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封和曹丕的文学风格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风格传统
  在中国,“风格”一词,最早是晋代葛洪提出来的,起初的意思是指人的风神品格。北齐时候的颜之推,把“风格”一词借入到文学中来。三国时期,著名的文论家曹丕提出了他的“文气说”,在《典论·论文》中他写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他的“文气说”,强调了作品风格中的作者主观因素的重要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宋代的苏辙也对文学风格有过论述,相比前人,苏辙更加重视风格中后天的可培养性,他认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提出了“神气说”,又进一步发展了风格论。
  西方最早对风格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指出:“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而“优良风格必须清楚明白”。贺拉斯在《诗艺》中认为“统一、一致”是构成风格的重要形式。到18世纪,布封的“风格即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西方开始注意到文学风格与创作主体的不可分。19世纪文论家们对文学风格的论述比布封更加细致。歌德说风格就是作家“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雪莱认为风格不仅仅“在文字上别出心裁”,而是更加高级的“用极其明朗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我的思想”。别林斯基和左拉则把注意力放到了不同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上,。别林斯基指出风格是“思想的浮雕”,“表现着整个人”,认为风格是作家在作品的“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左拉也认为:“没有个性表现”,其作品就“永远落于平庸”。
  二、时代背景
  曹丕与布封生活的时间虽然不同,但却是各自历史上的思想转型期。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已不能实现,逐步走向衰微。玄学日趋流行,人们在短暂的逍遥中寻求自我价值,汤用彤说:“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亦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2]
  反观17、18世纪,启蒙时代是人性觉醒的真正时期。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督教二元论的超验自然状态,力求建立内在于理性的关于世界的观念论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宗教意识减弱,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布封的《论风格》着重探讨了文学风格与作者的关系,并且强调作家的思想是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注重“人”的作用与价值顺应了启蒙时代的主旋律。
  三、二人风格论中的异同
  1 风格的雄健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表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3]曹丕还把气分为清浊,清气-刚健的文风,浊气-迂缓沉郁的文风。
  布封针对当时文坛绮丽的风气指出:如果作者把他的思想严密地贯穿起来,如果他把思想排列得紧凑,他的风格就变得坚实,遒劲而简练;如果他让他的思想慢吞吞地互相承继着,只利用一些语词把它们联接起来,则不论词句如何漂亮,风格确实冗散的,松懈的,拖沓的。”他甚至在法兰西学院的入院演讲上表示“作者在文章里把这种浅薄的、浮华的才调放的愈多,则文章就愈少筋骨,愈少光明,愈少热力,也愈没有风格。”[4]
  二人都推崇雄健的文风,但出发点并不相同。魏晋时局给建安文人提供了机会,他们渴望建功立业,这使他们的文章慷慨、高昂;可混乱时代造成的人生悲凉无常之感也充斥在他们的作品中,曹丕推崇的审美是顺应时代的。而布封提出的遒劲、坚实的风格主要是针对当时流行浮华绮丽文风的文坛提出的,实际上是对作家思想,品性的强调,他显然认为遒劲的文风更能体现作家的思想内涵。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珍奇定将影响作品的思想性。
  2 创作天才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5]曹丕认为“气”是一种先天的气质,是不可能传授和学习的,这个观点肯定了不同作家有不同文风的先天来源,承认了创作中天才的重要。
  布封同样看到了天才的重要作用:“凭着天才的力量,作者可以看到全部的意思,这些意思不论是概括的或是个别的,都能以真正应有的角度呈现在他的眼前。”[6]天才在创作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环节,“规则不能代替天才;如果没有天才,规则是无用的。”
  布封的全面之处在于,在肯定了天才重要性的同时也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他说“凭天才的最初一下努力就能滲透整个题目,那是很罕见的事;就是在经过许多思索之后,能掌握题材的全部关系也还是很少有的。因此,揣摩题目,应该不厌其烦;这是使作者充实、扩张并提高他的唯一方法。”[7]
  3 风格与形式
  曹丕在《典论 论文》里对不同的文体进行了说明:“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在曹丕看来作者先天的气各有不同,所以在选择文体时也有不同,毫无疑问文体是为了作家表达思想服务的。
  布封论述文学形式则相对细致复杂。“风格即人”强调作品的风格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好的风格以好的思想为根基,但不等于有了好的思想就有好的风格,因为在文章创作时涉及的因素还有很多。布封也注意作品结构,他认为好结构的前提就是在创作前把握整体的艺术构思“就是由于缺乏计划,由于对对象想的不够,一个才智之士感到处处为难,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他同时想到许许多多的意思,却因为他既没有拿这些东西互相比较,又没有分别他们从属关系,他毫无标准来决定取舍;因而他就停留在糊里糊涂、不知所措的境地。”
  曹丕与布封分属不同文化、时代。他们思想的交叉具有其深刻的意义。两位为各自时代明确了创作主体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值得我们研究。
  注释: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60页
  [2]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317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60页
  [4]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17 、220页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60页
  [6]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18页
  [7]同上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2] 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 弥尔顿著 朱维之译 《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4]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317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其他文献
【摘要】:贾樟柯一直秉持着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进行创作,人们从他的影片中观看到了最真实的底层生活现状,但到了《三峡好人》之后,贾樟柯虽然仍然秉承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但是他的手法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评论界对这些变化的评价都是负面的,没有对贾樟柯的这种自觉转变做出合理的正面评价。基于此,笔者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贾樟柯后期作品的转变与价值的重新定位。  结合贾樟柯《三峡好人》之后的作品,从场面调度、空间
期刊
【摘要】:在浩瀚、灿烂的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重要的地位。虽然俄罗斯作家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些女性生动、美丽、崇高、个性鲜明,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对于女性的理想。本文对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主要类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以及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女性形象;文化
期刊
【摘要】:很多人都知道红楼梦主要讲述了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荣华富贵、勾心斗角、情欲写实尽在其中,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却出现了女娲补石的神话故事,之后的章节也出现了太虚幻境、赤暇宫、神瑛侍者……由此可见,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家族在康、雍、乾三个朝代跌宕起伏的现实经历为依据,并穿插神话、幻想等创作手法的写实主义小说。除了世系人物的符合,还有一些曹家史事也与红楼梦中所描述的贾家颇
期刊
色彩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绚丽的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是各学科在分解、组合的动态中自然形成的,具备了学科的各种属性。电影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电影创造着视觉奇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电影经历了黑白到彩色的蜕变,从彩色影片诞生的那一日起,色彩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强化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色彩的文化、历史遗迹象征意义融汇到电影的叙事中,从而营造出任何语言都无法
期刊
【摘要】:晚报与早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我们都习惯简单的以其发行时间的早晚来区分两者,但二者的區别不仅于此。早报,也叫晨报,是早上发行的,稿件在前一天下午4点之前截止,凌晨两点之前出版,五点左右各个报刊点可以得到最新的晨报,如遇特殊情况,稿件可以延时出版进行修改以便更全面准确。晚报是下午5点左右发行的,稿件在当天下午两点截稿,当天出版,有些事件是对当天的报道,准确性高,但时效性比晨报低。但是
期刊
对于马路上的路人来说,可能摄影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个单反相机,但对于我来说,摄影带给我的是思想的改变。其实我们也知道如果仅仅是靠摄影本身的话根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通过对世界摄影史的学习后,也能感受的到,自从银版术问世以来,摄影和照片对人类的生活、交流、思想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从而间接促成了世界的改变。  第一张照片在我小的时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当时还不能很具体的理解其中得含义。1945年2月
期刊
赠昕昀  盼君至寒舍,步云踏青苔。  黍黎应常备,绿蚁酿新醅。  北牖共分月,金樽石门开。  蟾光若有意,为君折桂来。  酬觉明寒夜书感怀赠  不觉寒冬至,别君已多时。  羁旅久作客,举目无故知。  麓山春尚早,湘水雁归迟。  何劳羡远雁,不肯栖寒枝。  园游偶得  朔方胡葉老,楚天秋草香。  轻风吹暖树,微雨送清凉。  路远行人少,园深石径荒。  秋情固我有,暂于人境藏。
期刊
【摘要】:杜尚著名作品《下楼梯的裸体》在艺术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本文通过了解杜尚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艺术创作的特点,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杜尚的内心世界,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下楼梯的裸体》;杜尚;精神分析法  1.关于作品《下楼梯的裸体》的争议  杜尚一位奇特而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
期刊
就在我的梦中,经常浮现一座美丽的古城。  夕阳西下,小小的我沿着错落有致的老街,  轻快地踏着潮湿的石板路,  看着两边的四合院和房顶瓦片闪烁的金光,  静静的暖暖的映入了心田。  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墙脚下,  细细的微风拂过残旧墙砖,拂过我的眼帘,  伸手轻触,放佛能感受到她那慈祥的笑脸。  突然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  引得我一路小跑來到主街,  是我最爱的油茶和小烧饼。  正待我流连忘返时,听到
期刊
【摘要】:“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自然》这一品,以及“自然”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自然;视觉传达设计  自老庄哲学以来,“自然”就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长远的追求,这种追求浸透于中国人的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