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所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
(一)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是致命性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年龄较低,病情进展较快。患者主动脉、脑动脉以及冠状动脉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症状,且小血管内皮、毛细血管基膜逐渐增厚,进而诱发微血管病变。随着血管扩张与收缩失去平衡,血小板大量堆积在血管壁上,进而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疾病,增加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二)对肾脏的危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尿蛋白含量增加,肾功能逐渐减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遗传基因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其中,血脂、血糖以及血压是该疾病恶化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患者的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增长,其病情会呈现出不可逆性,持续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对眼睛的危害
在高血糖状态下,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极易损伤,会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血管闭锁等,进而诱发视网膜出血、水肿以及微血管瘤等病变。病情较轻的患者,其视力会持续降低;病情严重者,则会失明。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99%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四)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神经病变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根本性诱发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中,缺血性脑卒中就可致残,严重者会死亡。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先出现感觉异常,会伴有过敏、疼痛,后期运动神经受累,导致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或瘫痪。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病变也较为常见,影响胃肠、心血管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五)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为糖尿病足,包括下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以及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一)一级预防
临床实践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和过度摄入热量、肥胖以及缺少运动有关。而预防此病的最佳饮食为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人们需要在固定时间监测体重,并长时间维持体重在正常水平。如果发现体重增加,应第一时间限制饮食,增强运动,使之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运动可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维持肌肉量。但运动应讲究科学,不可操之过急,人们应结合自身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效果。另外,人们应远离烟酒,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二)二级预防
定期监测血糖,尽可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中老年人应将血糖测定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若出现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和白内障等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血糖测定,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应将各种手段综合調动起来,从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等方面入手,长时间平稳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不超过6.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9.44mmol/L,3个月的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不得高于7.0%。人们还应定期测定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如血脂、血压和心电图等。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主,从而降低伤残与死亡率。糖尿病患者并发其他慢性病的概率非常高,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患者应加强监测糖尿病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型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筛查IGT(糖耐量异常)。若患者在IGT阶段进行干预处理,有可能使其保持在IGT或转变为正常耐糖量状态。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有可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但长期益处与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总之,人们要尽早防治糖尿病,应随时警惕,提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有遗传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以及45岁以上或更年期妇女等高危人群,更应改掉各种不良习惯,定期检查血糖、血脂以及血压,并坚持定期测量体重,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糖尿病的危害
(一)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是致命性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年龄较低,病情进展较快。患者主动脉、脑动脉以及冠状动脉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症状,且小血管内皮、毛细血管基膜逐渐增厚,进而诱发微血管病变。随着血管扩张与收缩失去平衡,血小板大量堆积在血管壁上,进而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疾病,增加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二)对肾脏的危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尿蛋白含量增加,肾功能逐渐减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遗传基因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其中,血脂、血糖以及血压是该疾病恶化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患者的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增长,其病情会呈现出不可逆性,持续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对眼睛的危害
在高血糖状态下,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极易损伤,会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血管闭锁等,进而诱发视网膜出血、水肿以及微血管瘤等病变。病情较轻的患者,其视力会持续降低;病情严重者,则会失明。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99%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四)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神经病变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根本性诱发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中,缺血性脑卒中就可致残,严重者会死亡。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先出现感觉异常,会伴有过敏、疼痛,后期运动神经受累,导致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或瘫痪。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病变也较为常见,影响胃肠、心血管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五)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为糖尿病足,包括下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以及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一)一级预防
临床实践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和过度摄入热量、肥胖以及缺少运动有关。而预防此病的最佳饮食为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人们需要在固定时间监测体重,并长时间维持体重在正常水平。如果发现体重增加,应第一时间限制饮食,增强运动,使之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运动可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维持肌肉量。但运动应讲究科学,不可操之过急,人们应结合自身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效果。另外,人们应远离烟酒,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二)二级预防
定期监测血糖,尽可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中老年人应将血糖测定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若出现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和白内障等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血糖测定,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应将各种手段综合調动起来,从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等方面入手,长时间平稳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不超过6.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9.44mmol/L,3个月的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不得高于7.0%。人们还应定期测定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如血脂、血压和心电图等。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主,从而降低伤残与死亡率。糖尿病患者并发其他慢性病的概率非常高,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患者应加强监测糖尿病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型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筛查IGT(糖耐量异常)。若患者在IGT阶段进行干预处理,有可能使其保持在IGT或转变为正常耐糖量状态。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有可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但长期益处与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总之,人们要尽早防治糖尿病,应随时警惕,提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有遗传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以及45岁以上或更年期妇女等高危人群,更应改掉各种不良习惯,定期检查血糖、血脂以及血压,并坚持定期测量体重,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