们变得宽容,这种人性美好的一面很让人感动。
  对中东战争,严明并不陌生。严明曾在巴勒斯坦境内现场直播人们送别阿拉法特的场面,看到了苦大仇深的巴勒斯坦人内心的绝望;又在以色列境内报道沙龙病危的新闻时,亲眼目睹了历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处惊不变的性格。
  走进以色列,严明对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黎以冲突中,人们往往会同情黎巴嫩,其实以色列人民也是受害方。他们没有一天不是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因为这个国家太小了,他们所处的位置也太特殊了,任何一点事情都可能导致它的灭亡。”严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以色列的街头,你会看到一些女孩子抽烟。与寻常人抽烟的方式不同,她们抽烟的神情一点也不悠闲,甚至手抖得厉害,眼神也很焦虑。也许她们现在还坐在咖啡馆里,但是三到十二个小时之内,只要接到命令,她们就会走上前线。”
  “有一天,某地爆炸了,我马上赶到现场。那些房屋被炸的居民简直就要疯了,他们捡起炸弹里专门用来伤人的弹珠愤怒至极。”严明说他在以色列采访时,还遇到这样一对老夫妇,他们隔壁的房间被炸了,这对老夫妇眼含泪水说道:“我们是和平主义者,但如果现在给我一杆枪,我马上要求上战场。”
  当严明站在以色列军人身边时,“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以色列军人内心对和平和安宁的盼望。有一次我和一队以色列士兵在帐篷里休息,其他人都抓紧时间蒙头大睡,只有一个年轻的士兵坐在那儿写东西,他脸上的表情特别柔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在给女朋友写情书。他希望战争赶快结束,一切回到原来的状况。然而,记者不能完全被一方所感染,要看到事件的两面。因为战争种植的仇恨是双向的。在以色列的炮兵阵地,伸手摸一下那些闪着银光的炮弹,能感到那寒冷逼近心里。黎巴嫩使用的是二战时期比较落后的武器,而以色列往黎巴嫩投放的炸弹起码是2至20吨级的,一个炸弹投下去一个小区就没了。大家非常清楚这些炮弹发射出去的后果,那就是无数黎巴嫩无辜百姓的伤亡。”
  要知道,在这样的一场战争中,很难判断孰是孰非,这其中有着太多的历史缘由。
  据资料载:历史上的巴勒斯坦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衔接了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次聊天,窦文涛(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问严明,北欧南美都有过战乱,但最终都能坐下来和谈,中东的战火为什么就平息不下去呢?
  那一刻,严明无言以对。他只能告诉同事,任何一个国家给建筑物起名字的时候,都寻求吉庆。但是在中东,却有“死海”和“哭墙”。这块地方会永远与“死”和“哭”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种宿命。听他这样表述,让坐在对面的我们感受到他心里的痛有多深,情感有多无奈。
  此次黎巴嫩之行,使得陈晓楠也感慨颇深:听人讲过这样一种现象,无论你把一团线理得如何顺,放在书包里,长时间不去管它,再拿出来的时候总会缠成一团。历史也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打了一个死结。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人们都是为了领土和资源去打仗,但很少有人为了一个国都,百十年来都在战争中拉锯。可见历史的渊源使得积怨到了极点。
  但不管历史在此是怎样的错综复杂,基于对60年来中东问题的了解,基于对犹太人过去的了解,陈晓楠和严明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始终秉持“公平、客观、真实”的立场,能够看到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看到了黎巴嫩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以色列人民的不幸;既看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也看到了人们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因此,他们以“平衡报道”赢得了黎以双方的信任,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实现了对于世界和平的热切呼唤。
  
  比拼理念,为华文媒体赢得一席之地
  
  在前不久,凤凰卫视十年展成就展上,我们看到其宣传画上有这样一句话:“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
  在陈晓楠和严明的理解中,凤凰从上到下,有着一个原则,就是上前线冒险并不是为了成就“小我”,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凤凰卫视的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媒体舆论都被欧美掌握着,他们影响着世界。华文媒体这次在第一时间与他们站在一起拼新闻,做到了和他们一争高低。那些西方人在报道中就抱有偏见,而凤凰卫视的报道比他们客观得多,不戴有色眼镜,既独立又超脱。
  “我们经常比欧美记者早到现场。早到意味着什么?意味独家和快速反应。因为欧美记者有高清晰度远距离拍摄的摄像机,爆炸声起,他们的摄像机从高处一下就罩下去了,火光弥漫,抢救场面出来了。但是他们镜头出来的时候人还没有到达现场,而我们是到达的。虽然同样都是人生地不熟,但我们有一个诀窍就是只要爆炸声起,我们会迅速开车出发。只要看到有警车救护车鸣笛往前冲,我们就跟着冲,因为他们肯定是去现场,去救护、扑火。不管是警车还是救护车,看着它鸣笛,我们就会一路跟着,它闯红灯我们也闯,我们就一路跟着它,所有的车都会避让,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有时候,我们到了那里,别的媒体还没到,或者到了却寥寥无几,就感觉很安慰。”这是严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的叙述。在他看来,仅就装备而言,中国记者暂时无法跟欧美记者比拼。但就新闻发布的快捷方面足以跟外国媒体抗衡。
  采访中,那些欧美知名媒体财大气粗,在这些国家布置了十几个采访组,仅仅一个采访组就有五六十人之多,战地主持人也是轮流主播,场面很大。而凤凰卫视在以色列和黎巴嫩各只有两个人,但重要的是,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来了,我们在那里。
  中国记者出现在战地,外面的人看到的是奋不顾身。这其中包含着三重意义:一是多年形成的职业精神,大事发生时渴望第一时间报道;二是凤凰精神的要求,“有大事我们都在场”;第三是有一种崇高的理念,就是为华文媒体起一个先锋作用,推动整个媒体前进的步伐。
  “我们今后要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声音,要有话语权,有对世界大事的解释权。”严明以这样的一句话结束了采访。那目光中透出的沉着和坚定,让人们期待着华文媒体的新生和成长。
  结束语:采访即将结束时,陈晓楠的一位朋友来到了会客室,这让她有些激动,她开心地与朋友拥抱在一起。开心地笑着,那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而陈晓楠、严明他们告诉我们,感受过战争,才意识到能够平静地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也因此学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此,向沿着战火的方向奔跑的记者们致敬,并为世界祈福,期盼“和谐世界”早日到来!
  
  责编:周 瑾 刘 妍
其他文献
2006年末,中国新闻社参访团走访了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一些华文报纸,了解了这些报纸的近况,并对中新社近年来加强在海外推广、扩大稿件影响力和提升竞争力的成果,在全球化、泛媒体时代如何发挥中新社传统优势、与时俱进改进服务,提高稿件的覆盖率和采用率进行了调查研究。    新西兰报纸分收费、免费两种    在新西兰,我们相继走访了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三座主要城市的6家华文报纸,拜访了中国驻新西
期刊
金秋十月,闻名于世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彩旗飘扬,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2006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10月18日~22日在这里举行。此次瓷博会是由国家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集陶瓷商品展示、陶瓷经贸洽谈为一体的陶瓷博览会。  会议期间,《对外大传播》记者就此次瓷博会及景德镇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知名度等问题,采访了江西省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先生。      CHINA一词
期刊
六岁时,阅读中国哲学著作    在2007年初的一个下午,笔者如约来到位于建国门内大街的北京国际俱乐部一个精致的办公室。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与丹娜·舒伯特博士一起,从她热爱的云南、四川到老子、孔子、孙子,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中国实地调查,再到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开始了一次涉及生命意义、人生选择和生活态度的访谈。谈话内容穿越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但却无时无刻不
期刊
2006年10月30日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和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四家地方台负责人一起按亮一幅中国地图上的5盏灯,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宣布正式启动。  自2000年以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今年是第7届。  只要打开google网站,输入“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几个字,只需要0.1秒,你就会看到349000个网页链接。C
期刊
文/卢·格里斯特(美) 译/李淑娟 郑 涛  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
期刊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举行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马里、科特迪瓦大使刘立德。刘大使就中非友谊、中非合作关系、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中非未来的发展等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有见地的看法。采访的话题自然地从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开始。    丰富多彩的外交生涯    刘立德的外交生涯全部献给了发展中非友谊事业。他在非洲度过了整整22年,先后在我国
期刊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本刊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这是本刊为加强地方外宣报道而开设的一个新栏目。本刊记者将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殷切期望读者关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从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
期刊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乎没有对英国媒介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实证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对2005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依托EBSCO报纸资源数据库,通过设定标题中“中国”(
期刊
自19世纪后期“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概念产生以来,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就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在世界范围内,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主要的非政府性知识产权咨询机构,也是世界上致力于知识产权发展和进步的主要组织——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