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小胜成大胜 以时间换空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在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冬樱树正绽放着一簇簇的火苗,小城中四处游走的温泉蒸气氤氲,如梦如幻。使得这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暖意融融。
  在县城莲湖镇樱花灿烂、阳光明媚的街道上,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桓锦胜微笑着说:“十年了,积小胜成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我们终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的确,十年来,桓锦胜带领信用社全体员工,披波斩浪,锐意进取,使一个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信用社走出了困境,并在洱海源头成为坐拥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的优秀金融企业。同时,洱源县农村信用社也成为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一面旗帜,受到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道。其间,桓锦胜经过的挫折、艰辛、磨难、煎熬,又岂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机遇,总是与那些有准备的人热情相拥
  
  1963年12月,桓锦胜出生在洱源县右所镇西湖。西湖,是历史上邓川州有名的“烟渚渔村”,六村七岛相间,汀港相连,被称为“高原水乡”。在这个风光秀美之地出生的桓锦胜,也如玉树临风,长得颇为俊朗。数年后,到西湖“倒插门”的父亲带着一家大小回老家三营生活,一家人挤在一间简陋的茅草房,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父亲桓世龙是电力系统的职工,在一个山区的小电站上班。有一年,桓世龙在野外作业时从电线杆上跌下来,受了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数月。身为长子的桓锦胜刚读小学三年级,虽然年幼,但已经懂得替母亲分担一些责任了。他知艰识苦,从小就懂得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桓世龙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秀才,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长子桓锦胜的身上,从小,就接受着勤劳、诚实、淳朴的教育。桓锦胜也非常珍惜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读书机会,学习很用功。从士登完小再到三营小学的附设初中班,再到高中,桓锦胜成绩总是遥遥领先,还是班长、少先队大队长。成绩优秀、生性善良的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大人的夸奖。和其他农村白族孩子一样,他在学校里,度过了既艰难而又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1979年12月,年仅16岁的桓锦胜,毅然报名参军,一脸稚气就穿上了显得宽大的绿军装。
  这是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年份。1979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很多事物就如同尘封已久的珠宝一般绽放光芒。而就在这一年,血气方刚的桓锦胜也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新生活。那年,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已经作好了上疆场的准备,愿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按惯例,新兵训练要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对于初入部队的年轻人而言,的确是脱胎换骨。也许是桓锦胜的聪颖与纯朴被首长看在眼里,也许是机缘凑巧,新兵训练才一个月,他就被某军四十二师一二五团的首长相中,提前调到了警卫班,当上了团政委的警卫员。这一干,就是三年。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对他却影响很大。部队这个大熔炉,铸就了他坚强、忍耐、不屈不挠的性格,而跟着团首长的耳濡目染,又让他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打交道,知晓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首长们的决策与谋略,也对他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还记得那是杜鹃花开满山野的时节,多情的春天给大地画上了彩装。这本应是和平而安宁的日子,而中越边境却枪炮声不断,对越自卫反击战仍在继续。1981年5月,桓锦胜随部队开往麻栗坡,上了前线,参加了扣林山作战,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在多次进入前线时,首长和前线战士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胆气,鼓舞着他坦然面对枪林弹雨和战火硝烟。而父亲桓世龙也常常写信告诫他:“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首长的安全!”一位识字不多的父亲,却有如此精忠报国的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后来父亲到部队上看望儿子时,团政委感激地牵着老人家的手说:“你写给儿子的那些信我们都看到了,你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是啊,作为父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平平安安地活着,然而,面对祖国和亲情,孰轻孰重?老人家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回顾自己三年的部队生活,现已过不惑之年的桓锦胜深有感触,部队生活,最大的锻炼和收获,是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团政委白开喜、团长王德勋等部队首长的人格魅力时常感染着他。记得1981年7月在扣林山前线,上级下达到团里有12个上步校的名额。知道这一消息后,桓锦胜乐了。他曾受过几次嘉奖,又是首长身边最亲近的人,平时常受首长的夸奖。应该说,上步校是没问题的吧!而上步校后就可以不再回去当农民了。可政委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次就让前线的战士去吧。等老山打下来后你再去。扣林山作战结束后,前方战斗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个机遇与他失之交臂了。当然,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比如可以当机要员,或者在部队上继续留下后还可以再上步校。但由于家庭条件很差,作为老大的他必须要扛起应尽的责任,于是桓锦胜最后选择了退伍返乡。没能上步校的事让桓锦胜难过了许久,但这种挫折体验使他长大了,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开始另一种人生,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1983年1月,桓锦胜光荣退伍返乡。回到家乡,让桓锦胜有了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那碧蓝的海西海,天空中飘过的云朵,旷野中掠过的清风,让他陶醉其间。而家人和儿时的朋友,又让他感到了无限温情。家乡是那么的和平安宁,自己在边境作战,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就是为了这一份和平吗?家乡是那么的美丽,但群众的生活仍还贫困。桓锦胜暗暗下了决心,要为改变家乡的贫穷,使一贫如洗的家庭走出困境而努力。
  短暂的天伦之乐后,桓锦胜开始思考自己的择业问题了。摆在他面前的有三种选择:可以到乡政府当武装干事,也可以当民办教师,还可以当信用社干部。桓锦胜权衡了很久,最终他选择了到信用社。当然,他当过兵,武装干事也合适,他读书很用心,民办教师也干得下来。但要走出贫困的境地,直接和经济打交道可能更快一些吧!当然,对于刚刚满20岁的桓锦胜来说,作出这样的决定仅凭自身的初步判断与感觉,因为他对信用社知之甚少,只晓得贷款和存款,不知道这个行业前景如何?
  这里,还得提一提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网状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结构粗放而不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农村经济框架定格为“一体两翼”,即农业生产合作是主体,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是两翼。由此可见,合作金融是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合作制金融组织,其入投社员就是广大的农民兄弟,是农民入股办起的金融组织,而非官 方“股本”。1951年至1959年,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1959年至1980年,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1980年至1996年,信用社交给农业银行管理,合作制“三性”基本恢复,其间设立了县级联社,但实际上成了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先后由人行、银监部门监管。2005年,农村信用社收归省政府管理,设立省联社,地州设立办事处,农村信用社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洱源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3年,各项改革和变迁基本与全国同步。桓锦胜于1984年进入信用社,在三营信用社做了一名普通的信贷员。此时,农村信用社隶属农业银行管理。
  二十岁,金子般的年龄,桓锦胜成了三营信用社的一名信贷员。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挑战、新的事业,桓锦胜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他抱定了决心,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就要尽职尽责把它做好,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老一辈信合人的“传帮带”下,他很快熟悉了业务。他是一个脚勤手快、脑筋活络的人,信用社的杂活、累活他争着干,毫无怨言。为了做好业务,他跑遍了自己分管片区的农户。对他而言,几千农户了如指掌。哪家有几口人?哪家种了几亩地?哪家养了几头奶牛,有几棵果树,户主的为人如何?他一清二楚,问起来张口就答。即便就是多年后,他当了县联社主任后,还是经常深入贷款户家里了解情况。三营人见到他,不论是老人还是同龄人,都亲热地叫他“锦胜!锦胜!”而他也总是笑吟吟地应着,嘘寒问暖。全然没有一点“官架子”。到了农户家,见人家绑扎烤烟,他上前帮一把;见人家挤牛奶,他上去看看牛。多少年来,桓锦胜就用脚板丈量着脚下的这块土地,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哪家需要贷款了,只要摸清情况后,他总会千方百计帮着想办法。老乡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也总会找他交心谈心。在这一方小小的天空下,他成了大家的智囊和依托。他那瘦削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落小巷之中,也总会有一声声或苍老或柔美的声音唤着“锦胜,锦胜!”
  温暖和体贴只有是相互的,这种暖意才能一直陪伴着前行的路。桓锦胜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喷洒在信合工作上,而信用社也让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使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当过三年兵的桓锦胜并不是特别强壮的那种人,他的体重曾经二十年保持57公斤。1988年他患了肾结石,住院了两个月,信用社的同事们不仅承担了他的工作,还经常去看望他、宽慰他。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让他一直心存感激。1991年,他的肾结石又犯了,只好转到解放军六十医院,后在州医院做手术。因为治病,前前后后花了医药费9000多元。在90年代初,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令桓锦胜内心诚惶诚恐的是他医药费大部份由单位报销了。他内心极为不安,为了尽可能减少一点医药费,也为了尽早返回工作岗位,他主动要求提前出院,从手术到出院只有17天时间。他要赶回礼里参加年终决算。那时正是12月中旬,寒风呼啸,虚弱的他躬着身子爬上了到三营的客车,坐在车上刀口还在隐隐作痛,豆大的汗珠往外冒,但他仍硬撑着回到单位。一到单位他就痛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感恩,不断地感恩,用辛勤的劳动回馈社会,这是桓锦胜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有信用社的关心和爱护,有单位同事的帮助,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感激之余,他工作的劲头更大了,热情更加高涨了,成绩更突出了。1993年8月,他被任命为三营信用社主任。他上任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很多方面都是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在全县基层信用社中,第一家实施早上八点钟开始开门营业;第一家实现了两个营业网点的电子联网;为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他专门到下关,不惜重金聘请计算机专门人才帮助解决计算机联网问题。当时的三营信用社不仅设备简陋,而且资金匮乏,要想把业务做大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换了别人,也许就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了。但桓锦胜不一样,他硬是要闯出一条新路子来,为此,他夜不安枕、食不甘味。要把业务做大做强,该怎么办?一个字:借!他到县财政局,硬是软磨硬泡借了100万元;再到其它各银行拆借。后来划转信用社的县工商银行,也曾多次拆借给他。岁月流转,当年曾支持过他的工商银行现在已归人他的旗下。事实证明,桓锦胜的确有经营管理才能,在他任三营信用社主任期间,全县只有三营信用社的业绩超过当地的营业所。桓锦胜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人生总是这样,当你执着于一个目标时,目标往往离你很远,甚至遥不可及。而当你抱着一种“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心态时,收获却往往如一枚金灿灿的果子,就悬在离你不远的枝头,你举手可摘。桓锦胜没有想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岗位正在等着他。1997年2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学历,他正在楚雄参加考前复习,突然接到大理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的电话,要他立即停止复习,不再参加考试,回洱源县担任县信用联社主任。这是一个喜讯,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起先,桓锦胜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但他毫不迟疑地打点行装返回了洱源,接管了县联社的各项工作,整装进发,开始了新一轮的远征。
  
  十年披波斩浪,赢得海阔天空
  
  春天了,洱海源头的茈碧湖绿波轻扬,湖畔的垂柳挥舞着柔蔓的枝条,梨园村的老梨树捧出了一簇簇纯美的花朵。翠色欲流,香雪成海,人们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纷纷走出户外去踏青。可桓锦胜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挺多挺难,能否走好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将决定着信用社能不能在金融改革中站稳脚跟!
  桓锦胜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1996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洱源县农村信用社与洱源县农业银行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此时可谓举步维艰。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顺,加之历史、政策以及信用社自身的各种原因,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各项存款只有5715万元,各项贷款361l万元;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基层社领导班子年龄老化,信贷资产质量差,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更是滞后。这样的状况,在行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综合实力更是薄弱,还要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和问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桓锦胜也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业的竞争将会日趋白热化。如何走 好坚实有力的第一步,成了摆在他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
  桓锦胜前思后想,和县联社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决定从选人用人上进行突破。首先进行了班子调整,面对基层社领导班子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桓锦胜顶着各种压力,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大胆对县联社股室负责人、各基层社主任进行调整,让一批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挑起了大梁,干部队伍达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增强了战斗力。先后任免了干部28人,调整后县联社中层干部、基层社主任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岁降到36岁。一下子动了那么多人,有一些职工难免议论纷纷,还有一些年龄偏大的股室负责人和基层社主任心里有情绪。桓锦胜分别走访,分析当前的形势,让大家心平气和地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并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同时,桓锦胜还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启用。现在的县联社中层干部杨灿雄,原是一名基层社信贷员,因他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桓锦胜便提议将其调入县联社机关,专门负责计算机管理,为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做好铺垫。凤羽信用社员工戴灿涛有一定的文字基础,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消息,桓锦胜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建议把他调到县联社办公室,专门负责文秘工作和新闻宣传。几年后,又把他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对品行好、有能力、有特长的年轻人,桓锦胜“求贤若渴”,加以选拔任用,使一大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起来。
  在选人用人上,桓锦胜更有博大的胸怀,2005年7月,省联社将洱源县联社列为结对帮扶怒江州兰坪县农村信用社试点,桓锦胜几次进入怒江大峡谷,跑遍了兰坪县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向省联社详尽报告兰坪县农村信用社走出经营困境的良策,并竭尽全力对兰坪县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桓锦胜深知,要改变一个单位的落后面貌,领导者至关重要。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大胆的决策,把两名优秀中层干部三营信用社主任杨志鹏、县联社营业部主任施贵忠向省联社举荐,交流到兰坪县农村信用联社任职。省联社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杨志鹏为兰坪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施贵忠为兰坪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两人不负众望,做出了工作业绩。事后,大家都啧啧称赞桓锦胜唯才是举、毫不利己的襟怀。
  桓锦胜重视政治业务学习,制定了学历教育、业务培训规划,提高员工整体的综合素质。在学习上,他可谓身先士卒。他不仅取得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学历证书,还取得了中级经济师的专业职称,而且平时十分注重自学,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了《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原理》、《信用社管理全书》、《金融系统法规常用手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汇编》等理论和实用书籍。在他的带动和关心下,全社学习蔚然成风。十年来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有43人,占职工总数的41.7%,获得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有83人,占职工人数的80.6%。
  信心,只有信心,才是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信用社从农行分离之初,大多数员工感到前途迷茫,认为商业银行才是正规军,信用社只是“土八路”,情绪低落。桓锦胜上任后.鼓励大家要挺起胸膛做人。他告诉大家,洱源县信用社这支“土八路”队伍,不仅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要成为省内最好的信用社之一。他不仅规划了远景目标,还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针对现在大家住房困难的实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信合村”。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笑谈,是不可能实现的“海市蜃楼”,是“乌托邦”。十年后,当员工们站在新规划的“信合小区”面前时,又一次想起了桓锦胜十年前的许诺。大家不禁竖起大拇指,这个桓锦胜,果不食言。
  桓锦胜跨出的第二步便是制定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一以贯之。现在的规章制度可谓多矣,但有些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不符合自身实际,有些又执行不力,因而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的现象俯拾皆是。桓锦胜对班子成员说,咱们要制定,就认认真真地制定,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好之后,就严格执行,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做起。奖惩分明,严格执行,我们决不搞那种形式主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县联社制定了《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员工管理办法》、《洱源县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办法》、《洱源县信用社文明服务承诺》、《洱源县农村信用社“三定、两聘”实施方案》等10多项管理制度,可谓全面、规范、细化了。但如果执行不力,规章制度就会大打折扣。桓锦胜带头严格遵守执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做到了严要求,做到公正无私,让被罚者心服口服。即便如统一着装这样的小事,也纳入管理。如果上班时没系领带,罚款数额达到了500元。一位工商银行划转过来的员工说,以前自己在商业银行,规章制度倒是齐全,但执行很随意,到了信用社后,完全不一样了。十年来,对违规人员一共处罚了100多人次,处罚最高的达1万元。提到桓锦胜,职工们常用“敬畏”一词来表达他们的看法。“敬”者,指崇敬他的人品,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正廉明。“畏”者,对违纪违规行为他对事不对人,敢碰硬、不手软。他曾在信用社职工会上说:“谁要是不给符合贷款要求的农户发放贷款,我就砸谁的饭碗!”这句话分量很重。的确,多少年来,办事难,贷款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一直在金融系统存在。而对于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他们战战兢兢地从银行门前的石狮子中间走过,穿过玻璃门,一步步走到贷款柜前,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信贷员态度再恶劣一些,刁难客户,也许就会永远失去这位客户。桓锦胜是穷苦农家出身,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他对农民有一种很真挚的感情。而且,当初信用社是由广大的农户你一股我一股地入股成立的,信用社本身与“三农”有不解之缘。因此,他决不容许在他管辖的信用社有欺负老百姓的行为。2006年12月,桓锦胜毫不手软地处理了6名基层信用社主任。其中有的就是因为员工与农户发生口角引起的。桓锦胜说,信用社的员工决不能与客户发生争执,哪怕就是顶两句嘴也不行。员工发生违纪,首先惩罚领导。桓锦胜始终认为,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这几年虽然惩罚了一大批人,但同时也挽救了一大批人。那些原来因受罚而记恨他的员工,冷静下来后,都感激他。如果没有他,他们将会在违法违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信用社做强做大,软硬件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桓锦胜刚任县联社主任时,面对与农行脱钩的现实,很多员工感到信心不足。他和大家分析了当前形势,规划了近期目标、远景目标。为了迅速改善信用社的基础设施,1997年3月,他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到昆明购进了四 台电脑,电子化建设走在前列。当时的价格在4万多元一套,有人疑惑:信用社资金还困难,这么贵的机器也敢买,值吗?桓锦胜笑了笑说,等着吧,过不了多久,就得全面实行电子化。至2000年,全辖营业网点电子化程度已达100%。2005年10月,全县农村信用社与全省联网上线成功,实现全省通存通兑,全国资金汇划实时到达,“金碧卡”全国通行。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效。右所、三营、茈碧湖、凤羽、乔后等9个营业网点的办公楼先后拔地而起,成为当地乡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他和班子成员一道,反复研究推敲。他在会上对各基层社明确表态:要盖房子可以,要作长远考虑,我们既要改善硬件,但也要避免重复投资。要干就要干得漂亮,买地就要买最好的地,关键是地理位置要好。在施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他都要亲自把关,小到一张设计图纸,他也要反复看,反复修改。有人说:算了,何苦那么累,建设局设计室做的图纸,还会有错?但他还是不放心,把图纸带到施工现场,逐一对照,发现不合适的地方细心修改。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购置,施工过程的监督他都要随时抽查。事实上,在洱源县各乡镇,即使就是十年后,信用社的房子也是最坚固、最漂亮,位置最理想的。几年后,有人提起新建的几幢“信合楼”,他自豪地说,我们做事是有预见性的,这些建筑现在仍是当地最好的。如果现在做,不仅建筑成本成倍攀升,地理位置也不尽如意。当时,信用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很大的决心。现在看来,同样的工程,花巨资也不一定达到相同的效果啊!
  为了合理布局机构网点,实现资金、资产和人才的最佳组合,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桓锦胜大胆推进了机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增设了南门、下山口两个信用分社,将双廊、西山、茈碧、炼铁、牛街5个农村信用社降格为分社,撤销了当地经济条件差、存款来源少、信贷资产质量差的西山、勋庄等分社。事实证明,机构的调整,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改革。同时,牢固树立“存款立社”的思想,将有效吸纳存款作为组织资金的重要手段。因此,信用社不断地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功能。推出各种便民服务措施。各营业网点配备了座椅、登记簿、报刊架、开水器等便民设施,实行便民服务、文明服务、限时服务,持证上岗,统一着装,推行文明用语,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工作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信赖。
  桓锦胜深知,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就是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结合实际,立足“三农”沃土,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因此,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支农服务水平,率先在全州出台了承诺服务,限时办理业务等一系列的信贷服务措施。向社会推出了《洱源县农村信用社文明服务承诺》,把支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简化贷款手续,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桓锦胜常和信贷员一起进村入户,了解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情况,对农户提出购买化肥、农药、籽种、农膜、耕牛、农机具等的贷款,信贷员在接到申请后必须三天内给予答复。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县联社理事长接待日”,对农民反映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推行了“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有效解决了信贷人员“出勤难考核、工作难检查、服务难衡量”的问题,增强了信贷员的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出了《农户小额“资信卡”贷款证》,抓“小”控“大”,扩大农户贷款面。增加中长期农业贷款,实行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此外。积极拓展业务,为邓川蝶泉乳品公司代发奶款,从2000年4月份起,每月代发7个镇乡1万多农户的奶款700多万元。右所信用社在大宗农副产品大蒜收购旺季期间,延长服务时间,率先在全省同行业开办金融夜市,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30分,方便了群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除此之外,县联社积极组织上街为民服务活动,抽调1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利用各镇乡的街天,上街摆摊设点为民服务,以支农为主题,开展金融法规和信贷业务咨询、假币识别、兑换损伤券及小票等业务。树立了洱源县农村信用社的新形象。2007年1月,洱源县信用社又推出新举措,给广大农户发放“连心卡”,卡片上印上了各基层社主任和员工的姓名、联系电话及信贷服务范围等,还开设了24小时投诉电话。一些部门领导和桓锦胜开玩笑说,我们可不敢发这样的“连心卡”,要是那样,我们自找麻烦吗?可桓锦胜不怕。一方面,人民群众和信用社联系得越多,说明信用社越有希望;另一方面,这几年信用社在群众中的威望日增,办事公允,职工素质日益增强,服务质量日益提高,工作做好了,举报电话就少了。再者,透明度越高,越利于发展。
  在贷款投向上,桓锦胜的思路很清晰,稳步推进,创新品牌。首先满足了粮、烟、油等农业生产贷款所需资金,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如以烤烟、大蒜为主的经济作物的发展;大力支持以乳牛、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生猪、鸡鸭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梅果、油菜籽为主的加工业;以核桃、花椒、板栗、加州李、苹果、梨等各类干果、水果为主的林果业。支持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支持农村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农户建房、助学、医疗等消费贷款。几年来,洱源县3000多贫困学子就凭着一本《贷款证》到信用社贷款,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同时创新信贷品牌,在巩固农户小额“资信卡”贷款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大额信用贷款、城镇居民消费信用贷款等,办理相应的贷款证,满足不同阶层的信贷需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资金需求,三次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限额,由原来的最高限额1万元提高到5万元,支持农民扩大生产,搞活经济。2001年7月,县联社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资信卡”贷款实施办法》,对辖区内农户的资产、信用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建起资信档案。对资信较好,并有一定生产和还款能力的,核定其贷款额度,建立农户小额“资信卡”贷款卡片,并核发《贷款证》。一般贷款额度在2000至5000元,其最高贷款限额在1万元以内。实行“农户自愿申请、小额为主、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按季结息、到期归还”的原则。2006年12月末,全县农户贷款户数43883户24392万元,农户贷款面达72.6%,部份地区贷款面达95%,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农 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信用社自身的壮大,为适应多层次的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经营不断发展的新趋势,县联社出台了《大额信用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满足农村、农业、农民中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让农村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现已核发94户930万元,为从事种养业、加工业、运销业等行业解决发展生产经营中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成为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杠杆”。同时,积极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支持力帆骏马集团、邓川蝶泉乳品公司、茈碧湖度假村、洱宝实业等贷款8000多万元,支持5个小水电站建设资金908万元。信用社贷款手续简便、贷款易、服务态度优也使一部分城镇居民把贷款方向往信用社转移。为解决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中诚实守信、还款有保障、抵押担保难以落实的信用贷款,县联社又推出了城镇居民信用贷款,坚持“一户一证、一次核定、分次借款、随到随借、万元起贷、周转使用”的原则,根据申请人的收入情况和资信程度核定贷款额度,一般核贷金额在5万元以内,最高限额在15万元。目前,已办理了城镇居民生产、消费信用贷款1707户7577万元。桓锦胜的三项信贷品牌创新是极为成功的,每一项运作都达到了预期效果,甚至收到了意外效果。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资信卡”贷款、创新信贷品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两次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各地来取经学习的纷至沓来。2005年11月,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来洱源县信用社采访,在营业网点看到农户结息还贷排队的场景时说:“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出现农户结息还贷排队,实属一个新闻亮点。”
  而成功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运作,是桓锦胜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的结果。诚如桓锦胜所言,信用社的每一步运作都很成功,都没有出现哪怕一点细微的失误。这话语的背后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试想,如果信用社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软硬件建设的加强和员工素质的提高,能大面积推出农户小额“资信卡”吗?如果没有小额信贷的运作成功,信誉度的提高,信用社自身的做强做大,能向全社会推出大额信贷吗?如果没有信用社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的崭新形象,城镇居民贷款能取得成功吗?每一项措施的背后,都有时机、方法、数额、覆盖面等等具体的问题,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稍有不慎,必然前功尽弃。毕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竞争异常残酷,容不得半点差错。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桓锦胜也独辟蹊径。他上任伊始,就创办了《洱源信合简报》,现已出刊110期,每期发行近100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了信用社的各项工作。十多年来,在各级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400多条(幅),立体式、全方位地宣传了信用社各方面取得的成绩。2002年10月,编撰了集存史、资政、宣传为一体的《洱源信合志》并出版发行,荣获云南省地方志一等奖。此外,还与洱源报社一起成功举办了“信合杯·喜看今日信用社”有奖征文和“支农系列报道”栏目:与洱源县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了《众手浇铸信合花》、《崛起在洱海源头的金融劲旅》专题片。2006年5月,洱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囊括县总工会、县人行组织的“五一”金融系统职工技术技能竞赛团体和个人四个第一,充分展示了信用社员工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桓锦胜尤为热心,他主动带头,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捐资建校,扶贫、救灾、帮困、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近几年来,单位、个人先后捐款6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反哺农村。
  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桓锦胜从来没有放弃过艰苦的求索。2004年11月,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列为全省四个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先行试点县之一。此次深化改革,比之前几次的改革更为复杂,触及到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网。机关、事业单位及国家公职人员拖欠信用社贷款就有66.85万元,这是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洱源县政府成立了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做好清收的具体措施,给拖欠单位及有关人员下发了限期还款通知书,对到期不还的公职人员采取“三停、五不”措施:停职、停级、停薪;不提拔、不调动、不评优、不加薪、不晋级。并责成有关单位从借款人工资中按月扣收,县法院、县监察局从法律和纪检监察的角度,对公职人员长期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教育,晓之以理。在其中,桓锦胜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站在清欠工作的第一线指挥作战,不怕得罪人,专啃硬骨头,通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州政府清欠目标任务,受到了州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县联社制定了《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实施方案》,设置了资格股和投资股,确定了自然人、法人入股起点,制定了增资扩股计划,使募集股金工作顺利完成;2005年6月,在全省45家县工商银行划转农村信用社中,首家实现人员、资产、财产完全整合;顺利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澄清了农村信用社家底;申请1000万元的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认购成功。2005年11月,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开业,率先在全省完成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产权制度改革;2006年7月,顺利完成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省联社理事长、党委书记梁希勇到洱源调研时对信用社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敢为人先,工作卓有成效,是改革前沿的排头兵、一面旗帜!”
  通过十年来艰辛的改革发展,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三个体系”,即: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监督制约体系、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农村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现有10个营业机构,县联社内设“五部一室”。截止2006年底,全县职工102人,各项存款余额50673万元,比脱钩前增加44958万元,增长9倍;各项贷款余额42678万元,比脱钩前增长39067万元,增长11倍。各项贷款总额中,农业贷款23632万元,占全县金融系统农业贷款的95%以上。不良贷款占比0.91%,实现盈利358万元。其中不良贷款率在全省同行业都是一个较低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洱源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极高。
  十年来,以桓锦胜为带头人的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7年,被评为大理州农村信用社综合考评三等奖;1998年,获大理州农村信用社综合考评一等奖;2001年获大理州农村信用社综合考评先进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6年,又再次被省委、省 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5年,《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志》获云南省专志类成果一等奖;2005-2006年,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先进集体”:2006年7月,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信用联社党支部被中共洱源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2005年,县信用联社连续六年荣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等次”。桓锦胜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2002年被人行大理中支评为“农村信用社先进个人”,并多次被中共洱源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回顾十年来的工作,身为县联社理事长的桓锦胜用“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作了概括。他说,这十年来,1997年至1999年是在调整中稳步发展,打基础;1999年至2000年是积蓄力量;2002年是标志着洱源县农村信用社彻底走出困境的一年;2003以后的这几年,则是年年有变化、新发展。要说这几年中出现的失误,则可以说一点也没有。他很自信,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走的,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实上,从最初农行分离出来的举步维艰,到现在各项业务步人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云南省信用社的一面旗帜。如同持久战,每一次微小的胜仗累积起来,建立了大的功绩。用十年的时间,拓展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问。桓锦胜笑着说,十年改革与发展,没有失败的教训,只有成功的喜悦!
  
  桓锦胜说,良心是做人的本钱
  
  在2007年1月的一个深夜,在促膝长谈的四个小时里,桓锦胜多次提到了良心。他说“良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良心是做人的本钱”。只要做每一件事都扪心自问,对得起天地良心,那就不会有大错。关于“良心”,搞文学的人都挺熟,都说文学是良心事业,作家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可现在还有多少人讲良心?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能将良心摆在首位,实在令人钦佩。
  桓锦胜还将良心提到了管理层面,以前老说不要人管人,要靠制度管人。这一点不错,但光靠制度也不行。制度越死,给员工的压力越大,工作质量并不一定得到提高。频繁地下岗、辞退员工的结果,只会让大家惶惶不可终日,我们需要管理层凭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减轻压力,增强责任心,特别是要增强整体凝聚力,只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有战斗力才能出生产力。
  好一个精辟的言论,如果说,“积小胜成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是桓锦胜的战略方针,那么,“良心准则”则是他员工管理的“独门暗器”。
  正因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在洱源县的干部群众中,在信用社职工中,他的为人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在去乡镇走访贷款户的途中,一位县联社的中层管理人员提到,桓锦胜的廉洁也是尽人皆知的。他是县联社的理事长,手里管着数亿元的资金,很多企业都是信用社的贷款户,邓川蝶泉乳品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这么多年来,桓锦胜的妻子一直在家当家属。有人建议说,让嫂子到蝶泉公司去收奶吧,工资待遇也不错,而且工作简单。但桓锦胜拒绝了。还有些企业主愿意为他的妻子安排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了。桓锦胜的妹婿一直在信用社当临时工,本来有几次转正的机会,但他都把机会给了与他非亲非故的员工。直至现在,妹婿仍在信用社当临时工。面对妹妹和妻子,他有一丝愧疚,但不后悔,为了信用社这个大家他只能牺牲小家的利益。在洱源县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大至县处级干部、小至普通员工,在县城新区买地盖房的很多。桓锦胜身为县联社理事长,在别人眼里是当地呼风唤雨的人物,可他却没有自己的一宗地,更没有自家的一套别墅,连一套商品房也没有,他现在仍住在信用社的职工宿舍里。老家的房子虽然已从半山腰搬到山脚,茅草房变成了瓦房,但也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与别家不同的则是父亲喜欢栽花种草,喜欢干净,比其他农户家多几盆花木罢了。
  桓锦胜对子女的要求更是出名的严厉。他有两个儿子,他告诫他们,要靠自己,不要指望父亲为他们铺好道路。在儿子们读书期间,桓锦胜从来不带他们到外边吃饭。为了不影响孩子读书,家里一直到1997年都没有买过一台电视机,生活也非常节俭。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儿子读书的愿望非常强烈,也很争气,大儿子考上了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老二则考上了云南大学。
  一个掌管着数亿资金的县联社理事长,家里连像样的家具、电器也没有,这恐怕有些令人费解,可他生活检朴却是人人可见的。他与普通员工一样,统一着装,不论上班还是下班。永远是那套深蓝色的工作服。他常在职工食堂里和大家一起盛一钵头饭吃,一餐也就二块钱的饭钱。平时接待宴请他也尽可能让其他领导去,很少抛头露面。他说,他就不信“不请吃”和“不吃请”事情会办不成!他滴酒不沾,再好的酒也不喝。他说,他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些企业老板摇着头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桓锦胜算是一个。
  洱源县信用联社的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是大家公认的,连续六年评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等次”可以证明这一点。除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制度保障之外,还与桓锦胜自己以身作则分不开。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中,他带头对照执行,认真剖析自己,提出整改措施。他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省委“五不准”、省政府“五要五不要”、“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行为规范(试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县委“八要八不要”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并在《洱源信合简报》上开辟了“警钟长鸣”栏目,进行警示教育,防微杜渐。这些要是换了有些人,也许就是开开会学习一下,对照检查一下。走走过场而已,桓锦胜却偏要逐条对照,逐一落实整改。那认真劲和抓存贷款没有区别,充分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县联社制定了下乡人员“四不准”:下乡期间一律在食堂就餐,不准上饭馆;不准打麻将;不准用公款到娱乐场所消费;不准接受馈赠的礼品。桓锦胜第一个带头执行。他不管到哪个乡镇下乡,就在信用社的食堂里吃,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不搞特殊化;他坚决不沾染“黄、赌、毒”行为,不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决不参与打麻将;他从来不到娱乐场所进行公款消费,即便接待他也不去;他从不利用工作之便接受礼品,与客户接触做到有礼有节。交朋友可以,但不与财物沾边,保持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品格。工作时不谈交情。谈交情时不干工作。正因为他保持了良好的操守,信用社上下对他心服口服。
  提起桓锦胜,当年一起在三营信用社当会计的杨大伟感慨良多。杨大伟现在是茈碧湖信用社的一名普通信贷员。他说桓锦胜的良心 好是大家都晓得的,桓锦胜的头脑相当清醒,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被人利用过,为人相当正派。干金融这一行的,各种官员、老板接触的多,如果稍不小心就被拉下水了,但他能和这些人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连麻将也不打,只是偶尔下两盘象棋。除了工作之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生活也相当简朴,从不与人比吃比穿比住。另一名老同事杨润元则说,桓锦胜担任领导这十年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信用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他离不开。他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上,责任心很强,人情味很浓,任人唯贤、团结同志、关心下属。他为人善良,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在交往上,他不喜欢同不求上进的人打交道,喜欢同自强自立的人来往。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甚至牺牲了个人利益。杨润元还提到了一件事,那是1991年,桓锦胜因肾结石去住院,那时他还是普通的信贷员。住院期间,桓锦胜写回单位一封信,感谢大家替他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自己很内疚,由此可见他的人品。杨润元说,要是别人,谁会这样想啊!
  桓锦胜的正直善良、清正廉洁得到了普通员工的认同,而中层管理干部则对他的工作作风尤为佩服。县联社办公室主任闻继早对他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感受颇深。他说桓锦胜责任心很强,思考问题很细,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满足,每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收获。他对自身的要求也很严,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从不懈怠,因此他的步子常比大家快,看问题总比大家看得远。正因为对桓锦胜的理解和欣赏,闻继早十年如一日,一直忙碌于各种事务。他一年的休息日不足10天,可他仍笑呵呵地说,我苦点不算什么,因为理事长比我更苦更累!茈碧湖信用社主任杨仕宽也是多年的基层社主任了,他对桓锦胜的原则性强、公平正直感受颇深。他说,理事长对下属的要求极为严格,如果触犯了规章制度,那就对不起了,不管你是谁。和他的关系再好也没用。洱源县信用社能有今天,与他是分不开的。理事长与职工们拧成一股绳,目标只有一条,就是把信用社越办越好,他的人格魅力令所有的员工折服。曾在县联社营业部、计划信贷部任职的杨如龙回顾了桓锦胜方方面面付出的努力。他说,桓锦胜做到了呕心沥血,他和我们一起加班,一起熬夜。他性格直爽、开诚布公。他对职工工作上虽然严厉,但职工的家属、家庭出现的困难,他总会及时解决,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这么多年来,在全省信用社中,洱源县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是最好的。
  桓锦胜的人格魅力不仅令信用社干部职工折服。就是原在工商银行、后划归信用社的员工对他的评价也颇高。原来在县工商银行、现任县联社营业部会计的何越感触很多。她原在县工行的时候,根本没把信用社放在眼里,光看“农村”二字就知道是“土八路”,但工行划归信用社后,她多次下乡去看,彻底转变了看法。信用社根本不是原来她想象的样子,设备与洱源的其它商业银行没什么两样.而硬件方面,已超过了商业银行。与原来在工行相比较,原在工行时体制较死,财权也死,业务苦,但待遇比较差。而信用社机制灵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职工付出多少劳动,就得到多少报酬,比在工行时待遇要好得多。对于桓锦胜,她说作为领导,是一名好领导,很有大将风度,很有魅力;作为朋友相处,也不失为一名真诚的朋友,待人接物,他都谦和平等,绝不会凌驾于职工之上,自恃高人一等。原在工商银行,现在三营信用社当信贷员的桓涛也有说不完的感受。他说,原在工行时,经常面临下岗、待岗,工资收入很不稳定,现在到信用社后,每个月的工资有保障了。理事长对他们这些工行过来的员工也一视同仁,大家对他们也没有歧视的眼光。信用社的团队精神较强,很有凝聚力,奖惩分明,不存在情面关系。在生活上,每个信用社的食堂都办得很好。现在桓涛管着3700多户的贷款户,每一户每年都要走访几次,但他干得很欢。他说,理事长每次下乡来,都和我们一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对于拖欠贷款的钉子户,他还亲自帮我们做工作。他虽管全盘,但哪个信贷员管哪几个村,他都一清二楚。三营信用社主任还透露了一点小秘密,去年桓涛获得1万多元的奖金呢!桓涛也自豪地说,他还得了“创新奖”。
  尽管桓锦胜从不与企业主们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但老板们对他的评价也挺高。三营私营业主吕金鸿说,桓锦胜对贷款户没得说了。吕金鸿记得那是1994年,他因为做菌类生意,要贷几十万元钱,而三营信用社当时资金短缺。身为三营信用社主任的桓锦胜跑到右所信用社拆借资金,终于把他的贷款如数解决。这几年,吕金鸿前前后后贷款近千万元。只要讲原则,做得到的,桓锦胜都诚心诚意地帮他,不符合原则的,坚决不帮。原则归原则,朋友归朋友,决不混为一谈。吕金鸿现在是县联社的理事,他对桓锦胜的情况还有所了解。他说,新年了,县联社吃团圆饭,大家全坐下了,一看才发现缺了桓锦胜,原来他到基层社去了。他的春节是在乔后过的,他的中秋节是在右所过的,节假日基本不休息。右所镇永安村的尹理标也是近年来信用社扶持起来的农副产品经纪人,他刚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与花旗银行“小额信贷微型创业二等奖”。他主要经营大蒜和桉叶油,每年都要经营上千吨蒜种和商品蒜。像吕金鸿、尹理标这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桓锦胜总是大力扶持。他说,立足“三农”,回馈农民,这是信用社一直坚持的目标之一。
  在与员工们的谈话中,出现得频率最高的词汇是“良心”、“人格魅力”、“廉洁”等。其中有一件事是每个中层干部都提到的,那就是桓锦胜的收入问题。2006年,洱源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县联社理事长的收入和员工收入可以拉开差距,也就是说,他桓锦胜可以拿普通员工的5倍工资。按理说,这是政策,完全可以合理合法地拿。可桓锦胜不干,他说,我一个县联社理事长,与职工们的差距拉得这样大,这怎么行?凝聚力还要不要?大家都很辛苦,基层一线的同志更苦,我怎么忍心比他们多拿5倍的工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丧失人心,不利于业务发展。在大家的一再坚持下,他将自己的收入定格在略高于中层干部,与普通员工的差距尽可能地缩小。他语重心长地对管理层干部说,我们宁可少拿一点,也要凝聚人心。
  桓锦胜的“良心”在洱源信合系统俯拾皆是。他对员工工作上严要求,可在生活上却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乔后信用社职工王接启工作了几十年,家住在大山深处的黄花坪村委会下勒登村。他从镇上回一趟家,要翻山越岭,步行10多个小时,由于山高、箐深、缺水,王接启家生活十分困难,全家6口人一直住在垛木房里。一次,桓锦胜下乡来到下勒登村。当他踏进王接启家时,一下子惊呆了,这里四面透风、狭窄拥挤。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声音哽咽着对王接启的母亲说,大妈,我对不起您!回到县联社后,他召集班子成员,专门讨论帮助王接启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决定补助王接启建房费1.5万元。有了补助,加上亲友相帮,春节前夕,王接启家终于住上了新瓦房。而今,面对工作,王接启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对于桓锦胜,对信用社,他心中充溢着感激之情。
  信用社担负着全县近6万农户的信贷服务,工作量大,职工们常常加班,很少有休息日,节假日实行轮休,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桓锦胜意识到,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谈发展。于是专门拨出一笔经费,定期组织全县在职职工、退休职工、职工子女家属到医院进行了全面的体检。一位职工体检中查出了有个良性胸瘤,及时到昆明成功做了手术,痊愈后愉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让大家吃上卫生、可口的饭菜,全县10个营业网点都办起职工食堂,并投资3万多元,为职工食堂配备了消毒柜及新餐具,职工就餐实行分餐制。县信用联社还被评为大理州卫生先进单位。原长邑分社地处偏僻的炼铁山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桓锦胜下乡看到信用社网点缺少菜蔬,文化生活空白的状况后,给他们买了冰箱,让他们在街天买到菜后可以储藏。给他们买了DVD,让职工们看看影碟、唱唱歌。桓锦胜既关注全局、又注重细节的作风,使得他在大家心目中声誉极高。但他说,这没什么,关键是对事业要有一种执着与热爱,心里装着信用社,装着信合人,这样,工作就有劲头,越干越踏实!
  桓锦胜不仅关心职工,更注重对家属和子女的关怀。桓锦胜意识到,只有子女成才、家属平安,职工才能安心做好工作,信用社在广大群众中才能保持好的形象。于是,在他的倡议下,县联社出台了职工子女奖励办法,考上大学专科本科的,奖励2000-3000元,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1万元。桓锦胜的两个儿子都分别考上了重点大学,给职工子女树立了榜样。一位在读的职工子女在给《洱源信合简报》投稿时写道:“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社领导的关心鼓励,一次次把我从误区中拉回来,使我更有动力,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合学子的责任和信合大家庭的温暖!”同样,在农村信用社组织的体检中,原任乔后信用社主任杨仕宽的老母亲查出患晚期血吸虫病,急需到三营血防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而当时正值季末繁忙时分,杨仕宽无法抽身陪母亲治病。他向桓锦胜汇报后,桓锦胜在5分钟之内安排好了杨母的住院,他打电话给杨仕宽说,你母亲的人院已联系好,把她直接送到医院即可。第二天,杨仕宽送母亲刚下车,三营信用社职工就迎上来,告诉他人院手续已办妥,一日三餐由信用社安排人直接送到病房。接着,三营信用社的员工们都纷纷到医院探望。当三营信用社的炊事员把营养充足、味道可口的热菜热饭送到杨母床头时,老人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就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难以做到每日送菜送饭、端茶倒水,体贴入微啊!
  正因为信用社有桓锦胜这样对职工和家属体贴入微的关爱,信用社上下一心、团结互助,亲如一家。关爱之情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一泓清泉,吹拂过每个人的脸庞,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桓锦胜能走到今天,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少年来,桓锦胜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放松过对自身人格的完善。每天睡前,他都要自省一番,想想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做人方面,他常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随时将做人的良心摆在第一位,常常扪心自问,自己还有哪些弱点?还有哪些不尽如意的地方?这个习惯已经伴随他走过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从青年到中年,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一名谦和、稳健、坚韧、干练、富有开拓意识的中年人,其间经历的艰辛是难以言表的。但乐观、自信的他却将微笑挂在脸上,将成功与同事、亲朋、乡邻一起分享,从未言及曾经受过的磨难。他说,活着,就是要让别人快乐一些。他也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但为了信用社更加发展壮大,常将个人的得失抛在一旁。他的脑中常绷紧一根弦,做梦都是工作。当别人陪着家人吃饭、散步时,他常在下乡的路上或是办公室加班;当别人呼朋引伴美酒佳肴时,他正在员工食堂里吃着简单的饭菜;当别人在家和和美美过年过节时,他却到第一线去慰问困难职工和家属。家里已经习惯了这一切,父母也好,妻儿也罢,对他也没有什么怨言,只要他把工作干好,在职工和广大群众中有好的口碑,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桓锦胜操劳的事情太多了,额头上也过早地出现了几道皱纹,有时他也曾怨言过,我的智商不比别人差,人家可以放得下,我为什么想那么多问题,管那么多事情,太执着了……但要干一番事业就得有牺牲,要有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2006年岁末,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意见”的出台,将农村信用社推上“火山口”。新政策对各种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大开“方便之门”,这有可能催生农村市场金融机构的峰起,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农村信用社自然首当其冲。而桓锦胜早已胸有成竹,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气魄。他提出了“以提升服务促发展,以提升服务增效益”的经营理念。“强者分享市场收益,弱者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市场不变的法则。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农村信用社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唯一选择。桓锦胜要带着他的团队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去迎接新的挑战。他很喜欢云南诗人于坚的一首诗,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我知道一条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险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就了我
  那些青铜器般的山峰
  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
  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喜欢气势磅礴的风景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
  黄昏了,夕阳将最后一缕余晖洒落在平畴沃野之中。洒在美丽富庶的洱海源头,洒在桓锦胜清瘦的脸上。他站在茈碧湖畔,凝视着远方,目光坚定而执着。
其他文献
离开老家已多年,但一想起故乡的茶叶,周身还是禁不住浸满幸福。那感觉不紧不慢,体贴入微,温馨且亲切。  那时,村里人栽的茶树并不多,不过每家都有,就栽在房前屋后土地肥沃的地方,少的数十株,多的一两百株。家家户户虽不以经营茶叶为生计,但都精心薅锄,悉心照管,自家饮用的茶叶一般不需大老远跑到集市上去买。大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看似有些小农意识,细细想来,在当时的年代也自有其道理。就算是到了如今,那样的活
期刊
公元一九八二年,中国历史记载了我国文化工作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即:国务院首次公布了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们依次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些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宝档案”的文化名城,大都是历史上建过都,抑或是山水风景名胜和人文荟萃之地,大理在其中三者兼而得之足见大理古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举足轻重因
期刊
第一次白族有了自己的自治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怀下,1956年8月,中共大理地委和大理专署召开了全区各民族代表会议,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负责建州的各项筹备工作。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大理州各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大理州历史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成立这一天,在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市举行了有3万人参加的庆祝盛会。  第
期刊
一    离开鸡足山  回到大理  再回到北京  我的心  仍留在大理  留在鸡足山    二    于是  在细雨霏霏的日子  在纷纷扬扬的大雪时  在风沙弥漫的天气  我常常伫立窗前  透过连绵的雨丝  透过漫天垂落的雪片  透过灰蒙蒙的烟尘  似乎都能看到  那神奇奥秘  而又清澈明亮的鸡足山    三    两年前五月的一天  同友人一起攀登鸡足山  行至半山腰  迎来喜降的甘霖  而到了
期刊
1983年8月份,我从大理师范学校毕业,被县教育局分配到鹤庆县六合乡的白依山寨任教,白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得名。火草,是旧时用火镰取火的引火原料,勤劳的白依妇女采集来后,佐以大麻,搓成线,织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当然,也就发生了一系列与白依族孩子们之间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那是我到白依山寨的第二个隆冬季节,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上,有个极为可爱的名叫绞查查的白依小男孩。黝黑的方
期刊
青黑的苔藓是岁月沧桑的眼睛  望着井边的小径  平平仄仄地伸入  唐诗宋词的意境    古井是悠闲的散文  散文里充满了云月风情  古井是旷远的朦胧诗  诗里翕张着鹰影    怡然的鱼儿吐着泡儿  在古井里做着意识流  恬然的绿藻吻着梦儿  在古井里描绘着存在主义的怪诞    古井是稻香花香氤氲的梦  梦清纯而芬芳  古井是蛙鸣和虫韵酝酿的向往  向往甜蜜地流向远方    古井用流利的高原乡音  
期刊
(一)    明于治乱秉忠良,  屈子谋国有主张。  楚王偏信奸邪计,  自毁长城取灭亡。    (二)    流放湖湘志未酬,  泽畔行吟屈子愁。  报国无门抒慷慨,  《离骚》一赋古今讴。    (三)    烈士投江万民哭,  纷纷泅水挽沉沦。  端午龙舟争渡热,  唤醒图强卫国心!
期刊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艺术,人们用身体的舞动,诉说着内心的喜怒哀乐舞蹈无文字障碍,是人类心灵沟通相互交流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劳作方式,产生出千姿百态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将使你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奇异舞蹈向你展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风采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大理舞蹈在舞蹈的历程轨迹中变化发展着  追溯历史,公元800年,南诏王朝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以其恢弘的气
期刊
硕果满枝花烂漫    白剧,是流行于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它包括吹吹腔戏和由白族大本曲发展起来的大本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本曲剧与吹吹腔戏合流为白剧  白剧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过十分繁荣的时期那时村村有戏台,寨寨唱吹吹腔戏,逢年过节时唱,劳动时唱,迎神赛会时唱,举行结婚仪式时唱,办丧事时也唱,唱吹吹腔戏成了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民国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制排挤少数民族
期刊
1950年3月,我随部队来到大理古城当时我和谭百辛林德宏都在军文工团美工队,年方20出头,风华正茂建国之初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生活比较艰苦,但我们这群年轻的文艺兵,个个豪情满怀,只顾在工作上努力去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我们经常深入到连队搜集素材,画速写,搞创作身背行囊,爬山涉水,足迹遍及滇西的丽江保山芒市等地虽然生活艰苦,但使我们得到锻炼,在美术创作上,打下了扎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