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决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的分值可谓占据整张试卷的半壁江山,不容小视。然而仅靠一些应试技巧和背诵几篇例文,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空无一物,又如何適应考题的变化?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日常点滴的积累,离不开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切身的体验,作文教学应该务实一些,从点滴做起,从教会学生从积累做起,腹有诗书方可提笔成文。现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多读书,多摘录,多背诵,我也不例外,我让学生准备作文素材本,鼓励他们多读书,将书中好的段落抄写下来,每天一篇,常常诵读。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漫无目的,并非自己真正喜欢,所抄写的内容并无太多利用的价值;二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多数将素材积累作为一种抄写作业,应付了事,极少能够细细品读,精心摘录。由此看来,积累不能作为一种口头的说教,而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美的文字,借鉴到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将积累落到实处。所以我这样要求学生:
(一)素材的选择应有主题,有标准,内容丰富。
素材有了主题,无疑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选择的范围,而最初主题不妨由老师确定,带个好头。如在一周中,我分别让学生以“理想”、 “自信”、 “友谊”、“思乡”和“四季”为主题自由读书,寻找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看谁的素材最精彩,内容上可以各有千秋,形式题材也不做过多限制,可以积累跟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名家名段、优美散文等,主张尽量从文学类的书籍上寻找,广泛阅读,字迹工整地抄写。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回家之后主动翻阅各种书籍,总想找一段与众不同的。家长反馈说,孩子们现在再也不用家长代劳,阅读时间比以前多了许多。
一学期之后,经过粗略统计,学生共摘录不同主题的文章150多篇,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积累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整理素材库。
在确定主题搜集素材一段时间后,我建议学生将自己辛苦积累的素材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日后查阅和借鉴,教他们按主题、内容和体裁分类,装订在一起,贴好标签,如“优秀作文开头集锦”、“优秀作文结尾集锦”、“精彩自然景物描写”、“名言警句集锦”、“名人事例”、“古诗句集锦”等。这样整理不但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借鉴,而且能帮助他们快速记忆。有了这样扎实的积累,即使考试题目变化多端,也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调出有用的词句,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积累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固然重要,但光靠阅读、背诵大量的文字未必能在考场的角逐中站住脚,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如果不曾细致地观察过大自然,不曾走向街头或参加过社会实践感受生活的滋味,不曾与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如何做到写真话、诉真情、准确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悟呢?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多阅读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此教师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可这样尝试。
(一)及时捕捉灵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时,课堂上灵感的火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在一次语文课上,窗外不知何时飘起雪花,几个学生悄悄地望向窗外,见到此景,我顺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雪花飘舞的姿态和周围景物的变化,将自己观察到的写到本上。学生非常兴奋,都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我想他们心目中的雪一定是千姿百态的。像这样的时机其实很多,如初春的时候,让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放学后可以写写路上见到的景物或趣事,也可以写写身边的同学等,得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歌。一次课前,我播放了《菊花台》和《青花瓷》两首歌,学生十分诧异,随即我展示出这两首歌的歌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歌词也可以这样漂亮,课后我建议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留心歌词,把精彩的句子写下来、整理出来,也是特别的收获。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是一位使者,带领他们尽情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布置特殊任务。
许多老师都深有体会,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动辄“痛哭流涕”,却无一点感人的情节,我认为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体会父母的辛苦,家庭的温暖或是感恩的真谛只能靠虚假的编造、东拼西凑的敷衍,自然打动不了读者。我们不妨布置一些特殊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母亲节快到,我建议学生送给母亲一份惊喜,方式自选,观察母亲的神态举止,并写出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作业收上来之后,我从他们稚嫩的笔端读出真诚,读出内疚,也读出感动。一个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拾起漠视已久的亲情,这样真实的素材在文学作品中是永远收获不到的。除此之外,特殊任务还有很多,如“周末看大海”、“今天我做饭”、“我跟父亲聊聊天”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文本素材也好,生活素材也罢,能够在考试中巧妙运用是关键,素材的积累不应只是本上的一堆文字,而应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的美妙,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通过抽签的形式,请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积累的素材,并简单介绍自己的素材,如选择的理由,对素材的精彩之处进行简单的赏析和评价,通过简单的介绍既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学生亦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激励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寻找更优秀的素材。
每一周的阅读课,学生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换自己的素材本、轮流阅读、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同时各小组成员推选出最吸引读者素材的20篇,贴在班级的“文学天地”板报栏中,供大家欣赏交流,这样的评比目的不在于评选优劣,而在于让学生将素材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互相借鉴,巧妙运用。
“涓滴之流终可以磨损大石”,我认为,坚持不懈地积累、灵活运用素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在考场上文思如泉涌,写出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多读书,多摘录,多背诵,我也不例外,我让学生准备作文素材本,鼓励他们多读书,将书中好的段落抄写下来,每天一篇,常常诵读。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漫无目的,并非自己真正喜欢,所抄写的内容并无太多利用的价值;二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多数将素材积累作为一种抄写作业,应付了事,极少能够细细品读,精心摘录。由此看来,积累不能作为一种口头的说教,而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美的文字,借鉴到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将积累落到实处。所以我这样要求学生:
(一)素材的选择应有主题,有标准,内容丰富。
素材有了主题,无疑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选择的范围,而最初主题不妨由老师确定,带个好头。如在一周中,我分别让学生以“理想”、 “自信”、 “友谊”、“思乡”和“四季”为主题自由读书,寻找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看谁的素材最精彩,内容上可以各有千秋,形式题材也不做过多限制,可以积累跟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名家名段、优美散文等,主张尽量从文学类的书籍上寻找,广泛阅读,字迹工整地抄写。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回家之后主动翻阅各种书籍,总想找一段与众不同的。家长反馈说,孩子们现在再也不用家长代劳,阅读时间比以前多了许多。
一学期之后,经过粗略统计,学生共摘录不同主题的文章150多篇,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积累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整理素材库。
在确定主题搜集素材一段时间后,我建议学生将自己辛苦积累的素材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日后查阅和借鉴,教他们按主题、内容和体裁分类,装订在一起,贴好标签,如“优秀作文开头集锦”、“优秀作文结尾集锦”、“精彩自然景物描写”、“名言警句集锦”、“名人事例”、“古诗句集锦”等。这样整理不但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借鉴,而且能帮助他们快速记忆。有了这样扎实的积累,即使考试题目变化多端,也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调出有用的词句,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积累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固然重要,但光靠阅读、背诵大量的文字未必能在考场的角逐中站住脚,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如果不曾细致地观察过大自然,不曾走向街头或参加过社会实践感受生活的滋味,不曾与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如何做到写真话、诉真情、准确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悟呢?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多阅读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此教师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可这样尝试。
(一)及时捕捉灵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时,课堂上灵感的火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在一次语文课上,窗外不知何时飘起雪花,几个学生悄悄地望向窗外,见到此景,我顺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雪花飘舞的姿态和周围景物的变化,将自己观察到的写到本上。学生非常兴奋,都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我想他们心目中的雪一定是千姿百态的。像这样的时机其实很多,如初春的时候,让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放学后可以写写路上见到的景物或趣事,也可以写写身边的同学等,得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歌。一次课前,我播放了《菊花台》和《青花瓷》两首歌,学生十分诧异,随即我展示出这两首歌的歌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歌词也可以这样漂亮,课后我建议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留心歌词,把精彩的句子写下来、整理出来,也是特别的收获。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是一位使者,带领他们尽情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布置特殊任务。
许多老师都深有体会,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动辄“痛哭流涕”,却无一点感人的情节,我认为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体会父母的辛苦,家庭的温暖或是感恩的真谛只能靠虚假的编造、东拼西凑的敷衍,自然打动不了读者。我们不妨布置一些特殊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母亲节快到,我建议学生送给母亲一份惊喜,方式自选,观察母亲的神态举止,并写出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作业收上来之后,我从他们稚嫩的笔端读出真诚,读出内疚,也读出感动。一个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拾起漠视已久的亲情,这样真实的素材在文学作品中是永远收获不到的。除此之外,特殊任务还有很多,如“周末看大海”、“今天我做饭”、“我跟父亲聊聊天”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文本素材也好,生活素材也罢,能够在考试中巧妙运用是关键,素材的积累不应只是本上的一堆文字,而应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的美妙,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通过抽签的形式,请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积累的素材,并简单介绍自己的素材,如选择的理由,对素材的精彩之处进行简单的赏析和评价,通过简单的介绍既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学生亦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激励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寻找更优秀的素材。
每一周的阅读课,学生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换自己的素材本、轮流阅读、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同时各小组成员推选出最吸引读者素材的20篇,贴在班级的“文学天地”板报栏中,供大家欣赏交流,这样的评比目的不在于评选优劣,而在于让学生将素材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互相借鉴,巧妙运用。
“涓滴之流终可以磨损大石”,我认为,坚持不懈地积累、灵活运用素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在考场上文思如泉涌,写出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