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成人活动,他们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模仿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由此产生了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但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角色意识弱或者是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以进入角色,且形式单一、平淡,多以独自游戏(单独操作摆弄材料)和平行游戏为主,达不到角色游戏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并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通过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分析与实践,我发现把握好每一次游戏交流分享对提高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水平很有必要,且幼儿的游戏进展也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不断推进。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班教师在交流分享中如何引导幼儿明确角色意识,推动游戏进展的。
(二)研究时间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结合有关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相关知识理论,收集国内外游戏指导的研究资料,为此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身的研究学习以及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加上教师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有效的交流分享来使幼儿建立明确的角色意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的创设与命名
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处于感知运动性向直觉形象性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游戏中角色的动作十分感兴趣,角色扮演往往通过动作或玩具操作表现出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家”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因此,小班幼儿对“娃娃家”参与性很高。由此,在班级中我从两个维度思考创设两个娃娃家的环境:从颜色来考虑,分别以蓝色调和粉红色调为主,经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以蓝色调为主的为“蓝蓝家”,以粉红色调为主的为“红红家”;从娃娃家功能性来考虑,我简单地将两个娃娃家分割了几个活动区域,如以厨房、卧室、客厅为主的红红家侧重的是让幼儿摆弄玩具材料,可以炒炒菜,以衣橱、餐厅、浴室为主的蓝蓝家侧重让幼儿动动手,叠叠衣服等含有一定学习要求的内容。这两个娃娃家中没有设立明显的隔断,可以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在其中玩。
(二)在交流分享中对角色名称及其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一次游戏结束后,我在分享交流环节中与幼儿一起讨论“我的家人”,目的在于让幼儿参与讨论娃娃家的角色及其游戏内容,因此我抛了几个问题给孩子:你们家有哪些人?他们在家做什么事?孩子们对家庭成员名称认识很清楚且比较统一,但在家庭成员做的事情回答上五花八门,总结下来,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集中在烧饭、洗衣服,有的孩子们也强调爸爸妈妈上班,在家不做事情等情况。通过游戏中的观察,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点在烧饭和洗衣服上,我顺应孩子的回答,便接着问:“家里所有的人都只是烧饭和洗衣服吗?那家里的宝宝谁来照顾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妈妈。”我说:“妈妈好辛苦哦,要做那么多事,家里有人可以帮帮她吗?”孩子们说:“还有爸爸和爷爷、外公、奶奶。”我总结孩子们的回答:“原来每个人在家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当家中妈妈很忙很辛苦的时候,另外几个家人可以去帮帮忙。”
(三)在交流分享中解决角色分配矛盾,提供新颖、有趣的装扮材料
因上次提到过家里别的成员要帮助妈妈做家务,再加上小班幼儿非常喜欢模仿及反复重复炒菜这个动作,因此矛盾出现在家庭成员都抢着炒菜,有时还动起了手。这一件事让我对接下来交流分享环节作了思考:首先,引导孩子建立初步的娃娃家角色意识。其次,引导孩子回顾经验:提出了今天的矛盾问题:家人在家里做事情时会抢东西吗?请幼儿说说如果家人发生了争抢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我,家里的爸爸妈妈从来不抢东西,他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如果抢东西,应该是爸爸让着妈妈的,因为妈妈很辛苦。
(四)通过交流分享中的“说一说,猜一猜”的形式,帮助幼儿明确角色意识
投放了“家庭亲子装”后,我继续以客人的身份去娃娃家做客,对娃娃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幼儿在进入娃娃家时都能找到相应角色的“家庭亲子装”,但当问及他们的角色时,幼儿很少以娃娃家中的角色名称来介绍自己,且他们都在独自摆弄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材料,很少有语言交流,也没有明确相应的角色行为。我对交流分享作了思考:首先,游戏结束后请娃娃家中的幼儿穿着“家庭亲子装”参与交流分享,并请别的幼儿来猜他们今天是娃娃家里的谁,有的則请他自己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当幼儿出现角色意识不明确时,便提醒他们看看自己衣服,说说自己是谁?接着询问:“你今天是谁,做了什么事?你家里的谁做什么事的”以此来帮助幼儿再次回顾经验,从而明确角色意识及其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请幼儿想想自己家里的人在家时是否说话?回家观察他们都说些什么?
(五)新游戏的开展,幼儿在有明确角色意识的基础上参与到更多的游戏
在“家庭亲子装”隐性提示作用下,幼儿的角色意识开始渐渐明确,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性别来选择装扮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也能说出自己的角色,有时也出现了相应的角色行为。幼儿与幼儿之间开始有了交流,能力较强的幼儿会给别的幼儿“分配工作”。随着班级中游戏内容的不断开展:果汁吧、果园等,娃娃家中的幼儿逐渐走了出来,和“家”外面的区域有了交流,产生了新的游戏情节。
四、讨论
小班教师应更多观察、甚至以游戏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在幼儿角色意识模糊时可采用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通过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来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有时也可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加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游戏,不但丰富了游戏情节,也帮助幼儿拓宽了角色行为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建立角色意识。
同时在角色游戏结束时宜采用情感式的交流分享,以情感激发为主,请幼儿自己来介绍自己装扮的角色以及今天的游戏内容,充分发挥了游戏的娱乐功能及交流分享时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成人活动,他们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模仿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由此产生了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但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角色意识弱或者是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以进入角色,且形式单一、平淡,多以独自游戏(单独操作摆弄材料)和平行游戏为主,达不到角色游戏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并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通过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分析与实践,我发现把握好每一次游戏交流分享对提高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水平很有必要,且幼儿的游戏进展也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不断推进。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班教师在交流分享中如何引导幼儿明确角色意识,推动游戏进展的。
(二)研究时间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结合有关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相关知识理论,收集国内外游戏指导的研究资料,为此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身的研究学习以及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加上教师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有效的交流分享来使幼儿建立明确的角色意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的创设与命名
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处于感知运动性向直觉形象性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游戏中角色的动作十分感兴趣,角色扮演往往通过动作或玩具操作表现出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家”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因此,小班幼儿对“娃娃家”参与性很高。由此,在班级中我从两个维度思考创设两个娃娃家的环境:从颜色来考虑,分别以蓝色调和粉红色调为主,经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以蓝色调为主的为“蓝蓝家”,以粉红色调为主的为“红红家”;从娃娃家功能性来考虑,我简单地将两个娃娃家分割了几个活动区域,如以厨房、卧室、客厅为主的红红家侧重的是让幼儿摆弄玩具材料,可以炒炒菜,以衣橱、餐厅、浴室为主的蓝蓝家侧重让幼儿动动手,叠叠衣服等含有一定学习要求的内容。这两个娃娃家中没有设立明显的隔断,可以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在其中玩。
(二)在交流分享中对角色名称及其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一次游戏结束后,我在分享交流环节中与幼儿一起讨论“我的家人”,目的在于让幼儿参与讨论娃娃家的角色及其游戏内容,因此我抛了几个问题给孩子:你们家有哪些人?他们在家做什么事?孩子们对家庭成员名称认识很清楚且比较统一,但在家庭成员做的事情回答上五花八门,总结下来,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集中在烧饭、洗衣服,有的孩子们也强调爸爸妈妈上班,在家不做事情等情况。通过游戏中的观察,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点在烧饭和洗衣服上,我顺应孩子的回答,便接着问:“家里所有的人都只是烧饭和洗衣服吗?那家里的宝宝谁来照顾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妈妈。”我说:“妈妈好辛苦哦,要做那么多事,家里有人可以帮帮她吗?”孩子们说:“还有爸爸和爷爷、外公、奶奶。”我总结孩子们的回答:“原来每个人在家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当家中妈妈很忙很辛苦的时候,另外几个家人可以去帮帮忙。”
(三)在交流分享中解决角色分配矛盾,提供新颖、有趣的装扮材料
因上次提到过家里别的成员要帮助妈妈做家务,再加上小班幼儿非常喜欢模仿及反复重复炒菜这个动作,因此矛盾出现在家庭成员都抢着炒菜,有时还动起了手。这一件事让我对接下来交流分享环节作了思考:首先,引导孩子建立初步的娃娃家角色意识。其次,引导孩子回顾经验:提出了今天的矛盾问题:家人在家里做事情时会抢东西吗?请幼儿说说如果家人发生了争抢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我,家里的爸爸妈妈从来不抢东西,他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如果抢东西,应该是爸爸让着妈妈的,因为妈妈很辛苦。
(四)通过交流分享中的“说一说,猜一猜”的形式,帮助幼儿明确角色意识
投放了“家庭亲子装”后,我继续以客人的身份去娃娃家做客,对娃娃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幼儿在进入娃娃家时都能找到相应角色的“家庭亲子装”,但当问及他们的角色时,幼儿很少以娃娃家中的角色名称来介绍自己,且他们都在独自摆弄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材料,很少有语言交流,也没有明确相应的角色行为。我对交流分享作了思考:首先,游戏结束后请娃娃家中的幼儿穿着“家庭亲子装”参与交流分享,并请别的幼儿来猜他们今天是娃娃家里的谁,有的則请他自己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当幼儿出现角色意识不明确时,便提醒他们看看自己衣服,说说自己是谁?接着询问:“你今天是谁,做了什么事?你家里的谁做什么事的”以此来帮助幼儿再次回顾经验,从而明确角色意识及其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请幼儿想想自己家里的人在家时是否说话?回家观察他们都说些什么?
(五)新游戏的开展,幼儿在有明确角色意识的基础上参与到更多的游戏
在“家庭亲子装”隐性提示作用下,幼儿的角色意识开始渐渐明确,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性别来选择装扮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也能说出自己的角色,有时也出现了相应的角色行为。幼儿与幼儿之间开始有了交流,能力较强的幼儿会给别的幼儿“分配工作”。随着班级中游戏内容的不断开展:果汁吧、果园等,娃娃家中的幼儿逐渐走了出来,和“家”外面的区域有了交流,产生了新的游戏情节。
四、讨论
小班教师应更多观察、甚至以游戏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在幼儿角色意识模糊时可采用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通过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来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有时也可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加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游戏,不但丰富了游戏情节,也帮助幼儿拓宽了角色行为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建立角色意识。
同时在角色游戏结束时宜采用情感式的交流分享,以情感激发为主,请幼儿自己来介绍自己装扮的角色以及今天的游戏内容,充分发挥了游戏的娱乐功能及交流分享时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