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既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作文教学资源的途径:注重指导学在课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小练笔。现对笔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几次课内小练笔总结如下。
1 填补空白
文章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已想像补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用小练笔作为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第2自然段,我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迷人”,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像作者未尽例举的张家界诸多山峰神奇的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像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作,张家界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神奇迷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 领悟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中心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教学《白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笔:“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活,我们就称他为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于是在写作中,学生不仅热情地赞扬了白杨,而且歌颂了这位叔叔不怕恶劣环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质。这一小练笔训练,不但使学生对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进行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3 深化情感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存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教学中,我有时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如《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会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我让学生回顾从课外书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眼睛为何湿润心领神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重组语言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一举两得。
5 再现古诗
即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现古诗的意境。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用优美的语句写下来,写完后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再现了诗中的两湖美景,体会了诗所捕绘的意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习作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6 续写结尾
许多课文的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如《鲁本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2岁的鲁本用大约一年的时间放学做完家务后捡麻袋卖,终于攒够五美元为母亲买了胸针,在母亲节这一天送给了母亲,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结尾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情境非常感人,胸针虽小,赤子情深。最后一句:“看着这可爱的礼物,母亲无言以对,她欣慰地笑着,一把将儿子揽入怀中!”这以后,他们母子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我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机会,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模仿写法
好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写作方法的蓝本。如课文《草地夜行》中,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于是,我有意识地导入几个情境:①当你数学考试第一次得了100分时,在回家的路上……②当你被同学误会,受了委屈时……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这种有目的地引导,既可以适时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写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开发课本中的作文资源,并长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1 填补空白
文章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已想像补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用小练笔作为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第2自然段,我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迷人”,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像作者未尽例举的张家界诸多山峰神奇的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像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作,张家界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神奇迷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 领悟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中心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教学《白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笔:“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活,我们就称他为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于是在写作中,学生不仅热情地赞扬了白杨,而且歌颂了这位叔叔不怕恶劣环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质。这一小练笔训练,不但使学生对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进行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3 深化情感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存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教学中,我有时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如《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会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我让学生回顾从课外书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眼睛为何湿润心领神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重组语言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一举两得。
5 再现古诗
即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现古诗的意境。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用优美的语句写下来,写完后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再现了诗中的两湖美景,体会了诗所捕绘的意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习作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6 续写结尾
许多课文的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如《鲁本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2岁的鲁本用大约一年的时间放学做完家务后捡麻袋卖,终于攒够五美元为母亲买了胸针,在母亲节这一天送给了母亲,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结尾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情境非常感人,胸针虽小,赤子情深。最后一句:“看着这可爱的礼物,母亲无言以对,她欣慰地笑着,一把将儿子揽入怀中!”这以后,他们母子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我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机会,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模仿写法
好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写作方法的蓝本。如课文《草地夜行》中,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于是,我有意识地导入几个情境:①当你数学考试第一次得了100分时,在回家的路上……②当你被同学误会,受了委屈时……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这种有目的地引导,既可以适时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写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开发课本中的作文资源,并长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得到逐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