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武术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在我国武术界有一个词叫“南拳北腿”。那么这里面的拳到底是什么“拳”,腿又是什么“腿”呢?
这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拳就是“洪拳”,也就是电影《洪熙官》里面的那套武功;腿则是“谭腿”,就是电影《功夫》里面猪笼寨三大高手里面那位“十二路谭腿”。
不过,这种说法并非大家的共识。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客观一点,认为:“南拳是因为南方的内家拳有名,北腿则是因为北方拳术的腿法出众。所以说南拳北腿,就是代表了双方的地域特点。”
所谓“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北方的拳术实际上是用腿作为攻击的武器,拳术与腿法结合。南方则是以拳术为长,腿主要是步法配合,以手上功夫来进攻,比如《叶问》中咏春的寸拳和快攻,都是南方拳术所长。
其实这种区别的背后,隐藏着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地制宜
南北武术的不同,其实和地理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
北方武术家经常以各种凶狠厚重的兵器和进攻型招数见长,比如著名的大刀队,用厚重大刀进行攻击,这和北方的寒冷气候与大平原地形关系密切。
北方很多武术都有明显的“马上后遗症”,比如北方的少林棍法和山東枪法非常出名,各类棍术层出不穷,其实这类武器的使用在对抗骑兵和马上作战的时候比较常见。
相对而言,南方的招数套路都比较适合狭长地带和山林丘陵之间作战,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讲究在小范围内快速的爆发。
与“南拳北腿”并称的还有另一句话,叫“东枪西棍”,这个说法就更有地方特色。因为西部地区的人们经常以一节木棍充当鞭子来驱赶牲畜,久而久之变形成了一套“棍法”,当年的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曾经威震塞外,让无数人为之胆寒。至今仍旧有不少传世的棍法,比如天齐棍、阴把棍、疯魔棍等。
可见,地理环境对于武功的影响非常之大。
得天独厚
很多独特武功的形成不仅和地理环境有关系,更和各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比如说南方著名的拳法——船拳。
据说这是一位船家女子发明的。这套拳法乍一看似乎有些奇怪,几乎没有腿法,脚不离地,没有任何踢腿的攻击,稳如磐石的马步是训练的要诀。但毕竟完全放弃了腿部的进攻优势,这不是自取其短吗?
但我们要知道,这套拳法主要是用于在船上作战的,在船上有风浪颠簸,地方更是狭小。跳帮(指跳船)作战的时候,用这套拳法肯定是非常适合。
首先不会因为颠簸而失去平衡,其次这套拳法讲究稳中求快、爆发制敌,一般陆地上习惯了的旱鸭子一到船上很容易发懵。趁着对方立足未稳一招制胜,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思路。
再比如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昆仑”“崆峒”等高山门派,也并非是凭空杜撰。确实,高山上的拳法也非常具有特色。
比如著名的“峨眉武术”就是一绝。峨眉武术有所谓的“峨嵋十二桩”。包括“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其核心就是四川的山川地形文化所诞生的大开大合,修身养性的魅力。
同时,在交通发达的中原地区,其拳法的种类则非常丰富,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的拳法。根据统计,全国的各类拳术大概有129种,而河南地区就有40多种,这也是因地制宜,博取百家之长才能达到的成就。
文化分界
各地不同的文化倾向于文化趋势,实际上造成了各地武术风格的不同,也大大地影响了最终呈现出的武术文化。
我国的北方在明清以来都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同时山东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北方的各类武术无不受到儒家文化和北方粗犷豪迈思想的影响。
比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武术”。所谓“不是绿林手段”的正规军(呼延灼语),林冲、呼延灼、关胜等正规武将出身的人,其武术套路都是远高于一般的绿林英雄的。
这就是体现了北方武术体系里面“尊王”的一面,同时北方的武学都以招数猛烈见长,所谓:踢、打、破、摔、拿、击、刺。
这七大特色是北方武术的特点,注重以力量和强大的技巧取胜。所谓“天下武学之祖”的少林寺,更是有“铁砂掌、铁布衫、金钟罩”等以刚猛对刚猛的武功。这种追求强烈对抗的武学套路,正好体现了北方的文化特色。
南方以武当派为代表的武术则更多的有哲学思想。
南方的道教文化比较兴盛,武当派的内家拳中充满了道家思想,无论是太极的含义,还是相生相克、以柔克刚的想法,都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
道家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太极拳很多招式实际上都是取自自然界中的生物,南方的拳法很多都是和自然界中的生物直接相关的。
当然这些生物也很有南方特色,比如仙鹤拳、螳螂拳在南方盛行,现代武术专家万籁声认为:“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
虽然从实战角度来说,太极拳确实不算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太极文化明显更注重于运动和养生,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所以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还会修炼吐纳术,看道德经,培养的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追求力量与速度的提升。
所以,所谓的“南拳北腿”,最根本的是两种武术文化重心的不同。
南拳表面上是重视手上功夫,实际上是养生健体,训练自己的反应和意志力为主。北腿则是专注于更强的力量和速度,一招制敌追求更快更强的爆发。
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互相融合的魅力。
责编:马京京
这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拳就是“洪拳”,也就是电影《洪熙官》里面的那套武功;腿则是“谭腿”,就是电影《功夫》里面猪笼寨三大高手里面那位“十二路谭腿”。
不过,这种说法并非大家的共识。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客观一点,认为:“南拳是因为南方的内家拳有名,北腿则是因为北方拳术的腿法出众。所以说南拳北腿,就是代表了双方的地域特点。”
所谓“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北方的拳术实际上是用腿作为攻击的武器,拳术与腿法结合。南方则是以拳术为长,腿主要是步法配合,以手上功夫来进攻,比如《叶问》中咏春的寸拳和快攻,都是南方拳术所长。
其实这种区别的背后,隐藏着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地制宜
南北武术的不同,其实和地理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
北方武术家经常以各种凶狠厚重的兵器和进攻型招数见长,比如著名的大刀队,用厚重大刀进行攻击,这和北方的寒冷气候与大平原地形关系密切。
北方很多武术都有明显的“马上后遗症”,比如北方的少林棍法和山東枪法非常出名,各类棍术层出不穷,其实这类武器的使用在对抗骑兵和马上作战的时候比较常见。
相对而言,南方的招数套路都比较适合狭长地带和山林丘陵之间作战,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讲究在小范围内快速的爆发。
与“南拳北腿”并称的还有另一句话,叫“东枪西棍”,这个说法就更有地方特色。因为西部地区的人们经常以一节木棍充当鞭子来驱赶牲畜,久而久之变形成了一套“棍法”,当年的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曾经威震塞外,让无数人为之胆寒。至今仍旧有不少传世的棍法,比如天齐棍、阴把棍、疯魔棍等。
可见,地理环境对于武功的影响非常之大。
得天独厚
很多独特武功的形成不仅和地理环境有关系,更和各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比如说南方著名的拳法——船拳。
据说这是一位船家女子发明的。这套拳法乍一看似乎有些奇怪,几乎没有腿法,脚不离地,没有任何踢腿的攻击,稳如磐石的马步是训练的要诀。但毕竟完全放弃了腿部的进攻优势,这不是自取其短吗?
但我们要知道,这套拳法主要是用于在船上作战的,在船上有风浪颠簸,地方更是狭小。跳帮(指跳船)作战的时候,用这套拳法肯定是非常适合。
首先不会因为颠簸而失去平衡,其次这套拳法讲究稳中求快、爆发制敌,一般陆地上习惯了的旱鸭子一到船上很容易发懵。趁着对方立足未稳一招制胜,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思路。
再比如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昆仑”“崆峒”等高山门派,也并非是凭空杜撰。确实,高山上的拳法也非常具有特色。
比如著名的“峨眉武术”就是一绝。峨眉武术有所谓的“峨嵋十二桩”。包括“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其核心就是四川的山川地形文化所诞生的大开大合,修身养性的魅力。
同时,在交通发达的中原地区,其拳法的种类则非常丰富,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的拳法。根据统计,全国的各类拳术大概有129种,而河南地区就有40多种,这也是因地制宜,博取百家之长才能达到的成就。
文化分界
各地不同的文化倾向于文化趋势,实际上造成了各地武术风格的不同,也大大地影响了最终呈现出的武术文化。
我国的北方在明清以来都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同时山东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北方的各类武术无不受到儒家文化和北方粗犷豪迈思想的影响。
比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武术”。所谓“不是绿林手段”的正规军(呼延灼语),林冲、呼延灼、关胜等正规武将出身的人,其武术套路都是远高于一般的绿林英雄的。
这就是体现了北方武术体系里面“尊王”的一面,同时北方的武学都以招数猛烈见长,所谓:踢、打、破、摔、拿、击、刺。
这七大特色是北方武术的特点,注重以力量和强大的技巧取胜。所谓“天下武学之祖”的少林寺,更是有“铁砂掌、铁布衫、金钟罩”等以刚猛对刚猛的武功。这种追求强烈对抗的武学套路,正好体现了北方的文化特色。
南方以武当派为代表的武术则更多的有哲学思想。
南方的道教文化比较兴盛,武当派的内家拳中充满了道家思想,无论是太极的含义,还是相生相克、以柔克刚的想法,都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
道家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太极拳很多招式实际上都是取自自然界中的生物,南方的拳法很多都是和自然界中的生物直接相关的。
当然这些生物也很有南方特色,比如仙鹤拳、螳螂拳在南方盛行,现代武术专家万籁声认为:“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
虽然从实战角度来说,太极拳确实不算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太极文化明显更注重于运动和养生,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所以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还会修炼吐纳术,看道德经,培养的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追求力量与速度的提升。
所以,所谓的“南拳北腿”,最根本的是两种武术文化重心的不同。
南拳表面上是重视手上功夫,实际上是养生健体,训练自己的反应和意志力为主。北腿则是专注于更强的力量和速度,一招制敌追求更快更强的爆发。
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互相融合的魅力。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