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自身就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所说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思想,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从小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从而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拟就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祖国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汉语言文化的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正如总目标提出的:“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伟大,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呢?在教学第一册语文中的象形字如“日山……”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文字,再通过动手画,使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有了学习文字的浓厚兴趣,进而再告诉学生文字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字史上的辉煌成就,知道了不同时代文字不同,不同民族文字不同、更知道了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在教学会意字,如“掰”时,请学生用手做动作,知道两手分开就是“掰”,“磊”,个石就是“磊”。独体字、形声字也采用了这类方法,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乐学、乐写、乐记。
在教学生书写文字时,还可告诉学生,一笔一画组成了一个汉字,写时每一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的,正如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一样,时刻不忘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轻松学写文字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学好母语、热爱祖国情。
二、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往往能在文章作品中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博大,领悟人生美好,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完善自我。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搜集到的圆明园不同园子的美景图和各种文物的精美图案,再请学生谈看后的感受,学生纷纷说出中国人民的建筑艺术真是绝妙,劳动人们的聪明智慧真伟大,发出了自己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由衷的赞叹之声。然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把这种美感转化为情感,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突然笔锋一转,请生观看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场景,当看到园中景物被彻底焚毁,文物宝藏被洗劫一空,中华这一园林艺术、建筑精华、文艺瑰宝被侵略者无情地毁灭时,他们一个个脸上充满了愤恨。此时轻轻的一声:“你想说什么?”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被激活了,他们个个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说出了对侵略者的憎恨。紧接着我又问:“除了对侵略者的愤恨还想说什么呢?”学生们想了想,脸上又出现了惋惜之情,谈出了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这种惨剧的痛惜。“做为中华的子孙,要想不使祖国被欺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要想祖国不受欺侮,唯一的办法就是科技兴国,只有科技才能强国,使学生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上产生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此奋斗,使思想品德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并达到了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类似的文章还有《董存瑞》、《黄继光》等等,它他们都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爱国激情,以而产生报效国家的理想,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思想品德教育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现在家庭中,多数为独生子女,存在着娇贯、任性、自私自利、不会关爱他人的情况。在教学《蓝树叶》、《小伙伴》、《棉鞋里的阳光》一些课文时,我一般在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方式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自我实践中,讲出自己的想法、做法,从中受到教育,明白要努力做一个关心帮助朋友、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知恩图报的人,从而达到初步养成懂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三、德育在口语交际中的渗透
关于口语交际,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是这样表达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这里的“文明”针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用文明的语言行为与他人交流,而良好的交际语言和行为本身就是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更不要说交际的具体内容了。如《该怎么做》就是通过创设一个花瓶不小心打碎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和同学好友交流、表演中逐步明白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并要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语言,不但要学会动脑思考解决处理问题的办法,更要有可贵的诚实的品质。总而言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仅凭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光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延伸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和社会实践周围环境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德育教育,善于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德育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祖国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汉语言文化的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正如总目标提出的:“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伟大,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呢?在教学第一册语文中的象形字如“日山……”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文字,再通过动手画,使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有了学习文字的浓厚兴趣,进而再告诉学生文字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字史上的辉煌成就,知道了不同时代文字不同,不同民族文字不同、更知道了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在教学会意字,如“掰”时,请学生用手做动作,知道两手分开就是“掰”,“磊”,个石就是“磊”。独体字、形声字也采用了这类方法,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乐学、乐写、乐记。
在教学生书写文字时,还可告诉学生,一笔一画组成了一个汉字,写时每一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的,正如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一样,时刻不忘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轻松学写文字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学好母语、热爱祖国情。
二、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往往能在文章作品中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博大,领悟人生美好,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完善自我。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搜集到的圆明园不同园子的美景图和各种文物的精美图案,再请学生谈看后的感受,学生纷纷说出中国人民的建筑艺术真是绝妙,劳动人们的聪明智慧真伟大,发出了自己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由衷的赞叹之声。然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把这种美感转化为情感,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突然笔锋一转,请生观看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场景,当看到园中景物被彻底焚毁,文物宝藏被洗劫一空,中华这一园林艺术、建筑精华、文艺瑰宝被侵略者无情地毁灭时,他们一个个脸上充满了愤恨。此时轻轻的一声:“你想说什么?”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被激活了,他们个个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说出了对侵略者的憎恨。紧接着我又问:“除了对侵略者的愤恨还想说什么呢?”学生们想了想,脸上又出现了惋惜之情,谈出了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这种惨剧的痛惜。“做为中华的子孙,要想不使祖国被欺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要想祖国不受欺侮,唯一的办法就是科技兴国,只有科技才能强国,使学生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上产生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此奋斗,使思想品德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并达到了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类似的文章还有《董存瑞》、《黄继光》等等,它他们都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爱国激情,以而产生报效国家的理想,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思想品德教育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现在家庭中,多数为独生子女,存在着娇贯、任性、自私自利、不会关爱他人的情况。在教学《蓝树叶》、《小伙伴》、《棉鞋里的阳光》一些课文时,我一般在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方式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自我实践中,讲出自己的想法、做法,从中受到教育,明白要努力做一个关心帮助朋友、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知恩图报的人,从而达到初步养成懂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三、德育在口语交际中的渗透
关于口语交际,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是这样表达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这里的“文明”针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用文明的语言行为与他人交流,而良好的交际语言和行为本身就是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更不要说交际的具体内容了。如《该怎么做》就是通过创设一个花瓶不小心打碎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和同学好友交流、表演中逐步明白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并要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语言,不但要学会动脑思考解决处理问题的办法,更要有可贵的诚实的品质。总而言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仅凭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光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延伸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和社会实践周围环境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德育教育,善于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