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也陷入了困境之中。采取创设情境的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文言文;积极性;兴趣;情境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大的时代差距,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再者,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是处在一个听者的位置,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久而久之,文言文教学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情境教学:
一、 问题引领情境法
所谓的问题引领情境法,就是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的兴趣。
如在教《伤仲永》时,设计问题如下: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如在讲《愚公移山》时,设计问题如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移山任务的艰巨?围绕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
在使用问题引领情境法时,最主要的就是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角色表演情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那些有生动情节且适于学生模拟表演的文章,教师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如教学《公输》时,在上课前我把任务布置下去: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己分好角色,尽情演绎。到了上课时,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学生把文章改为三幕:第一幕,初见公输;第二幕,拜见楚王;第三幕,再会公输。在这三幕中,学生按照三个阶段来对文章进行诠释,并增加了各种内容,比如第一幕中加入公输日夜赶工造云梯的场景,第三幕中加入禽滑厘带领精兵,手持兵器严阵以待,守卫着宋城的场景。小改变,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而中间他们采用的言语形式,有的是文言,有的是半文言半白话,有的甚至是方言。这次表演不但形式丰富,而且全体学生都参与,效果不言而喻。
至于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的准备过程里。演绎或改编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先了解文言文的内容,而学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会主动去解决字词和翻译文言文。
三、 特色诵读情境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文教学的灵魂,一篇古文只有熟读成诵才容易把握文章的意境内涵。我采用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诵读。
(一) 配乐朗诵,营造气氛
如在讲《与妻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梁祝》这首曲子。悲伤欲泣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悲伤的氛围中,然后让学生在这个音乐中来诵读课文。等读完之后,再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悲痛欲绝。然后开始第二遍诵读,这次让学生欣赏名家配乐朗诵音频:悲伤的音乐,哀婉的声音。让学生再次体会作者的悲痛,然后带着悲痛的情感再去诵读、学习这篇课文,文章的主题就不难理解了,甚至是不言而喻。
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因此乐曲的选择尤为重要。
(二) 诗化趣读,激活文言
改变文言句式、段式安排,格式调换成诗行的节奏。比如,《与朱元思书》全文格式是三个自然段,经过“整形手术”之后,就成了诗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 图文互转,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当大屏幕上投射出富春江美丽迷人的风光画卷时,学生都赞叹不已。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诵读原文,并要求他们把图画和文本相结合,指着图画用书本上的原句进行对照解说,将图画还原为文本,加强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
我们还可以把文本转化为图画。如教《河中石兽》,“老河兵”的分析是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河兵”说要到上游去寻找石兽,这是为什么呢?
生:“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对,但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译
师:翻译得很好!
生:我还是想不明白石兽丢失的方向为什么与水流的方向不一样呢?
师:有谁能帮忙解释得详细一些呢?
生:(略带无奈)有口难言啊。
师:学习小组先讨论,然后用图画把水冲石兽的原理表现出来,完成后,我们就请同学上台来画图讲解,好吗?
生:好!
(学生十分興奋地读书,画图,讨论。)
师:我们请小组代表上台来试画一下?
(一学生快步上台画图,众学生不断提醒他,还互相争执:“错了”“画反了”“水流的方向错了”“冲走沙子的方向错了”……画图的学生一脸疑惑地下台。)
师:哪位同学认为需要改的,就上台来改一下?
生:我来、我来。(众人热情高涨)
师:我提个条件,咱不能乱改。每改一处,都要读原文的语句来印证,还得解释或者翻译一下,怕别人不懂啊。
生:行。
师:附加条件一个:如有改错的,该学习小组全体成员都要读书一遍。
生:行。
……
上台,下台;书声,笑声。
采用图文互转的情境教学,不能把课上成影视课或美术课,重点应该放在图文的转化上,使文言文的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神形兼备的效果,最终达到对文本深入理解的效果。
综上所述,趣味性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文言文课堂,并且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了困境。
参考文献:
[1]梅万才.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J].语文天地,2012(16).
[2]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
甘汉锋,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积极性;兴趣;情境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大的时代差距,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再者,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是处在一个听者的位置,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久而久之,文言文教学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情境教学:
一、 问题引领情境法
所谓的问题引领情境法,就是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的兴趣。
如在教《伤仲永》时,设计问题如下: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如在讲《愚公移山》时,设计问题如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移山任务的艰巨?围绕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
在使用问题引领情境法时,最主要的就是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角色表演情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那些有生动情节且适于学生模拟表演的文章,教师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如教学《公输》时,在上课前我把任务布置下去: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己分好角色,尽情演绎。到了上课时,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学生把文章改为三幕:第一幕,初见公输;第二幕,拜见楚王;第三幕,再会公输。在这三幕中,学生按照三个阶段来对文章进行诠释,并增加了各种内容,比如第一幕中加入公输日夜赶工造云梯的场景,第三幕中加入禽滑厘带领精兵,手持兵器严阵以待,守卫着宋城的场景。小改变,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而中间他们采用的言语形式,有的是文言,有的是半文言半白话,有的甚至是方言。这次表演不但形式丰富,而且全体学生都参与,效果不言而喻。
至于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的准备过程里。演绎或改编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先了解文言文的内容,而学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会主动去解决字词和翻译文言文。
三、 特色诵读情境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文教学的灵魂,一篇古文只有熟读成诵才容易把握文章的意境内涵。我采用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诵读。
(一) 配乐朗诵,营造气氛
如在讲《与妻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梁祝》这首曲子。悲伤欲泣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悲伤的氛围中,然后让学生在这个音乐中来诵读课文。等读完之后,再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悲痛欲绝。然后开始第二遍诵读,这次让学生欣赏名家配乐朗诵音频:悲伤的音乐,哀婉的声音。让学生再次体会作者的悲痛,然后带着悲痛的情感再去诵读、学习这篇课文,文章的主题就不难理解了,甚至是不言而喻。
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因此乐曲的选择尤为重要。
(二) 诗化趣读,激活文言
改变文言句式、段式安排,格式调换成诗行的节奏。比如,《与朱元思书》全文格式是三个自然段,经过“整形手术”之后,就成了诗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 图文互转,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当大屏幕上投射出富春江美丽迷人的风光画卷时,学生都赞叹不已。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诵读原文,并要求他们把图画和文本相结合,指着图画用书本上的原句进行对照解说,将图画还原为文本,加强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
我们还可以把文本转化为图画。如教《河中石兽》,“老河兵”的分析是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河兵”说要到上游去寻找石兽,这是为什么呢?
生:“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对,但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译
师:翻译得很好!
生:我还是想不明白石兽丢失的方向为什么与水流的方向不一样呢?
师:有谁能帮忙解释得详细一些呢?
生:(略带无奈)有口难言啊。
师:学习小组先讨论,然后用图画把水冲石兽的原理表现出来,完成后,我们就请同学上台来画图讲解,好吗?
生:好!
(学生十分興奋地读书,画图,讨论。)
师:我们请小组代表上台来试画一下?
(一学生快步上台画图,众学生不断提醒他,还互相争执:“错了”“画反了”“水流的方向错了”“冲走沙子的方向错了”……画图的学生一脸疑惑地下台。)
师:哪位同学认为需要改的,就上台来改一下?
生:我来、我来。(众人热情高涨)
师:我提个条件,咱不能乱改。每改一处,都要读原文的语句来印证,还得解释或者翻译一下,怕别人不懂啊。
生:行。
师:附加条件一个:如有改错的,该学习小组全体成员都要读书一遍。
生:行。
……
上台,下台;书声,笑声。
采用图文互转的情境教学,不能把课上成影视课或美术课,重点应该放在图文的转化上,使文言文的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神形兼备的效果,最终达到对文本深入理解的效果。
综上所述,趣味性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文言文课堂,并且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了困境。
参考文献:
[1]梅万才.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J].语文天地,2012(16).
[2]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
甘汉锋,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