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心灵的一片蓝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针对《〈宽容〉序言》寓言的特点,设计了编排话剧、分析人物、寻找凶手、草拟碑文、畅叙宽容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教学设计 编排 分析
  
  《〈宽容〉序言》是一篇文笔活泼明快的序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寓言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主旨——呼吁宽容。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我们应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领悟“宽容”的含义,学会宽容。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我结合高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寻求刺激的心理,设计了“找凶手、破冤案”的教学程序,让每位学生都来当一次“神探”,帮漫游者洗刷冤屈,让真理昭示于人间。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一、编排话剧,了解案情
  
  《〈宽容〉序言》是一篇序言,故事背景、人物活动都较简略,且语言含蓄、跳跃性大,这些都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难度,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设计了编排话剧这一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根据话剧的特点,引导学生选取最能体现守旧老人、山民、漫游者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的内容加以改编。实际上演出的过程就是“表达阅读法”的应用。改编剧的演出,可以加深表演者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为了营造课堂的良好氛围,将演员与观众迅速地带到剧情中来,在演出前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了无生机;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辖制着整个山谷,供人顶礼膜拜。无知山谷中的村民对于这一切却已感到心满意足,无比幸福。可惜,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漫游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幸福,宁静的无知山谷从此变得不再宁静。”然后请欣赏同学们自编自演的二幕话剧(第一幕 《先驱者之死》,第二幕 《山谷遭难,村民叛乱》)。
  
  二、分析人物,洗刷冤屈
  
  《〈宽容〉序言》成功地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他们以典型意义。漫游者的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守旧老人的保守顽固、虚伪残酷;山民的无知盲从、胆小怕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成了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品析人物形象大致分四步。(1)定人物。根据同学们的表演,评出你心中的最佳表演者。(2)选角度。对表演者的表演从台词、语速、语调、动作、表情等方面任选一个来加以评价。(3)找语句。认真朗读课文,依照“观神观色观言行,探本探源探内心,联系背景看人际”的方法,找出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相关语句。如表现守旧老人性格的语句“守旧老人们在阴冷的角落里,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山谷里饿殍遍野,守旧老人却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等。(4)画形象。重点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品析表现守旧老人尊崇古代律法顽固不化、漫游者无私无畏奉献精神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概括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 通过解读人物形象,我们了解到可怜的漫游者是为了倡言真理,为了解救愚昧的民众,含冤而死的。山民给他定的罪,就是“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嘲弄了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但时间是公正的,时间证明了一切,为他洗刷了冤屈。
  
  三、寻找凶手,揭示根源
  
  追寻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找出杀死漫游者的凶手,揭示悲剧根源。这是个开放性问题。我通过深情的话语巧妙设问,来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引起思考,展开讨论。
  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是肤浅的,有可能会回答凶手是守旧老人或山民。我们要层层诱导,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分析他们的生存环境,着重分析“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神秘莫测的古书”等的象征意义。由此可得,是自然形式的封闭、壅塞,造成了文化、文明、人文精神的粗鄙、落后,造成了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而壅塞、狭隘的心灵易于生出仇恨之心,是他们排斥、打击新生事物、创新思想,将先驱者一步一步地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因此,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能重获新生。
  
  四、阐明寓意,草拟碑文
  
  教学《〈宽容〉序言》,一个难点问题是如何看待文章的主旨——呼吁宽容。通过分析悲剧根源,很易得出本文的主旨:呼吁宽容。但文章表面似乎叙述的全是人类不宽容的历史,那“宽容”这一思想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透露“宽容”这一思想的语句,并给以简要分析。比较明显的地方,便是村民在先驱者的路标指引下,找到绿色牧场后的忏悔之言:“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作者通过写人们觉醒后的忏悔,揭示了“宽容”这一主旨,告诫我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盲从;否则,悔之晚矣!当然,作者所倡导的宽容精神并不仅限于此,我采取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分析山民后来对待守旧老人的仁慈态度,我们得出既要宽容新思想,对旧的思想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先驱者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山民的觉醒,呼唤着人类的宽容。他是历史的英雄,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与感谢之心,给寓言加上一个好的结局,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补上碑文,以此告慰他的亡灵和借以警醒后人。通过集思广益,草拟的碑文很快就出炉了:
  你的勇敢,让我们走出了无知山谷;
  你的开拓,让我们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
  你的献身,让我们拥有了迟到的宽容;
  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先驱者,你的名字叫——不朽!
   前无知山谷的山民 敬撰
  感谢时代先驱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因为“感恩朝礼”造成新的崇拜,让牺牲的先驱者这一“智慧老人”取代了“守旧老人”,而成为新的精神权威,造成历史悲剧的轮回。因此,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勇于创新,学会宽容。
  
  五、谱写未来,畅叙宽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让他们从历史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好好把握现在与将来,撑起心灵的一片蓝天——学会宽容。让学生以“宽容”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构思、起草,并推举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林则徐的联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胸襟,一种涵养。宽容需要爱、理解和博大的胸怀。宽容能使家庭更和睦,宽容能使友情更牢固,宽容能使社会更和谐。宽容的神奇就在于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人为朋友。让我们怀着一颗宽容、豁达之心,微笑地面对人生,友善地对待他人,让世界因为有了宽容而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涂萍,湖北省洪湖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
【摘要】审题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本文试图从新材料作文的提示语这一角度,去审视材料,选择写作的切入点,以期达到吃准材料,打开思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关键词】梦游;赴诏;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古诗的体式,借留别以发感慨,以梦游尽抒胸臆,写得瑰丽奇幻而又豪放飘逸,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笔者认为此诗
【摘 要】08年12月16日,笔者参加了由进修学院主办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作文学习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创建研究”总课题组组长田玉博士的一堂作文教学课及其课题研究报告。会后,笔者有了很多思考和愿望。  【关键词】温度教学 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田玉博士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度”一词。当过学生
【摘 要】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 要】本文以六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例,指出青墩文化就是海安考生写作的上佳题材,从而鼓励学生善于搜集、思考身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 青墩文化 作文题    常听到考生慨叹高考作文无材料可写,殊不知身边的地域文化就是永不枯竭的高考写作泉源。  “地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②地方(指本乡本土)”。本文中“地域文化”指的是本乡本土的文化。依据地域文化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