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小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主科,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科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探索科学奥秘,主要涉及物质、生命、宇宙以及技术工程四大领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做到将实践运用到教学的预习环节,强化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就小学中高年级科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中高年级科学;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改革的不同,当前社会人们对于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认知远超以往。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也转变了以往不甚重视的错误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寻求学生能够理解相關科学理念,能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课前预习侧重实验
小学作为学龄儿童真正意义上接触校园学习的起始阶段,这段时期的学习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都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刻不容缓的。在课前预习方面,科学课教师结合整体的教学环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上课中的课堂负担,可以将预习内容以实验的方式布置给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实验操作的改进,需要先向学生布置相关预习实验作业,并仅限于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涉及具体操作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1]。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行探究身边的四种不同的声音,并记录他们的特点和真实感受;其次,通过仔细观察,研究这些声音来自哪里;然后,观察近距离物体的声音,注意它们发出声音时所做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和辅助工具放置在物体上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些基于实验操作的预习研究建议包含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实际课堂中教师还要多向学生提问实验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准备工作,还要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学氛围自然活跃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思考和探究
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点在于需要学生要能够跟上教师上课的思路,理解每堂课所传授的重要知识点,然后积极开始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能够把握在科学课程中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对于科学探索的精神,然后在完善合理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当学习到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节点时,教师可以透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泥路面裂缝和裂缝倒入沥青的现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主动思考为什么路面会发生破损和选择沥青来修补路面。在增强学生好奇心的同时,通过演示"液体升降"与"瓶子吹气球"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对于本堂课的的想法与感受,对于热胀冷缩的认识。这样有条不紊的教学流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跟紧教师的授课思路,提高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让学生通过上述实验积累经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乒乓球恢复和热水泡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学生实验安全之外,只需维护好课堂秩序即可。可以通过设置连续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2]。
三、提供丰富的独立研究项目并优化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内涵的过程。小学生相对而言自制力要差一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和游戏,布置合适的家庭作业,安排学生的课后学习。科学课程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小实验是不够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安排相关的课后实验作业。当学习到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布置“摩擦力是否越小越好”,将实验项目提供给学生选择。可以与家人一起分别在粗糙与光滑的地面上玩拖人游戏,比较二者差别,或是观察汽车轮胎的特点并作记录,思考轮胎这么设计的原因。还可以观察体操运动员在表演前会用手涂抹碳酸镁粉的动作,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等。通过安排多种此类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摩擦力是否越小越好。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案灵活设计小组实验活动,动员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学习生物多样性的课题中,可以分配给每个小组的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必须找到几个生物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这种集体活动在小学生中非常受欢迎,他们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工作,完成得比老师想象的要好[3]。
四、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来自于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与鼓励不同,高年级学生对奖励的积极性已逐渐降低,而竞争机制则会给引起学生的好胜心,这将促使他们积极完成教师的任务。教师在给定任务的同时提供竞争性的游戏机制,将会使学生积极配合、积极思考,以获得更好的排名。实践不仅为小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动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全面能力。
结语: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首先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注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实验为基础,进而可以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以及自我探索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其次,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最后通过实验操作来优化学生的家庭作业,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项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进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黄鹭达.构建小学高段科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89(24):000124-000124.
[2]邓明亮.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分析[J].发现:教育版,2017,34(5):000161-000162.
[3]梁瑞坤.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3(31):000173-000174.
关键词:小学生;中高年级科学;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改革的不同,当前社会人们对于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认知远超以往。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也转变了以往不甚重视的错误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寻求学生能够理解相關科学理念,能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课前预习侧重实验
小学作为学龄儿童真正意义上接触校园学习的起始阶段,这段时期的学习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都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刻不容缓的。在课前预习方面,科学课教师结合整体的教学环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上课中的课堂负担,可以将预习内容以实验的方式布置给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实验操作的改进,需要先向学生布置相关预习实验作业,并仅限于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涉及具体操作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1]。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行探究身边的四种不同的声音,并记录他们的特点和真实感受;其次,通过仔细观察,研究这些声音来自哪里;然后,观察近距离物体的声音,注意它们发出声音时所做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和辅助工具放置在物体上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些基于实验操作的预习研究建议包含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实际课堂中教师还要多向学生提问实验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准备工作,还要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学氛围自然活跃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思考和探究
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点在于需要学生要能够跟上教师上课的思路,理解每堂课所传授的重要知识点,然后积极开始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能够把握在科学课程中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对于科学探索的精神,然后在完善合理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当学习到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节点时,教师可以透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泥路面裂缝和裂缝倒入沥青的现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主动思考为什么路面会发生破损和选择沥青来修补路面。在增强学生好奇心的同时,通过演示"液体升降"与"瓶子吹气球"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对于本堂课的的想法与感受,对于热胀冷缩的认识。这样有条不紊的教学流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跟紧教师的授课思路,提高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让学生通过上述实验积累经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乒乓球恢复和热水泡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学生实验安全之外,只需维护好课堂秩序即可。可以通过设置连续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2]。
三、提供丰富的独立研究项目并优化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内涵的过程。小学生相对而言自制力要差一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和游戏,布置合适的家庭作业,安排学生的课后学习。科学课程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小实验是不够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安排相关的课后实验作业。当学习到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布置“摩擦力是否越小越好”,将实验项目提供给学生选择。可以与家人一起分别在粗糙与光滑的地面上玩拖人游戏,比较二者差别,或是观察汽车轮胎的特点并作记录,思考轮胎这么设计的原因。还可以观察体操运动员在表演前会用手涂抹碳酸镁粉的动作,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等。通过安排多种此类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摩擦力是否越小越好。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案灵活设计小组实验活动,动员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学习生物多样性的课题中,可以分配给每个小组的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必须找到几个生物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这种集体活动在小学生中非常受欢迎,他们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工作,完成得比老师想象的要好[3]。
四、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来自于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与鼓励不同,高年级学生对奖励的积极性已逐渐降低,而竞争机制则会给引起学生的好胜心,这将促使他们积极完成教师的任务。教师在给定任务的同时提供竞争性的游戏机制,将会使学生积极配合、积极思考,以获得更好的排名。实践不仅为小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动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全面能力。
结语: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首先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注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实验为基础,进而可以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以及自我探索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其次,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最后通过实验操作来优化学生的家庭作业,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项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进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黄鹭达.构建小学高段科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89(24):000124-000124.
[2]邓明亮.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分析[J].发现:教育版,2017,34(5):000161-000162.
[3]梁瑞坤.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3(31):000173-00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