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文,提升语用效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感特别强烈的文本时,借力于文字本身负载的文化、信息,关注合乎审美需要的文字运用现象,可让语言实践有效生发于文字之上。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说明。
  一、立足文字本源,立体感知语义
  夏丐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虽语感很抽象,但培养语感并非全无规律可循,总得先感知字面信息,理解语义,进而体味文章感情、领会意境。若能借力汉字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汉字语义信息,“字感”“词感”敏锐
  了,语感自然能提升。如:
  (一)读题解“毁”。入课时,教师解题中之“毁”字突出破坏痛感:左偏旁都是记号部件,右偏旁“殳”(出示小篆“■”),表示手(即“■”)拿兵器(即“■”)。出示兵器实物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顶端有八个棱角,但无刀刃,要用它杀敌,所用力气须特别大;进而点明“殳”的本
  义——手拿武器用力地敲、击、杀。学生由此联想英法联军用力砸、疯狂烧圆明园的画面。
  (二)课中悟“拱”。引导学生从“众星拱月”的建筑布局感受建筑之宏伟:
  1.学生体会“拱”义为“环绕”后,出示“众星环月、众星攒月、众星捧月”,与“众星拱月”对比,思考:课文为何选用“拱”字?
  2.查字典,读“拱”字所有义项,思考:除“环绕”外,哪个解释可能解答这问题?
  3.引导深入解读义项1:“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师溯源析形:“拱”,会意字,指左右两手。学生动作体会“拱”义。联想:古代,谁在何时得这么行礼?(如:士兵跟元帅报告军情、大臣们与皇帝讲话时都得这样行礼,以表达敬意。)
  4.“类比”体悟:文中“众星拱月”表达了谁对谁的敬意?(众小园对圆明园的敬意,“万园之园”即园中皇帝,尊贵无比。)
  5.延深体悟:原来,在“环绕”的字面意思之上,“拱”更包含着臣服的敬意。
  6.引导从“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感受“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与“众星拱月”的互相呼应、互相印证,感受建筑的宏伟。
  如此科学解字悟意,可简可繁,灵动丰富:赋予“毁”字直观画面联想,把课题中“圆明园”与“毁灭”这两个鲜明的意象直接、强烈地冲突对立,一入课便奠定基调;赋予“拱”字多层含义解读,从本义到引申义,彼此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隔断。根据选文特点圈定文字素材,借力于汉字溯源的角度来推敲、理解关键字词,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语义之丰趣、表达之精妙。
  二、聚焦文字形式,聚合放大特征
  “文学是文字的产物。”教师应选准符合文学审美要求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字组合样式。《圆明园的毁灭》行文高度凝练,是概括叙述的超典型范本。以建筑为例,园中单单宫殿就超过了200座,更遑论亭台楼阁廊桥的数量。文中仅以第3自然段174个字,即写出其风格各异、精美恢宏。另外,全文多处运用具对偶意味的“整句”,使其语言在严谨简洁的同时,更具气势与节奏美感,值得细品。
  (一)解密“概述”。引导梳理各类建筑及其鲜明特点(如“殿堂:金碧辉煌。园中许多景物: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组织交流:
  1.提炼写法:先分类,再给每类建筑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介绍。
  2.浏览课外资料。(资料中详细叙写“正大光明殿”“清音阁”“海晏堂”等文中提及的各建筑类型代表的特点,语言风格与教材选文形成明显反差。)
  3.对比补充资料与教材选文的语言差异:前者为详细叙写,后者为概括叙述。
  4.回读第3自然段,思考:文中可有告诉人们“正大光明殿”是宏伟奢华的?(字面上虽未提到“正大光明殿”,但“金碧辉煌的殿堂”已包含此意。)
  5.类推思考:谁读懂了“清音阁”的宏伟精致?谁读出了“海晏堂”?
  6.小結:任何圆明园中的建筑物,尽在其中——在概述之中。
  7.迁移运用写法:在参观、游览时,要介绍大量、多样的事物,可以怎么做?
  与其直观展示圆明园建筑图景,以意会替代言传,或让学生联系经验描述“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画面,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不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路上“一走到底”,大量引进详细叙写圆明园建筑物的文字,既能“还原”景物,还能对比分析语言风格,梳理出概述的一种——“特点 类别”,较好地实现“言意兼得”。
  (二)认识“整句”。全文除第2自然段外,多是成双成对的、读着有类似于对偶的工
  整感的“整句”(对仗、对偶、排比等均为特殊的整句),特点
  鲜明。
  1.师生接龙“跳读”第3自然段如下(节选):
  师: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生: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有意做变奏处理): 如,海宁/的/安澜园。
  生(模仿节奏):苏州/的/狮子林。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 ——秋——月。
  生(模仿节奏):雷——峰 ——夕——照。
  师:如,蓬莱/瑶台……
  生(模仿节奏):武陵/春色……
  2.学生感受到句式与对偶相像后,教师阐释:这种成双成对的句子,读着有对偶一样的工整感,我们称之为“整句”。现代作家常用灵活的整句,达到对偶的表达效果——有节奏感、有气势。
  再勾连课前谈话铺垫的知识点(借雍正《御制圆明园记》中阐释的“圆明”之愿所呈现的“对偶”概念及表达效果),学生对于“整句”的特征及表达效果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将分散于文段中“同质”的语言训练点聚集到一起,有效放大其语言表达规律性特征,利于学生习得“审美语言”。
  三、着力文字运用,着墨体验“繁简”
  指向语言实践的“怎么写”,是立足于“是什么”“为什么”之上的关键问题,这三个学习环节的有效递进,能让学生经历较完整、饱满的语言习得过程。了解“概述”和“整句”等特征后,可分别设计语用训练,或将长文变短,或将短文变长,切换中加深对凝练与具体的感悟。如“由繁入简,正面练习
  概述”:
  1.出示圆明园中曾收藏的
  珍贵历史文物(各式玉器、瓷器、金银)的图文资料,学生边欣赏边给文物归类,并给每一类文物选一个特点来概述,如“金碧辉煌的殿堂”。
  2.指名交流概括,如价值连城的玉玺、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
  3.引导讨论,对比哪个概括性更强。如:“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包含了“价值连城的玉玺”,“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涵盖了所有宝物,概括性最强。
  4.回归文本,了解刚才所见不过圆明园珍贵收藏的千万分之一。思考:课文第4自然段是如何进行概括介绍的?和第3自然段关于建筑的概述有无共通的地方?
  学生从大量图文信息中,以第3自然段“特点 类别”形式概述词组;进而对比其范围大小,加深对概括性强弱的体会;最后,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参照,自学第4自然段类似的概述方式、整句表达等特征,发现文中“各种奇珍异宝”已包含课件中所有文物的各种概述。如此,教学“由扶到放”,信息“由繁而简”,概括“由弱渐强”,语用训练扎实而富有针对性。
  再如“化简为繁,侧面烘托概述”,学习概述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段落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课外阅读《争议圆明园》的所知所悟,任选一个句子(如“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进行扩写,详细描绘英法强盗种种恶行之上的丑陋嘴脸,以印证文中语句表述的凝练,或鼓励学生尝试用整句来表述。
  如此,立足文字,伴随大量课内外资料的阅读解析,伴随关键字词的信息提取,学生能真切地因圆明园辉煌而骄傲,更因圆明园被毁灭而愤恨,情随文生、言意兼得。
  (本文系福建省立项课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科学识字’教学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1. 最便捷的方式?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会刊22-440;园地22-441;人物22-442。每期8元,全年(12期)96元。  2.杂志铺网站如何订阅?杂志铺订阅网址:http://www.zazhipu.com 直接搜索“小学语文教学”。  3.错过征订期怎么办?可以到当地邮局破月破季订阅,缺的期数到我们的微信小店购买。  4.如何团购?欢迎各地教研员联系编辑部团体订阅。15套及以上全年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  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1)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 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一维度。  ①走进原著,进行叙述方式的比较。 
一、解读:找准“平衡点”  统编本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组元的方式,让一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丰富的人文主题,又回到知识教学的老路上来。这样理解统编本教材的编排意图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语文要素与语文知识不完全相同。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基本学习习惯等,其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而统编本教材也围绕人文主题组元,是对人文教育内容的再次重申。如果将语文要素
习作的构思是指学生在动笔行文之前,对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习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缺乏构思的意识:有的条理不清,仅仅对题目匆匆一瞥,思维尚且混乱,就信笔而写,结果常常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儿,写一点儿,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的内容上轻重不分,将好几件事情堆砌在一起,没有主次、详略之分,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主题不明确,纯粹为了写而写,读者看过以后自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课程标准,我们团队对“素养表现
阅读策略的形成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其向纵深发展并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统编本教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三年级开始,以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四种基本的阅读策略为主线,编写了序列阅读策略单元。如何破解阅读策略单元的密码,借助这类特殊单元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笔者尝试从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两个维度作如下思考。  一、对阅读策略单元的解读  1.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安
《伊索寓言》里有篇风与太阳的故事,说的是风与太阳争论谁的能量更大。他们决定比试,看谁能使得一位老人脱下外套,谁就胜利。风一顿猛刮,老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吹得更用力了,恨不得将老人的外套扯下来,但它越吹得猛,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层钻出来,微笑着把自己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了外套。太阳对风说:“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教
记者:彭老师,您好!您和您的工作室团队一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您能谈一谈这一教学理念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吗?  彭爱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综观目前的小语课堂,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是学科定位不精准。尽管现行的课标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且指出了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的原则,但执行过程中仍然是问题不断,最典型的有这样三种:  “变性”现象
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5首古诗词篇目。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只会吟诗不会用”是当下学生的通病——诗词贫乏症。  为了提升学生古诗词“语用”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尝试。  一、现代文教学显诗韵  1. 内容浓缩自由诗  把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是教学诗歌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现代文时,如果能把文中的句子改成詩的格
一抹金色的夏阳照进了屋里,坐在窗前,聆听夏的声音。在拂面的杨柳里,在绽开的藕荷里,静静感受着夏的热烈。  如火般热烈的不只有夏天,还有师父骆志菊给我的感受。初次见师父是一个秋天,学校请她给语文教师们做一次讲座。她以饱满的热情教大家如何教语文,无私地分享她的成长经历,一个大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随笔、感思,当时就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一次能听到她的讲座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后,她越发的精神抖擞,已经带领一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