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阐述了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提问的策略、方法,旨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主动提问
幼儿正处在对事物探索、认知的阶段,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探索,而在探索过程中,提问能力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思考能力。然而在平时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却出现了幼儿很少提问甚至不提问的尴尬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引导做得不到位,幼儿教师往往低估了幼儿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常常存在引导过度的情况,导致幼儿产生了一种思维惰性,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幼儿教师必须从自身做出改变,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一、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安全、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在科学活动過程中,为幼儿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允许幼儿失败的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问,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质疑的自信心。
2.尊重孩子提问的差异
在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幼儿,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质疑,允许幼儿因能力的差异提出各种难度和维度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孩子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提问过程中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让他们成为其他小朋友眼中的表率。
二、猜想和结果的矛盾,激发幼儿提问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进行预期的猜想。当猜想与结果发生矛盾时就能激起孩子的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玩“神奇的气球”的游戏时,教师先让孩子运用桌面的材料玩一会儿吹气球的游戏,接着拿出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子,在里面分别装上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猜:哪个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凭经验猜想:两个瓶子里的气球都能吹大。可经过操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另一个瓶子里的气球怎么使劲都吹不大,这便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为什么这两个瓶子一样大,气球也一样大,而一个气球能吹大,另一个却不能呢?当幼儿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瓶子上的秘密后,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对于“物体的沉浮”,孩子们一直都很感兴趣,他们反复在水里放入材料玩耍,已初步感知了沉浮现象。在“沉浮秘密”的活动中,教师将两杯分别是清水及浓盐水的无色透明液体和两个鸡蛋拿出来,让孩子们猜:在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两个鸡蛋会出现什么现象?孩子们马上就说两个鸡蛋都会沉下去。但结果显示:一个沉下去,一个浮在水里。然后教师把两个鸡蛋对调放置,结果显示:之前沉下去的鸡蛋在另一个杯子中浮起来了,而之前浮起的鸡蛋却在另一个杯子中下沉了。这样就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也随之产生:为什么鸡蛋在这个杯子里下沉,在那个杯子里就能浮起来呢?杯子里的水是不是有秘密呢?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
1.提供有结构的问题情境材料,让幼儿想问
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活动材料的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包含着问题,蕴含着相关的科学概念与规律。幼儿在观察和操作有结构的材料后,能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出来。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电动玩具动起来”时,将多种多样的电动玩具和电池提供给幼儿。当他们饶有兴致地玩了一会儿后,教师特意将一些玩具的电池拿走,或故意装反电池。孩子们在观察和操作中很快就发现并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一些电动玩具能动,一些却不能动?一些装上电池也不动?问题激励幼儿去探寻电动玩具为什么不动,试着为电动玩具装上电池。
2.创设提问的环境,让幼儿多问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进而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本着因时、因地、充分利用的原则,在班级中设置了自然角、科学发现区、科学实验区,让幼儿通过看、摸、玩,自发地想、主动地问、积极地答,从而诱发、提升、拓展幼儿的提问行为。另外,我们在班级里还设置了“问题小屋”,这里可随时记录下孩子眼中的问号。内容大多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也增加了幼儿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每周问题小明星”更是激发了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好问。”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问、会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幼儿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曹海侠.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0(5):258.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主动提问
幼儿正处在对事物探索、认知的阶段,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探索,而在探索过程中,提问能力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思考能力。然而在平时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却出现了幼儿很少提问甚至不提问的尴尬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引导做得不到位,幼儿教师往往低估了幼儿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常常存在引导过度的情况,导致幼儿产生了一种思维惰性,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幼儿教师必须从自身做出改变,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一、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安全、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在科学活动過程中,为幼儿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允许幼儿失败的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问,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质疑的自信心。
2.尊重孩子提问的差异
在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幼儿,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质疑,允许幼儿因能力的差异提出各种难度和维度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孩子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提问过程中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让他们成为其他小朋友眼中的表率。
二、猜想和结果的矛盾,激发幼儿提问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进行预期的猜想。当猜想与结果发生矛盾时就能激起孩子的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玩“神奇的气球”的游戏时,教师先让孩子运用桌面的材料玩一会儿吹气球的游戏,接着拿出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子,在里面分别装上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猜:哪个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凭经验猜想:两个瓶子里的气球都能吹大。可经过操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另一个瓶子里的气球怎么使劲都吹不大,这便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为什么这两个瓶子一样大,气球也一样大,而一个气球能吹大,另一个却不能呢?当幼儿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瓶子上的秘密后,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对于“物体的沉浮”,孩子们一直都很感兴趣,他们反复在水里放入材料玩耍,已初步感知了沉浮现象。在“沉浮秘密”的活动中,教师将两杯分别是清水及浓盐水的无色透明液体和两个鸡蛋拿出来,让孩子们猜:在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两个鸡蛋会出现什么现象?孩子们马上就说两个鸡蛋都会沉下去。但结果显示:一个沉下去,一个浮在水里。然后教师把两个鸡蛋对调放置,结果显示:之前沉下去的鸡蛋在另一个杯子中浮起来了,而之前浮起的鸡蛋却在另一个杯子中下沉了。这样就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也随之产生:为什么鸡蛋在这个杯子里下沉,在那个杯子里就能浮起来呢?杯子里的水是不是有秘密呢?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
1.提供有结构的问题情境材料,让幼儿想问
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活动材料的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包含着问题,蕴含着相关的科学概念与规律。幼儿在观察和操作有结构的材料后,能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出来。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电动玩具动起来”时,将多种多样的电动玩具和电池提供给幼儿。当他们饶有兴致地玩了一会儿后,教师特意将一些玩具的电池拿走,或故意装反电池。孩子们在观察和操作中很快就发现并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一些电动玩具能动,一些却不能动?一些装上电池也不动?问题激励幼儿去探寻电动玩具为什么不动,试着为电动玩具装上电池。
2.创设提问的环境,让幼儿多问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进而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本着因时、因地、充分利用的原则,在班级中设置了自然角、科学发现区、科学实验区,让幼儿通过看、摸、玩,自发地想、主动地问、积极地答,从而诱发、提升、拓展幼儿的提问行为。另外,我们在班级里还设置了“问题小屋”,这里可随时记录下孩子眼中的问号。内容大多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也增加了幼儿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每周问题小明星”更是激发了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好问。”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问、会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幼儿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曹海侠.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0(5):25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