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每天,孩子们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玩具,我们经常发现班上有些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百玩不厌,有时甚至保育老师清洗完还没干透,就被孩子们争抢来玩;而还有一些玩具,虽然崭新,但是放在玩具柜里一学期都鲜有问津。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些玩具不对孩子们的口味儿呢?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班孩子身上的一个真实案例,一筐看似简单的玩具,竟然能引发孩子们那么强的探索愿望!
案例篇:
嘟嘟是个四岁的小男孩。一天下午,他和往常一样,玩着结构玩具等着爸爸来接。今天,他选择的是一筐有着周边带锯齿状、大小不一的圆形积塑玩具。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拼搭水平有限,容易相互效仿,因此,这组小朋友搭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形状——下面一个圆形的底盘,上面搭一个齿状玩具,最上面加一个把手——只要一转把手,锯齿形的圆盘就会跟着转动了。孩子们把这个玩具组合称作“转盘”。
随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园,筐内的材料更多了。最后,只剩下嘟嘟一个人和整整一筐玩具。只见嘟嘟把这些个“转盘”都排放在桌上,插在一个有A4纸大小的塑料拼插板上,三个、五个、十个!一个一个,紧紧相连。突然,嘟嘟大叫了一声:“快来看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有几个相扣的“转盘”连为了一体,转动其中一个把手,其他几个“转盘”也跟着旋转了起来!嘟嘟的新发现也引来了在其它组游戏的孩子们前来围观。紧接着,嘟嘟继续把其他几个没有相连的“转盘”相扣在了一起。最后,所有的转盘都能一起带动旋转了。
过了一会儿,嘟嘟的爸爸来接他了。他当然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爸爸。“这不是齿轮的原理吗?”嘟嘟爸惊讶地问我们:“是老师教的吗?”我们说:“是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
随即,嘟嘟又有新发现了——“为什么小‘转盘’转的快,大‘转盘’转得慢呢?”
分析篇:
自始至终,嘟嘟的探索和发现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看似简单的玩具,居然能激发出孩子如此巨大的创想,真的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玩具”!那么,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呢?新的?大的?贵的?
在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有一章就专门提到了《游戏与玩物》,其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
何谓“活玩物”?“真正的‘活玩物’就是变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会容易生厌的。”“好的玩物是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的。班上有了新玩具,孩子们便会一窝蜂地去“抢”,有些玩具便成为了“一时热”。但是从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整体看来,往往长胜将军却不是这些新玩意儿。什么样的玩具才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呢?
1.动手动脑型。
就我班中班上学期而言,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非认知区的竹节棍莫属,其次是宝高拼插玩具,再次是建筑区的积木,以及钉板拼图形等等。整体观来,这类玩具是孩子可以操控的,在玩的过程中他能够有探索、有发现、有想象的余地、有创意的空间,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这些玩具在游戏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孩子的不同游戏方式,可以能够变换出不同的造型。根据孩子的年龄水平,我们也在这些游戏区域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建筑区的恐龙、汽车、小树等,以及各种楼房、桥梁、花园的设计图等;在认知区内提供了各类游戏的说明书等,作为游戏的隐性指导,自然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对于一些敲打类的、角色类,以及玩法单一的拼搭玩具等,孩子们的兴趣在日益消退。
2.一物多玩型。
还有些简单的玩具,比如球、积木,可以有很多玩法,给孩子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就很大,适合的年龄范围就比较大。孩子在玩中可以自发地创造出不同的玩法,感受到自己的成就,自然也就会很喜欢。陈先生也在著作中提到过皮球和积木,他说:“世界各国的小孩子大概都是喜欢皮球的,因为它是‘活’的;还有积木,小孩子可以拿来造桥、砌屋、建塔、筑城等东西,所以小孩子也喜欢玩。”看来,时隔百年,但凡是孩子,都是喜爱玩这些的!
3.以物代物型。
中班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后,一位妈妈打趣地说:“幼儿园里什么瓶瓶罐罐、大小纸盒到孩子手上都能成了一件很宝贝的玩具,看来我们以后要把家里的这些小玩意儿都搜集起来,也给孩子弄个百宝箱!”这位妈妈的观点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有些妈妈为了家里整洁,把一些小玩意儿都丢弃了,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中大班的孩子对玩具的需求会逐渐向自主探索和操作组合上发展。有些孩子会几人合作用废旧的纸盒自制机器人;有的孩子会在小小超市用巧克力盒子当作超市的收银机;还有的孩子会利用科学活动中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豆类,代替爱心医院的药品,分类配药。有时,连老师都在为寻找合适的玩具而煞费苦心,而孩子们却在用替代物玩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共勉篇:
在《家庭教育》一书《游戏与玩物》的最后,陈先生也提出了好玩物的几种标准:
1.好的玩物是有变化而活动的;
2.好的玩物是可以引起兴致的;
3.好的玩物是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的;
4.好的玩物是能洗涤而颜色不变,形状不丑陋,足以抒发美感的。
思考篇:
陈鹤琴先生自1920年起就开始研究幼儿教育,他的观点在9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完全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作为鼓幼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把陈先生的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幼儿的游戏而言,除了为幼儿提供上述的好玩具之外,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习惯,也是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必然因素。
1.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选玩具的常规,以及遵循各游戏区人数的常规。我们可通过人数标记图、脚印标记图,或头饰数量进行限定。这样的方式既直观,又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2.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和方式。
在游戏中,孩子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象、探索、表现和创造都是基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素材,也正是发挥孩子自主性的时机,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待他们的游戏方式。
3.鼓励孩子“做中学”,多动脑、勤动手。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游戏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4.给孩子思考、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尝试错误。
孩子天生好动,因而迫切希望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都要经历若干次的“倒塌”,直到拼搭出稳固的楼房。但正是由于这些失败,让孩子明白了不能盲目地游戏,而是要先观察、再思考。不断地操作,给予了孩子提升动手能力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孩子遇到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的信念。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班孩子身上的一个真实案例,一筐看似简单的玩具,竟然能引发孩子们那么强的探索愿望!
案例篇:
嘟嘟是个四岁的小男孩。一天下午,他和往常一样,玩着结构玩具等着爸爸来接。今天,他选择的是一筐有着周边带锯齿状、大小不一的圆形积塑玩具。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拼搭水平有限,容易相互效仿,因此,这组小朋友搭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形状——下面一个圆形的底盘,上面搭一个齿状玩具,最上面加一个把手——只要一转把手,锯齿形的圆盘就会跟着转动了。孩子们把这个玩具组合称作“转盘”。
随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园,筐内的材料更多了。最后,只剩下嘟嘟一个人和整整一筐玩具。只见嘟嘟把这些个“转盘”都排放在桌上,插在一个有A4纸大小的塑料拼插板上,三个、五个、十个!一个一个,紧紧相连。突然,嘟嘟大叫了一声:“快来看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有几个相扣的“转盘”连为了一体,转动其中一个把手,其他几个“转盘”也跟着旋转了起来!嘟嘟的新发现也引来了在其它组游戏的孩子们前来围观。紧接着,嘟嘟继续把其他几个没有相连的“转盘”相扣在了一起。最后,所有的转盘都能一起带动旋转了。
过了一会儿,嘟嘟的爸爸来接他了。他当然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爸爸。“这不是齿轮的原理吗?”嘟嘟爸惊讶地问我们:“是老师教的吗?”我们说:“是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
随即,嘟嘟又有新发现了——“为什么小‘转盘’转的快,大‘转盘’转得慢呢?”
分析篇:
自始至终,嘟嘟的探索和发现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看似简单的玩具,居然能激发出孩子如此巨大的创想,真的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玩具”!那么,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呢?新的?大的?贵的?
在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有一章就专门提到了《游戏与玩物》,其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
何谓“活玩物”?“真正的‘活玩物’就是变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会容易生厌的。”“好的玩物是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的。班上有了新玩具,孩子们便会一窝蜂地去“抢”,有些玩具便成为了“一时热”。但是从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整体看来,往往长胜将军却不是这些新玩意儿。什么样的玩具才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呢?
1.动手动脑型。
就我班中班上学期而言,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非认知区的竹节棍莫属,其次是宝高拼插玩具,再次是建筑区的积木,以及钉板拼图形等等。整体观来,这类玩具是孩子可以操控的,在玩的过程中他能够有探索、有发现、有想象的余地、有创意的空间,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这些玩具在游戏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孩子的不同游戏方式,可以能够变换出不同的造型。根据孩子的年龄水平,我们也在这些游戏区域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建筑区的恐龙、汽车、小树等,以及各种楼房、桥梁、花园的设计图等;在认知区内提供了各类游戏的说明书等,作为游戏的隐性指导,自然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对于一些敲打类的、角色类,以及玩法单一的拼搭玩具等,孩子们的兴趣在日益消退。
2.一物多玩型。
还有些简单的玩具,比如球、积木,可以有很多玩法,给孩子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就很大,适合的年龄范围就比较大。孩子在玩中可以自发地创造出不同的玩法,感受到自己的成就,自然也就会很喜欢。陈先生也在著作中提到过皮球和积木,他说:“世界各国的小孩子大概都是喜欢皮球的,因为它是‘活’的;还有积木,小孩子可以拿来造桥、砌屋、建塔、筑城等东西,所以小孩子也喜欢玩。”看来,时隔百年,但凡是孩子,都是喜爱玩这些的!
3.以物代物型。
中班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后,一位妈妈打趣地说:“幼儿园里什么瓶瓶罐罐、大小纸盒到孩子手上都能成了一件很宝贝的玩具,看来我们以后要把家里的这些小玩意儿都搜集起来,也给孩子弄个百宝箱!”这位妈妈的观点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有些妈妈为了家里整洁,把一些小玩意儿都丢弃了,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中大班的孩子对玩具的需求会逐渐向自主探索和操作组合上发展。有些孩子会几人合作用废旧的纸盒自制机器人;有的孩子会在小小超市用巧克力盒子当作超市的收银机;还有的孩子会利用科学活动中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豆类,代替爱心医院的药品,分类配药。有时,连老师都在为寻找合适的玩具而煞费苦心,而孩子们却在用替代物玩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共勉篇:
在《家庭教育》一书《游戏与玩物》的最后,陈先生也提出了好玩物的几种标准:
1.好的玩物是有变化而活动的;
2.好的玩物是可以引起兴致的;
3.好的玩物是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的;
4.好的玩物是能洗涤而颜色不变,形状不丑陋,足以抒发美感的。
思考篇:
陈鹤琴先生自1920年起就开始研究幼儿教育,他的观点在9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完全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作为鼓幼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把陈先生的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幼儿的游戏而言,除了为幼儿提供上述的好玩具之外,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习惯,也是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必然因素。
1.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选玩具的常规,以及遵循各游戏区人数的常规。我们可通过人数标记图、脚印标记图,或头饰数量进行限定。这样的方式既直观,又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2.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和方式。
在游戏中,孩子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象、探索、表现和创造都是基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素材,也正是发挥孩子自主性的时机,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待他们的游戏方式。
3.鼓励孩子“做中学”,多动脑、勤动手。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游戏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4.给孩子思考、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尝试错误。
孩子天生好动,因而迫切希望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都要经历若干次的“倒塌”,直到拼搭出稳固的楼房。但正是由于这些失败,让孩子明白了不能盲目地游戏,而是要先观察、再思考。不断地操作,给予了孩子提升动手能力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孩子遇到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