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的是由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一段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研读教材和课标,可以看出:这一课内容多,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跨度大,从1919年—1927年;课时少,仅一课时(在老教材中,要用六个课时)。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平铺直叙,毫无重点;而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地完成上课任务。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在是一个难题。
二、设计思路
1.解读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本课标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下含三个子目录:“五四风雷”、“中共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那么,这三个子目录与课题有何关系?三个子目录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讲清这两个问题,本课的知识点就不再是零星散落的,而是共同构建在同一知识体系框架中了。这样学生就不会再云里雾里了。
2.突出重点,合理取舍。
研读课程标准,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是“五四风雷”、“中共诞生”这两个子目录。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子目录上,详细讲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对于第三个子目录“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只做基础知识上的梳理,简单了解史实经过即可。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教学质量。
历史事件主要由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历史要素组成。因此,应指导学生应用这一学习方法,对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
此外,历史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本课内容。如学习五四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的知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与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比较,以进一步加深对本课
的理解。
三、设计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再现历史,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
感。
四、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中共的诞生。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的一组照片,创设情境,导入五四运动,指出: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解读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本课讲述的历史事件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了。北伐战争是中共参与的一次革命活动。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知识板块间的内在联系。
3.“五四风雷”一目。
教师适当补充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国内、国际背景,全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避免因教材编排而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没有巴黎和会,就没有五四运动的爆发。”
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变化:运动地点中心的变化(从北京到上海)和运动主体的变化(从学生到工人),使学生清楚青年学生与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设计问题,分析、理解“初步胜利”一词,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结果。
运用比较法,从原因、领导阶级、性质、作用、结果等方面,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从性质、革命任务、社会形态三方面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四方面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
重点在于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通过对比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5.“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一目。
师生共同梳理基础史实: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及标志,北伐战争的概况,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及标志。
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图片,创设情境,全面理解大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突破教学难点。
6.课堂小结,自然过渡。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最终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低谷。这就是下节课我们将要了解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的是由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一段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研读教材和课标,可以看出:这一课内容多,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跨度大,从1919年—1927年;课时少,仅一课时(在老教材中,要用六个课时)。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平铺直叙,毫无重点;而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地完成上课任务。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在是一个难题。
二、设计思路
1.解读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本课标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下含三个子目录:“五四风雷”、“中共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那么,这三个子目录与课题有何关系?三个子目录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讲清这两个问题,本课的知识点就不再是零星散落的,而是共同构建在同一知识体系框架中了。这样学生就不会再云里雾里了。
2.突出重点,合理取舍。
研读课程标准,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是“五四风雷”、“中共诞生”这两个子目录。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子目录上,详细讲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对于第三个子目录“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只做基础知识上的梳理,简单了解史实经过即可。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教学质量。
历史事件主要由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历史要素组成。因此,应指导学生应用这一学习方法,对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
此外,历史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本课内容。如学习五四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的知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与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比较,以进一步加深对本课
的理解。
三、设计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再现历史,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
感。
四、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中共的诞生。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的一组照片,创设情境,导入五四运动,指出: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解读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本课讲述的历史事件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了。北伐战争是中共参与的一次革命活动。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知识板块间的内在联系。
3.“五四风雷”一目。
教师适当补充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国内、国际背景,全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避免因教材编排而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没有巴黎和会,就没有五四运动的爆发。”
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变化:运动地点中心的变化(从北京到上海)和运动主体的变化(从学生到工人),使学生清楚青年学生与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设计问题,分析、理解“初步胜利”一词,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结果。
运用比较法,从原因、领导阶级、性质、作用、结果等方面,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从性质、革命任务、社会形态三方面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四方面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
重点在于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通过对比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5.“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一目。
师生共同梳理基础史实: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及标志,北伐战争的概况,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及标志。
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图片,创设情境,全面理解大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突破教学难点。
6.课堂小结,自然过渡。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最终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低谷。这就是下节课我们将要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