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三十年前在农村率先起步。三十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再次研究部署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三中全会。
【记者】 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在12号闭幕了,并发布了公报。作为三农问题的专家,您参与了会议有关文件的起草,请您谈谈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马晓河】 三中全会有关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文件形成过程,是一个尊重广大民意、充分发扬民主的决策过程。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始起草到最后形成,汇集了党内外人士的聪明才智,吸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宝贵意见,是全党、全社会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我认为三中全会通过的这份重要文件体现了“五新”:有新的概括、在理论方面有新的创新、有新的突破、在惠农和强农政策方面有新的实招。第五、对农民有新的实惠。总之,公报是当前和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所需要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马晓河】 30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起的,农村改革又是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起步的。30年来,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
第一、3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市场,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取消农业四税,实行四项补贴。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构建城乡统筹的发展框架等等。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经济体制。
第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连续上了四个台阶,目前粮食年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水产品、畜产品、菜果产量大大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极为丰富。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发展等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去年的1479万。
第三、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将近3500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公共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四、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干群关系融洽。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关系现在是“四送”:送钱、送物、送政策。“送钱”就是给你补贴,“送政策”就是“四个取消”,“送物”就是修路和建沼气池,给水泥,给管线。“送服务”就是实行低保,实行两免一补等等。
【记者】 30年农村改革发展都取得了哪些经验呢?
【马晓河】公报在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成就时,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五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
第二、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这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重要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放松。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搞活农村经济的根本动力。
第四、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五、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农村工作最基本的准则,坚持改革发展首先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保护他们的权利。
应该说,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过去30年农村改革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一、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对城市乃至全国改革是一种示范、是一种引领。
第二、为实现全体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农产品,解决了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农民工大量进城,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量乡镇企业为国家积累了财富, 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第三、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每次波动,如果没有农业做支撑,维持稳定的大局就比较困难,中国13亿人的吃饭就会成为问题。
第四、为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村的改革发展实践,实际上是我们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马晓河】 我理解有三个方面:
第一、 在新时期,加快改革开放,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开始。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纪念。
第二、我国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落实这个战略部署,我们既要考虑城市,又要考虑农村。所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该说就是对十七大精神最好的落实。
第三、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都需要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还会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所以我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考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历史意义。
应该深刻理解公报里的四句话,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四个定位。
第一句话: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二句话: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三句话: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句话: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形势下,这四个定位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新认识,体现了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意义的新把握,体现了立足全局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
【记者】从三中全会,您认为农村改革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呢?
【马晓河】公报中提出了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历史起点上,三中全会从“三个没有”入手,作出了“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
“三个没有” 就是: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三中全会以“三个没有”为基础,作出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第三、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过去这“三个进入”散见于各个文件之中,这次第一次集中起来写入中央文件。这是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
【记者】现阶段我国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
【马晓河】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要求紧迫。
第二、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气侯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截止2007年底,我国的耕地只有18.26亿亩,人均1.38亩。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水资源短缺,而农产品需求增加,供给压力加大。
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007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90年代中期的2.2:1,上升到3.3:1。2007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绝对收入差距达到了9000多元。
第四、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面临这四个矛盾,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是对加强农村改革发展的最新概括,也表明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繁重性,同时也提醒全党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记者】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马晓河】第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第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第三、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这三点统领了我们农村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我国农村改革将有哪些重大部署?
【马晓河】下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公报提出了要遵循五大原则。
第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在中国无论经济总量有多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下降;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问题是大事,任何时候不能马虎。
第二、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须是这样。
第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要靠改革,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今后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第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靠统筹城乡的办法,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
第五、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这是一个经验,也是一个传统。
【记者】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里“从十七届三中全会看到哪些政治信号”的帖子影响很大,您怎么看十七届三中全会传递的政策信号呢?
【马晓河】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久将会公布,我认为这个文件将会对今后我国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载入史册,会对中国长远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比如,文件里将提出六项农村制度建设、七大现代农业发展举措、八大社会事业发展部署、五项党的建设安排。在“六、七、八、五”这些战略部署里有许多新亮点,新创新、新举措、新实招,这是一份惠及亿万农民、惠及三农的好文件。
(张 离)
编辑视点
回首30年农村改革大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30年间探索和总结出的一系列新经验、新创举为中国农村发展、城市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些经验:必须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城乡改革;必须着眼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切实推进农村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农村改革。
改革未有穷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新一轮的改革萌动了,升腾了……
【记者】 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在12号闭幕了,并发布了公报。作为三农问题的专家,您参与了会议有关文件的起草,请您谈谈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马晓河】 三中全会有关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文件形成过程,是一个尊重广大民意、充分发扬民主的决策过程。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始起草到最后形成,汇集了党内外人士的聪明才智,吸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宝贵意见,是全党、全社会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我认为三中全会通过的这份重要文件体现了“五新”:有新的概括、在理论方面有新的创新、有新的突破、在惠农和强农政策方面有新的实招。第五、对农民有新的实惠。总之,公报是当前和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所需要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马晓河】 30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起的,农村改革又是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起步的。30年来,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
第一、3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市场,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取消农业四税,实行四项补贴。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构建城乡统筹的发展框架等等。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经济体制。
第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连续上了四个台阶,目前粮食年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水产品、畜产品、菜果产量大大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极为丰富。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发展等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去年的1479万。
第三、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将近3500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公共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四、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干群关系融洽。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关系现在是“四送”:送钱、送物、送政策。“送钱”就是给你补贴,“送政策”就是“四个取消”,“送物”就是修路和建沼气池,给水泥,给管线。“送服务”就是实行低保,实行两免一补等等。
【记者】 30年农村改革发展都取得了哪些经验呢?
【马晓河】公报在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成就时,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五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
第二、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这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重要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放松。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搞活农村经济的根本动力。
第四、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五、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农村工作最基本的准则,坚持改革发展首先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保护他们的权利。
应该说,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过去30年农村改革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一、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对城市乃至全国改革是一种示范、是一种引领。
第二、为实现全体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农产品,解决了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农民工大量进城,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量乡镇企业为国家积累了财富, 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第三、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每次波动,如果没有农业做支撑,维持稳定的大局就比较困难,中国13亿人的吃饭就会成为问题。
第四、为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村的改革发展实践,实际上是我们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马晓河】 我理解有三个方面:
第一、 在新时期,加快改革开放,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开始。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纪念。
第二、我国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落实这个战略部署,我们既要考虑城市,又要考虑农村。所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该说就是对十七大精神最好的落实。
第三、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都需要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还会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所以我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考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历史意义。
应该深刻理解公报里的四句话,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四个定位。
第一句话: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二句话: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三句话: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句话: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形势下,这四个定位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新认识,体现了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意义的新把握,体现了立足全局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
【记者】从三中全会,您认为农村改革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呢?
【马晓河】公报中提出了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历史起点上,三中全会从“三个没有”入手,作出了“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
“三个没有” 就是: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三中全会以“三个没有”为基础,作出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第三、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过去这“三个进入”散见于各个文件之中,这次第一次集中起来写入中央文件。这是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
【记者】现阶段我国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
【马晓河】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要求紧迫。
第二、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气侯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截止2007年底,我国的耕地只有18.26亿亩,人均1.38亩。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水资源短缺,而农产品需求增加,供给压力加大。
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007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90年代中期的2.2:1,上升到3.3:1。2007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绝对收入差距达到了9000多元。
第四、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面临这四个矛盾,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是对加强农村改革发展的最新概括,也表明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繁重性,同时也提醒全党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记者】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马晓河】第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第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第三、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这三点统领了我们农村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我国农村改革将有哪些重大部署?
【马晓河】下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公报提出了要遵循五大原则。
第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在中国无论经济总量有多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下降;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问题是大事,任何时候不能马虎。
第二、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须是这样。
第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要靠改革,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今后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第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靠统筹城乡的办法,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
第五、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这是一个经验,也是一个传统。
【记者】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里“从十七届三中全会看到哪些政治信号”的帖子影响很大,您怎么看十七届三中全会传递的政策信号呢?
【马晓河】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久将会公布,我认为这个文件将会对今后我国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载入史册,会对中国长远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比如,文件里将提出六项农村制度建设、七大现代农业发展举措、八大社会事业发展部署、五项党的建设安排。在“六、七、八、五”这些战略部署里有许多新亮点,新创新、新举措、新实招,这是一份惠及亿万农民、惠及三农的好文件。
(张 离)
编辑视点
回首30年农村改革大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30年间探索和总结出的一系列新经验、新创举为中国农村发展、城市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些经验:必须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城乡改革;必须着眼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切实推进农村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农村改革。
改革未有穷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新一轮的改革萌动了,升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