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感特别强烈的文本时,借力于文字本身负载的文化、信息,关注合乎审美需要的文字运用现象,可让语言实践有效生发于文字之上。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说明。
一、立足文字本源,立体感知语义
夏丐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虽语感很抽象,但培养语感并非全无规律可循,总得先感知字面信息,理解语义,进而体味文章感情、领会意境。若能借力汉字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汉字语义信息,“字感”“词感”敏锐
了,语感自然能提升。如:
(一)读题解“毁”。入课时,教师解题中之“毁”字突出破坏痛感:左偏旁都是记号部件,右偏旁“殳”(出示小篆“■”),表示手(即“■”)拿兵器(即“■”)。出示兵器实物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顶端有八个棱角,但无刀刃,要用它杀敌,所用力气须特别大;进而点明“殳”的本
义——手拿武器用力地敲、击、杀。学生由此联想英法联军用力砸、疯狂烧圆明园的画面。
(二)课中悟“拱”。引导学生从“众星拱月”的建筑布局感受建筑之宏伟:
1.学生体会“拱”义为“环绕”后,出示“众星环月、众星攒月、众星捧月”,与“众星拱月”对比,思考:课文为何选用“拱”字?
2.查字典,读“拱”字所有义项,思考:除“环绕”外,哪个解释可能解答这问题?
3.引导深入解读义项1:“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师溯源析形:“拱”,会意字,指左右两手。学生动作体会“拱”义。联想:古代,谁在何时得这么行礼?(如:士兵跟元帅报告军情、大臣们与皇帝讲话时都得这样行礼,以表达敬意。)
4.“类比”体悟:文中“众星拱月”表达了谁对谁的敬意?(众小园对圆明园的敬意,“万园之园”即园中皇帝,尊贵无比。)
5.延深体悟:原来,在“环绕”的字面意思之上,“拱”更包含着臣服的敬意。
6.引导从“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感受“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与“众星拱月”的互相呼应、互相印证,感受建筑的宏伟。
如此科学解字悟意,可简可繁,灵动丰富:赋予“毁”字直观画面联想,把课题中“圆明园”与“毁灭”这两个鲜明的意象直接、强烈地冲突对立,一入课便奠定基调;赋予“拱”字多层含义解读,从本义到引申义,彼此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隔断。根据选文特点圈定文字素材,借力于汉字溯源的角度来推敲、理解关键字词,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语义之丰趣、表达之精妙。
二、聚焦文字形式,聚合放大特征
“文学是文字的产物。”教师应选准符合文学审美要求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字组合样式。《圆明园的毁灭》行文高度凝练,是概括叙述的超典型范本。以建筑为例,园中单单宫殿就超过了200座,更遑论亭台楼阁廊桥的数量。文中仅以第3自然段174个字,即写出其风格各异、精美恢宏。另外,全文多处运用具对偶意味的“整句”,使其语言在严谨简洁的同时,更具气势与节奏美感,值得细品。
(一)解密“概述”。引导梳理各类建筑及其鲜明特点(如“殿堂:金碧辉煌。园中许多景物: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组织交流:
1.提炼写法:先分类,再给每类建筑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介绍。
2.浏览课外资料。(资料中详细叙写“正大光明殿”“清音阁”“海晏堂”等文中提及的各建筑类型代表的特点,语言风格与教材选文形成明显反差。)
3.对比补充资料与教材选文的语言差异:前者为详细叙写,后者为概括叙述。
4.回读第3自然段,思考:文中可有告诉人们“正大光明殿”是宏伟奢华的?(字面上虽未提到“正大光明殿”,但“金碧辉煌的殿堂”已包含此意。)
5.类推思考:谁读懂了“清音阁”的宏伟精致?谁读出了“海晏堂”?
6.小結:任何圆明园中的建筑物,尽在其中——在概述之中。
7.迁移运用写法:在参观、游览时,要介绍大量、多样的事物,可以怎么做?
与其直观展示圆明园建筑图景,以意会替代言传,或让学生联系经验描述“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画面,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不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路上“一走到底”,大量引进详细叙写圆明园建筑物的文字,既能“还原”景物,还能对比分析语言风格,梳理出概述的一种——“特点 类别”,较好地实现“言意兼得”。
(二)认识“整句”。全文除第2自然段外,多是成双成对的、读着有类似于对偶的工
整感的“整句”(对仗、对偶、排比等均为特殊的整句),特点
鲜明。
1.师生接龙“跳读”第3自然段如下(节选):
师: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生: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有意做变奏处理): 如,海宁/的/安澜园。
生(模仿节奏):苏州/的/狮子林。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 ——秋——月。
生(模仿节奏):雷——峰 ——夕——照。
师:如,蓬莱/瑶台……
生(模仿节奏):武陵/春色……
2.学生感受到句式与对偶相像后,教师阐释:这种成双成对的句子,读着有对偶一样的工整感,我们称之为“整句”。现代作家常用灵活的整句,达到对偶的表达效果——有节奏感、有气势。
再勾连课前谈话铺垫的知识点(借雍正《御制圆明园记》中阐释的“圆明”之愿所呈现的“对偶”概念及表达效果),学生对于“整句”的特征及表达效果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将分散于文段中“同质”的语言训练点聚集到一起,有效放大其语言表达规律性特征,利于学生习得“审美语言”。
三、着力文字运用,着墨体验“繁简”
指向语言实践的“怎么写”,是立足于“是什么”“为什么”之上的关键问题,这三个学习环节的有效递进,能让学生经历较完整、饱满的语言习得过程。了解“概述”和“整句”等特征后,可分别设计语用训练,或将长文变短,或将短文变长,切换中加深对凝练与具体的感悟。如“由繁入简,正面练习
概述”:
1.出示圆明园中曾收藏的
珍贵历史文物(各式玉器、瓷器、金银)的图文资料,学生边欣赏边给文物归类,并给每一类文物选一个特点来概述,如“金碧辉煌的殿堂”。
2.指名交流概括,如价值连城的玉玺、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
3.引导讨论,对比哪个概括性更强。如:“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包含了“价值连城的玉玺”,“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涵盖了所有宝物,概括性最强。
4.回归文本,了解刚才所见不过圆明园珍贵收藏的千万分之一。思考:课文第4自然段是如何进行概括介绍的?和第3自然段关于建筑的概述有无共通的地方?
学生从大量图文信息中,以第3自然段“特点 类别”形式概述词组;进而对比其范围大小,加深对概括性强弱的体会;最后,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参照,自学第4自然段类似的概述方式、整句表达等特征,发现文中“各种奇珍异宝”已包含课件中所有文物的各种概述。如此,教学“由扶到放”,信息“由繁而简”,概括“由弱渐强”,语用训练扎实而富有针对性。
再如“化简为繁,侧面烘托概述”,学习概述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段落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课外阅读《争议圆明园》的所知所悟,任选一个句子(如“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进行扩写,详细描绘英法强盗种种恶行之上的丑陋嘴脸,以印证文中语句表述的凝练,或鼓励学生尝试用整句来表述。
如此,立足文字,伴随大量课内外资料的阅读解析,伴随关键字词的信息提取,学生能真切地因圆明园辉煌而骄傲,更因圆明园被毁灭而愤恨,情随文生、言意兼得。
(本文系福建省立项课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科学识字’教学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立足文字本源,立体感知语义
夏丐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虽语感很抽象,但培养语感并非全无规律可循,总得先感知字面信息,理解语义,进而体味文章感情、领会意境。若能借力汉字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汉字语义信息,“字感”“词感”敏锐
了,语感自然能提升。如:
(一)读题解“毁”。入课时,教师解题中之“毁”字突出破坏痛感:左偏旁都是记号部件,右偏旁“殳”(出示小篆“■”),表示手(即“■”)拿兵器(即“■”)。出示兵器实物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顶端有八个棱角,但无刀刃,要用它杀敌,所用力气须特别大;进而点明“殳”的本
义——手拿武器用力地敲、击、杀。学生由此联想英法联军用力砸、疯狂烧圆明园的画面。
(二)课中悟“拱”。引导学生从“众星拱月”的建筑布局感受建筑之宏伟:
1.学生体会“拱”义为“环绕”后,出示“众星环月、众星攒月、众星捧月”,与“众星拱月”对比,思考:课文为何选用“拱”字?
2.查字典,读“拱”字所有义项,思考:除“环绕”外,哪个解释可能解答这问题?
3.引导深入解读义项1:“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师溯源析形:“拱”,会意字,指左右两手。学生动作体会“拱”义。联想:古代,谁在何时得这么行礼?(如:士兵跟元帅报告军情、大臣们与皇帝讲话时都得这样行礼,以表达敬意。)
4.“类比”体悟:文中“众星拱月”表达了谁对谁的敬意?(众小园对圆明园的敬意,“万园之园”即园中皇帝,尊贵无比。)
5.延深体悟:原来,在“环绕”的字面意思之上,“拱”更包含着臣服的敬意。
6.引导从“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感受“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与“众星拱月”的互相呼应、互相印证,感受建筑的宏伟。
如此科学解字悟意,可简可繁,灵动丰富:赋予“毁”字直观画面联想,把课题中“圆明园”与“毁灭”这两个鲜明的意象直接、强烈地冲突对立,一入课便奠定基调;赋予“拱”字多层含义解读,从本义到引申义,彼此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隔断。根据选文特点圈定文字素材,借力于汉字溯源的角度来推敲、理解关键字词,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语义之丰趣、表达之精妙。
二、聚焦文字形式,聚合放大特征
“文学是文字的产物。”教师应选准符合文学审美要求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字组合样式。《圆明园的毁灭》行文高度凝练,是概括叙述的超典型范本。以建筑为例,园中单单宫殿就超过了200座,更遑论亭台楼阁廊桥的数量。文中仅以第3自然段174个字,即写出其风格各异、精美恢宏。另外,全文多处运用具对偶意味的“整句”,使其语言在严谨简洁的同时,更具气势与节奏美感,值得细品。
(一)解密“概述”。引导梳理各类建筑及其鲜明特点(如“殿堂:金碧辉煌。园中许多景物: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组织交流:
1.提炼写法:先分类,再给每类建筑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介绍。
2.浏览课外资料。(资料中详细叙写“正大光明殿”“清音阁”“海晏堂”等文中提及的各建筑类型代表的特点,语言风格与教材选文形成明显反差。)
3.对比补充资料与教材选文的语言差异:前者为详细叙写,后者为概括叙述。
4.回读第3自然段,思考:文中可有告诉人们“正大光明殿”是宏伟奢华的?(字面上虽未提到“正大光明殿”,但“金碧辉煌的殿堂”已包含此意。)
5.类推思考:谁读懂了“清音阁”的宏伟精致?谁读出了“海晏堂”?
6.小結:任何圆明园中的建筑物,尽在其中——在概述之中。
7.迁移运用写法:在参观、游览时,要介绍大量、多样的事物,可以怎么做?
与其直观展示圆明园建筑图景,以意会替代言传,或让学生联系经验描述“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画面,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不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路上“一走到底”,大量引进详细叙写圆明园建筑物的文字,既能“还原”景物,还能对比分析语言风格,梳理出概述的一种——“特点 类别”,较好地实现“言意兼得”。
(二)认识“整句”。全文除第2自然段外,多是成双成对的、读着有类似于对偶的工
整感的“整句”(对仗、对偶、排比等均为特殊的整句),特点
鲜明。
1.师生接龙“跳读”第3自然段如下(节选):
师: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生: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有意做变奏处理): 如,海宁/的/安澜园。
生(模仿节奏):苏州/的/狮子林。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 ——秋——月。
生(模仿节奏):雷——峰 ——夕——照。
师:如,蓬莱/瑶台……
生(模仿节奏):武陵/春色……
2.学生感受到句式与对偶相像后,教师阐释:这种成双成对的句子,读着有对偶一样的工整感,我们称之为“整句”。现代作家常用灵活的整句,达到对偶的表达效果——有节奏感、有气势。
再勾连课前谈话铺垫的知识点(借雍正《御制圆明园记》中阐释的“圆明”之愿所呈现的“对偶”概念及表达效果),学生对于“整句”的特征及表达效果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将分散于文段中“同质”的语言训练点聚集到一起,有效放大其语言表达规律性特征,利于学生习得“审美语言”。
三、着力文字运用,着墨体验“繁简”
指向语言实践的“怎么写”,是立足于“是什么”“为什么”之上的关键问题,这三个学习环节的有效递进,能让学生经历较完整、饱满的语言习得过程。了解“概述”和“整句”等特征后,可分别设计语用训练,或将长文变短,或将短文变长,切换中加深对凝练与具体的感悟。如“由繁入简,正面练习
概述”:
1.出示圆明园中曾收藏的
珍贵历史文物(各式玉器、瓷器、金银)的图文资料,学生边欣赏边给文物归类,并给每一类文物选一个特点来概述,如“金碧辉煌的殿堂”。
2.指名交流概括,如价值连城的玉玺、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
3.引导讨论,对比哪个概括性更强。如:“数以千计的珍贵玉器”包含了“价值连城的玉玺”,“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涵盖了所有宝物,概括性最强。
4.回归文本,了解刚才所见不过圆明园珍贵收藏的千万分之一。思考:课文第4自然段是如何进行概括介绍的?和第3自然段关于建筑的概述有无共通的地方?
学生从大量图文信息中,以第3自然段“特点 类别”形式概述词组;进而对比其范围大小,加深对概括性强弱的体会;最后,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参照,自学第4自然段类似的概述方式、整句表达等特征,发现文中“各种奇珍异宝”已包含课件中所有文物的各种概述。如此,教学“由扶到放”,信息“由繁而简”,概括“由弱渐强”,语用训练扎实而富有针对性。
再如“化简为繁,侧面烘托概述”,学习概述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段落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课外阅读《争议圆明园》的所知所悟,任选一个句子(如“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进行扩写,详细描绘英法强盗种种恶行之上的丑陋嘴脸,以印证文中语句表述的凝练,或鼓励学生尝试用整句来表述。
如此,立足文字,伴随大量课内外资料的阅读解析,伴随关键字词的信息提取,学生能真切地因圆明园辉煌而骄傲,更因圆明园被毁灭而愤恨,情随文生、言意兼得。
(本文系福建省立项课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科学识字’教学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