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城镇化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新理念与以往有何不同?
秦庆武: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但有关资料表明,最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6%,而城镇率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二者不成比例。就是说,过去,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了一定的弯路,注重了规模城镇化或空间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导致规模城镇化远远超前了人口城镇化。因此,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必须把人的城镇化放在首位,必须树立人的城镇化的新理念。
记者:我省在推进人的城镇化方面是否顺利,还存在着哪些困难?
秦庆武:我省在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特别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最近,山东枣庄市有关方面就农民和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落户问题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在发放的3000多份问卷中,农村人口72%回答不愿意向城市迁移,农民工65%回答不愿意把户口迁入城市。尽管枣庄市各区前几年就已放开户籍迁入,但是农村人口户口迁入城市的数量十分有限。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山东半岛等地区,甚至有一些户口已迁入城镇的人口,正托人找关系把户口再迁入农村,甚至没有承包地也愿意。
调查发现,在一些中小城市,户口之所以对农村人口没有吸引力,一方面,是这些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差,吸收不了多少人稳定就业;另一方面,是城市户口所内含的社会福利已十分有限,农民要不要这个城市户口其实是无所谓的。调查表明,城市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目前,对农民吸引力最大的附着在城市户口上的福利,是中小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社保倒在其次。因此,即使放开中小城市户口,也不会出现农村人口蜂拥而至的现象。所以,我省推进人口城镇化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记者:《规划纲要》中,我省提出“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等概念,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它们各自具有哪些特点,我省将有怎样的举措完善和推进其发展?
秦庆武:让农民工进城定居,特别是在就业所在地的大城市定居,未必是中国城镇化最正确的选择。大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承载力有限,农民工定居的成本特别高。那么人口城镇化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包括有特色的小城镇。事实上,多数农民工的意愿也是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定居。
之所以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最终能够吸引农村人口定居,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相对较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集中的人口,农民工进入后,既可以找到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创业,譬如开个小餐馆,小商店等。二是居住和生活成本较低,能买得起房,物价比较便宜。三是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成长有好处。四是离农村老家距离近,亲属朋友社会关系多,能相互照应。因此,对那些新生代农民工,还有那些渴望进城,又没能力在大城市定居的农村人口来说,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都想吸引农村人口到镇上居住。但客观地讲,多数镇驻地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对农民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一个县有十几个乡镇,如果每个镇都想聚集人口和产业,是很难的,因此在规划上应该突出一两个与县城拉开距离的重点镇和特色镇,扶持其发展壮大,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以吸引产业和人口聚集。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新社区建设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探索。在产业相对集中地区建设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改善其生活环境和条件,使农村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也是一个好的思路。但是在那些没有产业支撑,农民以务农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如果也搞农村人口集中居住,赶农民上楼,就不能提倡。要避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新社区刚建好,就已空心化的现象。
从长期来看,我们不仅要促进单向流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也要允许双向流动——城市人口流向农村。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逆城市化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必然会出现。目前,大城市郊区的别墅里已居住了许多逃离城市的富人。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写入宪法,但我国因无法做到而使迁徙自由没有入宪,但是应该向迁徙自由的方向努力。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土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让农民的财产也能变现,城市的富人也可以下乡,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总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口的城镇化,必须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新理念与以往有何不同?
秦庆武: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但有关资料表明,最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6%,而城镇率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二者不成比例。就是说,过去,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了一定的弯路,注重了规模城镇化或空间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导致规模城镇化远远超前了人口城镇化。因此,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必须把人的城镇化放在首位,必须树立人的城镇化的新理念。
记者:我省在推进人的城镇化方面是否顺利,还存在着哪些困难?
秦庆武:我省在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特别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最近,山东枣庄市有关方面就农民和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落户问题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在发放的3000多份问卷中,农村人口72%回答不愿意向城市迁移,农民工65%回答不愿意把户口迁入城市。尽管枣庄市各区前几年就已放开户籍迁入,但是农村人口户口迁入城市的数量十分有限。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山东半岛等地区,甚至有一些户口已迁入城镇的人口,正托人找关系把户口再迁入农村,甚至没有承包地也愿意。
调查发现,在一些中小城市,户口之所以对农村人口没有吸引力,一方面,是这些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差,吸收不了多少人稳定就业;另一方面,是城市户口所内含的社会福利已十分有限,农民要不要这个城市户口其实是无所谓的。调查表明,城市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目前,对农民吸引力最大的附着在城市户口上的福利,是中小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社保倒在其次。因此,即使放开中小城市户口,也不会出现农村人口蜂拥而至的现象。所以,我省推进人口城镇化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记者:《规划纲要》中,我省提出“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等概念,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它们各自具有哪些特点,我省将有怎样的举措完善和推进其发展?
秦庆武:让农民工进城定居,特别是在就业所在地的大城市定居,未必是中国城镇化最正确的选择。大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承载力有限,农民工定居的成本特别高。那么人口城镇化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包括有特色的小城镇。事实上,多数农民工的意愿也是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定居。
之所以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最终能够吸引农村人口定居,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相对较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集中的人口,农民工进入后,既可以找到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创业,譬如开个小餐馆,小商店等。二是居住和生活成本较低,能买得起房,物价比较便宜。三是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成长有好处。四是离农村老家距离近,亲属朋友社会关系多,能相互照应。因此,对那些新生代农民工,还有那些渴望进城,又没能力在大城市定居的农村人口来说,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都想吸引农村人口到镇上居住。但客观地讲,多数镇驻地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对农民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一个县有十几个乡镇,如果每个镇都想聚集人口和产业,是很难的,因此在规划上应该突出一两个与县城拉开距离的重点镇和特色镇,扶持其发展壮大,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以吸引产业和人口聚集。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新社区建设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探索。在产业相对集中地区建设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改善其生活环境和条件,使农村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也是一个好的思路。但是在那些没有产业支撑,农民以务农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如果也搞农村人口集中居住,赶农民上楼,就不能提倡。要避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新社区刚建好,就已空心化的现象。
从长期来看,我们不仅要促进单向流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也要允许双向流动——城市人口流向农村。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逆城市化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必然会出现。目前,大城市郊区的别墅里已居住了许多逃离城市的富人。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写入宪法,但我国因无法做到而使迁徙自由没有入宪,但是应该向迁徙自由的方向努力。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土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让农民的财产也能变现,城市的富人也可以下乡,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总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口的城镇化,必须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