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小学习作的资源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68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既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作文教学资源的途径:注重指导学在课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小练笔。现对笔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几次课内小练笔总结如下。
  1 填补空白
   文章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已想像补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用小练笔作为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第2自然段,我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迷人”,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像作者未尽例举的张家界诸多山峰神奇的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像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作,张家界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神奇迷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 领悟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中心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教学《白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笔:“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活,我们就称他为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于是在写作中,学生不仅热情地赞扬了白杨,而且歌颂了这位叔叔不怕恶劣环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质。这一小练笔训练,不但使学生对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进行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3 深化情感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存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教学中,我有时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如《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会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我让学生回顾从课外书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眼睛为何湿润心领神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重组语言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一举两得。
  5 再现古诗
   即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现古诗的意境。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用优美的语句写下来,写完后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再现了诗中的两湖美景,体会了诗所捕绘的意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习作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6 续写结尾
   许多课文的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如《鲁本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2岁的鲁本用大约一年的时间放学做完家务后捡麻袋卖,终于攒够五美元为母亲买了胸针,在母亲节这一天送给了母亲,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结尾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情境非常感人,胸针虽小,赤子情深。最后一句:“看着这可爱的礼物,母亲无言以对,她欣慰地笑着,一把将儿子揽入怀中!”这以后,他们母子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我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机会,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模仿写法
   好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写作方法的蓝本。如课文《草地夜行》中,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于是,我有意识地导入几个情境:①当你数学考试第一次得了100分时,在回家的路上……②当你被同学误会,受了委屈时……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这种有目的地引导,既可以适时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写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开发课本中的作文资源,并长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其他文献
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关注作业问题的实质,绝不是对学习时间长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习实效研究的新视角。传统的作业,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作业效率极低。调查发现,占85%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不满。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出了改进学生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与评价的具体策略。 
期刊
1 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教师通过以旧引新、设置悬念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离、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本课的教学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然而,如何将合作学习更好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自己浅拙的看法。  1 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全员参与   合作学习为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创造了机,搭建了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失衡,优等生往往在小组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占据了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担了主要责任。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处于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直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教师们不愿在作文教学上下工夫,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总是应付完成:老师临时想一个题目,上课一布置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只有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凭空杜撰了。学生以为作文就是编故事、写假话,或者从《小学生作文选》上抄一篇上
期刊
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需要教师用宽广的胸怀、缜密的心思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纵观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细节熠熠生辉,成就了完美的课堂。  1 细节折射关爱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似微不足道,然而都折射出人文关怀,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所带来的教育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一次
期刊
情境化作文教学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的特点,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增强学生作文的感受与体验,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学会作文,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作文途径。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创设作文的情境呢?  1 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摄取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作文是
期刊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页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或进行更高层的教学研究,让学生有精力与兴趣对所学知识进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演绎和社会的进步,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地位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把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和良好个性。
期刊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片段一】   由圆柱引入圆锥。   课件演示:一个圆柱从屏幕深处缓缓推出,由小到大,占满屏幕、定格。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圆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提问的原则  1.1 提问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知识,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