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被誉为“哈尼之乡”。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墨江县金融机构与企业已签约贷款项目10个,总贷款金额12.02亿元,意向性接洽并已确定贷款金额,已报批贷款项目29项,总意向性贷款金额6.96亿元,目前没有对接的储备项目仍有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墨江县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拳头产品少,产业链较短,带动效应不突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整体实力上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企业往往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有的产品能耗高,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增加了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更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比如:墨江规模企业中的“森鑫达水泥建材”,生产工艺仍为“立窑”技术,属高能耗受限行业;“兴华矿业”冶炼成本过高,价格倒挂无法正常生产;“沪森木业”因原材料不足,生产受到限制。
(二)资金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
墨江县目前共储备项目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一些交通类融资项目、水利类融资项目、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所属部门是行政管理单位,承贷主体不明确或贷款主体不符合条件、所能提供的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等原因,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项目无法获得支持。
(三)存贷比较低使资金未能发挥效益
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也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近两年来墨江县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存款余额为40.69亿元;贷款余额为22.2亿元,2012年存贷比为55%,2007年至2012年存贷比基本一致,2012年资金闲置约18亿元,存贷比例过低,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资金与项目不匹配及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多采取“一盘棋”管理模式,需要靠项目争取指标,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墨江县属欠发达县域,项目难以挤入“中央、省、市”的盘子,或县域商业银行管辖行对地方项目、企业信息的不了解,影响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商业银行有限的信贷资金往往流向预期明确、信贷风险小、期限长,投放集中,管理方便,收益稳定的一些领域,使得县域有待扶持的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另外,银行自身注重风险管理,在信贷资金较紧时,信贷门槛更为提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不动产少、缺乏土地、房产这类硬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五)融资渠道单一和信贷产品创新难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
(六)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之间存在矛盾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当地农民积极发展茶叶、橡胶、烤烟、紫胶等产业,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必然产生多样化需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致使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虽然政府、金融部门作了不少努力,全县已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机构设置的全覆盖,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做到限时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一笔存、取款业务通常需要到离家数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县里外的金融机构去办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一)立足核心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建议围绕墨江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实力、有前景的大企业、好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加工和服务,拉长产业链、贸易链、供应链,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要培育,关注信誉好、发展快、合作对象强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要做到“懂你”,研究企业交易的对象,交易的真实性,研究行业规律、成长周期、治理结构,帮助企业发展,做其长期业务伙伴,根据其需要设计产品,服务上突出简洁高效,注重风险防范。
(二)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结合不同的项目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是融资的核心内容,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渠道融资,财政渠道融资(比如: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土地渠道融资(比如:利用土地储备和管理政策,搞好土地资源的经营和租赁,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联营入股、租赁、抵押等方式取得收入,参与经营、吸纳投资,融通信贷资金。),信用担保渠道融资(通过担保业务,为融资拓宽渠道,促进银政合作贷款融资、银农合作融资)以及其他渠道融资(比如:BOT融资,特殊经营权融资),我们应充分运用融资渠道来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三)增强银行经营活力,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并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方面寻求突破,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有创新举措,比如:通过政府、银行、税务、工商、行业协会、商会联合对中小企业市场板块进行分类,批发性授信,减少成本;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融资、无抵押信用放款,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项目需求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
通过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比如: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有所拓展,信贷支持内容范围扩大,除粮食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外,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包括路网、水网、电力建设、酒业、渔业等行业),但政策性银行准入条件较严,项目逐级审批,以项目增规模。一旦项目能形成有效对接,对地方支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又如邮政储蓄银行其信贷资金全市统筹,可用信贷资金较为宽裕,2013年,墨江县邮政储蓄银行已争取小额担保抵押贷款规模1559户,可贷金额7795万元,可用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大致有2000万元,一旦上述信贷资金能有效对接并投入,一方面可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原承担小额抵押贷款的信用社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所以,要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搭建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
(五)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和信用工程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诚信是生存之魂、经营是成败之根的理念,增强群众和企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加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各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和配合,支持信息采集,持续提高征信工作建设水平,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努力为金融运行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作为与“三农”息息相关且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建设中,要定位于“三农”,树立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降风险的思想,在支持农业生产的进程中,选准“特”“小”,力求“精”“好”,真正做到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户。同时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广“小额信货”和“农户联保”管理办法,对新增贷款把好“五关”,即:责任关、投向关、额度关、期限关和风险关。只有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墨江县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拳头产品少,产业链较短,带动效应不突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整体实力上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企业往往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有的产品能耗高,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增加了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更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比如:墨江规模企业中的“森鑫达水泥建材”,生产工艺仍为“立窑”技术,属高能耗受限行业;“兴华矿业”冶炼成本过高,价格倒挂无法正常生产;“沪森木业”因原材料不足,生产受到限制。
(二)资金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
墨江县目前共储备项目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一些交通类融资项目、水利类融资项目、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所属部门是行政管理单位,承贷主体不明确或贷款主体不符合条件、所能提供的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等原因,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项目无法获得支持。
(三)存贷比较低使资金未能发挥效益
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也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近两年来墨江县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存款余额为40.69亿元;贷款余额为22.2亿元,2012年存贷比为55%,2007年至2012年存贷比基本一致,2012年资金闲置约18亿元,存贷比例过低,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资金与项目不匹配及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多采取“一盘棋”管理模式,需要靠项目争取指标,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墨江县属欠发达县域,项目难以挤入“中央、省、市”的盘子,或县域商业银行管辖行对地方项目、企业信息的不了解,影响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商业银行有限的信贷资金往往流向预期明确、信贷风险小、期限长,投放集中,管理方便,收益稳定的一些领域,使得县域有待扶持的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另外,银行自身注重风险管理,在信贷资金较紧时,信贷门槛更为提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不动产少、缺乏土地、房产这类硬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五)融资渠道单一和信贷产品创新难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
(六)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之间存在矛盾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当地农民积极发展茶叶、橡胶、烤烟、紫胶等产业,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必然产生多样化需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致使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虽然政府、金融部门作了不少努力,全县已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机构设置的全覆盖,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做到限时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一笔存、取款业务通常需要到离家数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县里外的金融机构去办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一)立足核心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建议围绕墨江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实力、有前景的大企业、好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加工和服务,拉长产业链、贸易链、供应链,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要培育,关注信誉好、发展快、合作对象强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要做到“懂你”,研究企业交易的对象,交易的真实性,研究行业规律、成长周期、治理结构,帮助企业发展,做其长期业务伙伴,根据其需要设计产品,服务上突出简洁高效,注重风险防范。
(二)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结合不同的项目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是融资的核心内容,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渠道融资,财政渠道融资(比如: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土地渠道融资(比如:利用土地储备和管理政策,搞好土地资源的经营和租赁,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联营入股、租赁、抵押等方式取得收入,参与经营、吸纳投资,融通信贷资金。),信用担保渠道融资(通过担保业务,为融资拓宽渠道,促进银政合作贷款融资、银农合作融资)以及其他渠道融资(比如:BOT融资,特殊经营权融资),我们应充分运用融资渠道来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三)增强银行经营活力,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并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方面寻求突破,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有创新举措,比如:通过政府、银行、税务、工商、行业协会、商会联合对中小企业市场板块进行分类,批发性授信,减少成本;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融资、无抵押信用放款,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项目需求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
通过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比如: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有所拓展,信贷支持内容范围扩大,除粮食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外,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包括路网、水网、电力建设、酒业、渔业等行业),但政策性银行准入条件较严,项目逐级审批,以项目增规模。一旦项目能形成有效对接,对地方支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又如邮政储蓄银行其信贷资金全市统筹,可用信贷资金较为宽裕,2013年,墨江县邮政储蓄银行已争取小额担保抵押贷款规模1559户,可贷金额7795万元,可用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大致有2000万元,一旦上述信贷资金能有效对接并投入,一方面可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原承担小额抵押贷款的信用社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所以,要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搭建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
(五)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和信用工程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诚信是生存之魂、经营是成败之根的理念,增强群众和企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加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各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和配合,支持信息采集,持续提高征信工作建设水平,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努力为金融运行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作为与“三农”息息相关且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建设中,要定位于“三农”,树立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降风险的思想,在支持农业生产的进程中,选准“特”“小”,力求“精”“好”,真正做到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户。同时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广“小额信货”和“农户联保”管理办法,对新增贷款把好“五关”,即:责任关、投向关、额度关、期限关和风险关。只有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