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主体意识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校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变化表现在教师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活动、快快学习的乐园。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教师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因为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教与学同样重要,并应相互促進,而不应将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教与学应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二、由兴趣入手,引入技能教学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运动兴趣应包括心理兴趣和生理兴趣,心理兴趣是人在听到讲解或看到体育器材、竞赛时产生的兴趣。心理兴趣易产生,也易消失,经过许多的刺激后,学生对兴趣的应激性会减弱。生理兴趣是人体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对运动时产生兴奋的依赖感,或运动后对运动时肌肉兴奋的依赖感。这种兴趣培养适合各种年龄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在新课程实验中,不能简单地将技能教学“转向”兴趣教学,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人体的运动素质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大,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运动素质,体育教学中很难使学生身体素质达到相近的水平。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刀切,齐步走,试图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发展,这种不顾学生实际的做法,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时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加强集体合作教育,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加强分层次教学,将课堂上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发挥即时性评价对学生所产生的效应,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和尊重弱者,并激发、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处理好传授与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力一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不能单纯将重“传授”转向重“发展”,传授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传授,传授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力求改变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现象,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发展等功能,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好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否则过分看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会减弱“体育”对身体素质的锻炼作用,降低增强体质的功能。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主体意识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校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变化表现在教师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活动、快快学习的乐园。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教师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因为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教与学同样重要,并应相互促進,而不应将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教与学应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二、由兴趣入手,引入技能教学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运动兴趣应包括心理兴趣和生理兴趣,心理兴趣是人在听到讲解或看到体育器材、竞赛时产生的兴趣。心理兴趣易产生,也易消失,经过许多的刺激后,学生对兴趣的应激性会减弱。生理兴趣是人体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对运动时产生兴奋的依赖感,或运动后对运动时肌肉兴奋的依赖感。这种兴趣培养适合各种年龄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在新课程实验中,不能简单地将技能教学“转向”兴趣教学,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人体的运动素质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大,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运动素质,体育教学中很难使学生身体素质达到相近的水平。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刀切,齐步走,试图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发展,这种不顾学生实际的做法,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时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加强集体合作教育,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加强分层次教学,将课堂上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发挥即时性评价对学生所产生的效应,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和尊重弱者,并激发、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处理好传授与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力一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不能单纯将重“传授”转向重“发展”,传授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传授,传授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力求改变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现象,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发展等功能,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好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否则过分看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会减弱“体育”对身体素质的锻炼作用,降低增强体质的功能。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