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先学后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但是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现象仍然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此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我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的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主动的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激情导入,引起兴趣
一堂课的开端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创设情境,共同参与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者重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点拨指导的阶层,学生处于紧张的主体地位:学生先以文本为主,重点仔细阅读文本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小组间讨论,再不能解决的老师指导点拨;当堂完成达标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紧张有序地学习到知识。
教育就是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为课堂上学生改变了学习的方式,由过去听老师讲变成学生自己学,把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地聚精会神的看书,独立完成检测练习,针对练习中的疑难问题或错误,大家更正、讨论,老师点拨,既培养了“尖”又补了“差”,最后人人当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读书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说话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等等。这样一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靠自己读书、思考,就能模仿示例答对习题,当堂达标,而且能够主动教做错的、不会的同学,少数后进生通过自学能完成百分之七十的学习任务,剩下的疑难问题靠同学也能基本完成。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求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当堂达到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掉队。
四、养成习惯, 优化素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欲望一旦被解放出来,他们就会勇敢的去捍卫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就在也不愿意被束缚、被压抑。
关键词: 优化;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先学后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但是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现象仍然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此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我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的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主动的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激情导入,引起兴趣
一堂课的开端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创设情境,共同参与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者重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点拨指导的阶层,学生处于紧张的主体地位:学生先以文本为主,重点仔细阅读文本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小组间讨论,再不能解决的老师指导点拨;当堂完成达标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紧张有序地学习到知识。
教育就是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为课堂上学生改变了学习的方式,由过去听老师讲变成学生自己学,把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地聚精会神的看书,独立完成检测练习,针对练习中的疑难问题或错误,大家更正、讨论,老师点拨,既培养了“尖”又补了“差”,最后人人当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读书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说话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等等。这样一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靠自己读书、思考,就能模仿示例答对习题,当堂达标,而且能够主动教做错的、不会的同学,少数后进生通过自学能完成百分之七十的学习任务,剩下的疑难问题靠同学也能基本完成。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求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当堂达到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掉队。
四、养成习惯, 优化素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欲望一旦被解放出来,他们就会勇敢的去捍卫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就在也不愿意被束缚、被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