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实施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情感参与,并就情感参与教学模式的要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教学模式;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仅仅只能给探索者指出一个方向,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如果连教师都对教材懵懵懂懂,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学生自然就不会买帐。其次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育局的视导员。本来视导员们打算做好课堂记录以便课后提意见的,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事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識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政治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初一初二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在初二教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时,笔者就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结合现场模拟录像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方法。如为了教学生怎样拨打110报警电话,就带了一部电话机到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在讲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时,我带了两瓶品牌不同但外观类似的“老干妈”辣椒酱走进教室,让学生陷入问题情境,接着就举了湖南“老干妈”辣椒酱模仿贵州“老干妈”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进而引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对此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第三,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定”,就是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法定继承,就留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划分遗产,学生未经详细思考就畅所欲言,被老师一一否定后全班同学更是跃跃欲试,并把问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会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心理期待。但这就要求教师去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蛛丝马迹。
第四,抓住时机,适时教学教学应以教材为依据,但有时也不宜过分拘泥于教材而放走了转瞬即逝的教育教学时机。比如初一教育学生善于认识自己,我要求要好的同学之间相互给对方指出存在的毛病和不足。很多同学不愿意认真对待,不愿意给别人指出不足,更不愿意别人给自己挑毛病,眼看实现的设想无法实现,我不动声色,抛开教材开始讲起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初一的学生多数都没听过这个故事,闹哄哄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听完故事后我未加任何评论,但我的用意何在学生早已心知肚明,通过这种方式同样也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最大的要求,因此,能关注现实的政治课肯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鉴于此,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做一个关注现实的社会观察家,并且还要会把社会问题以及自己的评判灵活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也学会观察和判断。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关注打工者(或流动人口)子弟入学困难的问题。讲法定婚龄和国家提倡的晚婚年龄,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规定不到晚婚年龄不允许结婚的侵犯公民婚姻自由权利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可谓一举两得。总之,情感参与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方法运用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政治课教学现状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所讲的几个要点仅仅是一管之见,不惜贻笑大方,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教学模式;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仅仅只能给探索者指出一个方向,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如果连教师都对教材懵懵懂懂,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学生自然就不会买帐。其次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育局的视导员。本来视导员们打算做好课堂记录以便课后提意见的,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事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識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政治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初一初二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在初二教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时,笔者就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结合现场模拟录像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方法。如为了教学生怎样拨打110报警电话,就带了一部电话机到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在讲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时,我带了两瓶品牌不同但外观类似的“老干妈”辣椒酱走进教室,让学生陷入问题情境,接着就举了湖南“老干妈”辣椒酱模仿贵州“老干妈”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进而引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对此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第三,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定”,就是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法定继承,就留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划分遗产,学生未经详细思考就畅所欲言,被老师一一否定后全班同学更是跃跃欲试,并把问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会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心理期待。但这就要求教师去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蛛丝马迹。
第四,抓住时机,适时教学教学应以教材为依据,但有时也不宜过分拘泥于教材而放走了转瞬即逝的教育教学时机。比如初一教育学生善于认识自己,我要求要好的同学之间相互给对方指出存在的毛病和不足。很多同学不愿意认真对待,不愿意给别人指出不足,更不愿意别人给自己挑毛病,眼看实现的设想无法实现,我不动声色,抛开教材开始讲起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初一的学生多数都没听过这个故事,闹哄哄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听完故事后我未加任何评论,但我的用意何在学生早已心知肚明,通过这种方式同样也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最大的要求,因此,能关注现实的政治课肯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鉴于此,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做一个关注现实的社会观察家,并且还要会把社会问题以及自己的评判灵活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也学会观察和判断。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关注打工者(或流动人口)子弟入学困难的问题。讲法定婚龄和国家提倡的晚婚年龄,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规定不到晚婚年龄不允许结婚的侵犯公民婚姻自由权利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可谓一举两得。总之,情感参与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方法运用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政治课教学现状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所讲的几个要点仅仅是一管之见,不惜贻笑大方,以求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