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文化兴国的国家战略,博物馆要用更有效的展教形式来加强博物馆展示的科普教育功能,满足公众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如何将精心策划的展览主题与内容有效地传播给观众,了解观众对博物馆展陈的真实评价与需求,是博物馆人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尝试突破传统的博物馆展陈的观众反馈机制,打破固有模式,让幕后的专家,特别是对于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起关键作用的研究人员,从传统的幕后走进展厅,直面观众,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拓展了博物馆展教形式与内涵,同时了解第一手观众反馈信息,更好地提升展陈的设计水平和科普教育效果。
【关键词】展示教育;互动答疑;面对面;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04-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勤学,李梅.走进展厅,直面观众——“与专家面对面”展厅答疑活动实践以及对展陈工作的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04-106.
引言
对于文化兴国的国家战略,作为终身教育重要机构的博物馆,如何与时俱进,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用更有效的展教形式来加强博物馆展示的科普教育功能,满足公众在业余休闲同时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在服务中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观众对博物馆展陈的真实评价与需求,是现代博物馆人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起关键作用的研究人员,如果能从传统的展览幕后工作走进展厅,直面观众,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无疑会更准确地了解第一手信息,以便提升展陈的设计水平和科普教育效果。那么,展陈设计人员应该如何直面观众,如何将观众的需求反应在展览设计中?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策划实施与公众的反馈机制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直面观众的窗口。观众在博物馆获得科学知识和文化传承大都是从参观博物馆的展览开始的。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博物馆要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必须调查了解观众,研究观众的需求。[1]观众对于展览的参观体验如何,是否理解、领会策展人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是否达到期望地展示目标,需要通过特定的反馈机制对观众的评价意见进行收集分析。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实施方式与公众需求
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提高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服务,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媒介。如何让博物馆地展示陈列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是现今博物馆展陈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傳统的博物馆展示策划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一个展示陈列主题,由该主题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展览的内容设计,然后是形式设计人员进行形式设计,最后在形式设计人员主导下各相关人员完成展览的整体制作及布展工作。展览开幕后,陈列设计人员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观众并不能直接接触到这些幕后的从事展览设计的研究人员,只能通过自己的参观体验这种单向的教育传递方式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近年来随着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使互动展示理念与技术融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陈列中,使传统的展览形式变得生动起来,观众也从中得到新的体验与乐趣。然而,这还是没有改变观众通过自己参观体验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单向的教育传递方式。而信息时代虽然获取信息更容易,信息量也超大,但所造成的信息碎片化让公众面对问题时经常无从判断。
(二)常用的观众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局限性
就像精明的商人要去了解潜在的用户一样,博物馆也必须了解那些参观它的人。[2]现在的博物馆较早期的博物馆在展示的教育效果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展示陈列的评估机制也日臻完善,观众可通过志愿者服务、科普教育活动、观众满意度调查表及学习单等各类反馈机制来对展览的满意度等选项进行表达。虽然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形式,研究人员(内容设计人员)可了解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等信息的反馈,但因不是直接面对观众,观众对于展览主题的理解是通过现场参观或听讲解员的讲解表述而得到的,而调查问卷等内容的设置其局限性也让观众的建议表达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不一定是观众真实意愿地表达,观众是否真正完全理解展览主题及内容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直面观众,结合参观活动的互动式现场观众信息反馈形式,来研判观众观展的真实感受与对展教服务的需求。
二、“与观众面对面”展示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博物馆必须吸引参观者、取悦参观者,并使参观者感到满意。[2]认识到博物馆展示陈列策划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观众反馈机制的不足,为了提高博物馆的展教水平与服务质量,大连自然博物馆自2015年起,策划推出了“与专家面对面”展厅互动答疑主题活动,在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等观众较多的时候安排研究人员在常设展览与专题临展等展厅进行现场答疑活动。活动事先做好排班表,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现场广播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观众现场踊跃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为博物馆展教特色活动,受到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一)常设展览互动答疑活动实践
通常博物馆常设展厅的陈列周期较长,陈列内容相对陈旧,更新不够及时,缺少最新的研究成果,观众因重复观看而失去新鲜感。在遇到一些与陈列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的时候,观众需要博物馆的权威说明与诠释。诠释作为当今专业博物馆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为过的。[3]在常设展厅安排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互动答疑活动,不但现场解答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还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展厅的陈列内容呈现给观众,拓展了展示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一展厅,安排不同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参与与观众的互动答疑活动中。如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湿地展厅,观众可与鸟类研究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了解鸟类分类、迁徙等知识,还可通过与植物研究人员交流互动,了解湿地植物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展陈列的主题与内容,丰富知识点与信息范围。 (二)专题临展互动答疑活动实践
专题临展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受到广泛重视,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运行指标就明确规定每年需举办10个临时展览。专题临展因主题的多样性使观众每次来博物馆都会有新的感受,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但另一方面,因专题临展一般规模较小,主题单一、信息量少等问题,也制约了专题临展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将展厅答疑活动拓展到临时展览中,让观众与展览人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展览内容之外的知识与信息,还对于展示主题与内容的诠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扩大了专题临展的影响力。
在合作引进的临展中我们也尝试进行互动答疑活动实践,邀请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展厅答疑互动。2018年大连自然博物馆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合作引进的《中生代剑客——剑龙特展》,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与形式,特别邀请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恐龙研究专家来馆做专题科普活动,在展厅开展了剑龙主题的专家讲解及现场互动答疑活动,受到观众的欢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积极提问,特别是对观众提出的一些展览内容中并未涉及的知识点,专家都做了一一解答。
(三)展览背后的故事互动答疑活动
博物馆的展览项目实施过程中,展览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观众鲜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展览的设计、施工、布展等展览背后的工作,观众更是没有机会看到。大连自然博物馆2019年中生代陈列改造的时候,借鉴与专家面对面展厅答疑的模式,创新性地设计了展览背后的故事主题活动。利用标本展品的临时存放与修复遴选的展厅作为展览活动场地,为博物馆的发烧友或古生物爱好者、志愿者等特定博物馆观众群体提供一个了解展览背后的工作情况的体验机会。观众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前提下,不但可以近距离观看待选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还可与现场的修复人员及展览设计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展览设计人员除了为观众进行专业解答,还可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了解观众对中生代陈列的关注点及对于代表性展品的喜爱程度等信息,并应用于展览设计的修改与完善中。
(四)结合展览开展户外认知活动
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和陈列工作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经常性地到野外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考察研究工作,有丰富的野外经验。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展厅答疑基础上,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发出结合展厅答疑的户外认知活动。先由研究人员在展厅内进行答疑讲解,然后带领观众到博物馆周边的海岸滩涂、花坛、草地等户外环境中,指导观众认知昆虫、植物、无脊椎动物等我们身边的生物。这种面对面交流互动活动形式把博物馆展示陈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特别是家长与孩子们的欢迎。
三、“与观众面对面”展示教育活动对展陈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有效进行展览评估,满足观众需求,把握展览方向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应该是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人员的持续关注点。通过专家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展示陈列设计人员可以了解到观众关注什么样的问题,想看什么类型的展览,在什么问题上出现了认知偏差,专业知识的诠释方式与观众的认知需求与感受的差异,走出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策展怪圈,打造出真正符合观众需求的展览。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不但可将展览中没有或展示不足的地方直接与观众交流,让对这方面有特殊需求的观众得到满足,还可发现展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连自然博物馆2019年春节期间举办《福猪贺岁——2019己亥猪年生肖展览》,专家通过展厅答疑活动中观众的提问,发现不止一位观众搞不清楚猪、河马和马,以及偶蹄动物和奇蹄动物的关系。针对观众关注的问题,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伸出脚趾,比比咱们谁的亲戚更近?》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将奇蹄动物、偶蹄动物、猪、河马、马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科学地诠释,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二)借鉴学校教育模式,发挥专家优势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高速且便捷,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碎片化也让人们在繁杂的信息中无法准确地甄别判断,常常会偏听偏信地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博物馆要做传播科学的主阵地,不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特别是对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改革提倡互动学习的教育方式,知识来自教材,老师在教授教材上的知识时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问,老师答疑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互动教育。与专家面对面地展示教育活动与学校的启发思考教育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这种借鉴了学校教育模式的展教方式,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和与专家交流,获得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的能力,满足观众求知及辨别正确信息的需求。
博物馆地展示陈列是由各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形式设计人员共同完成的,他们对于展览的诠释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为观众提供准确、详尽、权威的讲解。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相较于讲解员的讲解,观众在心理上比较重视专家说了什么,会更用心;在方法的學习方面,在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专家将自己的研究实践与经验传递给观众,这里面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思考和科学方法,这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通过专家面对面展教活动平台,提升讲解服务水平
过去博物馆专家的工作是专业研究和展示陈列设计,通常不与观众接触。展览开幕后直接面对观众的是展厅的讲解员与志愿者,博物馆面对面教育通常是由讲解员完成的。讲解员按照讲解词对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常无法进行深层次地解答,个别情况还会用没经考证的错误信息误导观众,影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展览是陈列设计人员多年研究的结晶,他们精心打造的亮点展示内容,最终是否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得到观众的认可,却是个未知数。与专家面对面活动开展以来,陈列设计人员通过在展厅与观众互动,不但给观众答疑解惑,同时也是对展厅讲解员及志愿者的一次专业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但可以让讲解员全面地理解展示陈列的主题,还可发现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在互动答疑活动中,就曾经发现个别志愿者为吸引观众眼球,在网络查找一些自认为精彩的内容加进讲解词中给观众讲解,被博物馆专家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指导,避免了错误信息继续传播。
(四)提升展览制作水平,增强研究人员责任感
展示陈列设计人员如果不直接面对观众,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对自己设计的展览也难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惰性,不会积极地做好展览,特别是临时展览和特展。与观众面对面的展教活动让展陈设计人员直接面对观众对展览的评价,更准确地获取观众需求的信息,促进展陈设计人员认真地做好展览。在面对面的展教活动中,需要博物馆研究人员现场解答观众的提问,需要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促使研究人员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补齐短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观众。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需要博物馆人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拓博物馆展示教育新思路,观众也需要博物馆多些这样的尝试。通过博物馆专家面对面的展厅答疑活动,让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从传统的展览幕后工作走进展厅,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博物馆展陈的设计水平的提升,增强科普教育效果,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而谋求自身改变的尝试。以上是本人在实践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希望与博物馆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宁宁.“大数据”对博物馆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13-09-04(6).
[2][美]G.Ellis Burcaw.新博物馆学手册[M].张云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66.
[3][美]G.Ellis Burcaw.新博物馆学手册[M].张云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73.
作者简介:刘勤学(1971-),男,山东蓬莱,本科,大连自然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陈列艺术艺委会委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会员,从事博物馆展示陈列策划管理,形式设计研究;李梅(1963-),女,广东梅县,本科,大连自然博物馆研究部,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会员,从事哺乳动物分类研究、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研究。
【关键词】展示教育;互动答疑;面对面;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04-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勤学,李梅.走进展厅,直面观众——“与专家面对面”展厅答疑活动实践以及对展陈工作的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04-106.
引言
对于文化兴国的国家战略,作为终身教育重要机构的博物馆,如何与时俱进,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用更有效的展教形式来加强博物馆展示的科普教育功能,满足公众在业余休闲同时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在服务中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观众对博物馆展陈的真实评价与需求,是现代博物馆人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起关键作用的研究人员,如果能从传统的展览幕后工作走进展厅,直面观众,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无疑会更准确地了解第一手信息,以便提升展陈的设计水平和科普教育效果。那么,展陈设计人员应该如何直面观众,如何将观众的需求反应在展览设计中?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策划实施与公众的反馈机制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直面观众的窗口。观众在博物馆获得科学知识和文化传承大都是从参观博物馆的展览开始的。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博物馆要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必须调查了解观众,研究观众的需求。[1]观众对于展览的参观体验如何,是否理解、领会策展人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是否达到期望地展示目标,需要通过特定的反馈机制对观众的评价意见进行收集分析。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实施方式与公众需求
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提高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服务,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媒介。如何让博物馆地展示陈列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是现今博物馆展陈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傳统的博物馆展示策划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一个展示陈列主题,由该主题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展览的内容设计,然后是形式设计人员进行形式设计,最后在形式设计人员主导下各相关人员完成展览的整体制作及布展工作。展览开幕后,陈列设计人员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观众并不能直接接触到这些幕后的从事展览设计的研究人员,只能通过自己的参观体验这种单向的教育传递方式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近年来随着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使互动展示理念与技术融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陈列中,使传统的展览形式变得生动起来,观众也从中得到新的体验与乐趣。然而,这还是没有改变观众通过自己参观体验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单向的教育传递方式。而信息时代虽然获取信息更容易,信息量也超大,但所造成的信息碎片化让公众面对问题时经常无从判断。
(二)常用的观众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局限性
就像精明的商人要去了解潜在的用户一样,博物馆也必须了解那些参观它的人。[2]现在的博物馆较早期的博物馆在展示的教育效果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展示陈列的评估机制也日臻完善,观众可通过志愿者服务、科普教育活动、观众满意度调查表及学习单等各类反馈机制来对展览的满意度等选项进行表达。虽然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形式,研究人员(内容设计人员)可了解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等信息的反馈,但因不是直接面对观众,观众对于展览主题的理解是通过现场参观或听讲解员的讲解表述而得到的,而调查问卷等内容的设置其局限性也让观众的建议表达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不一定是观众真实意愿地表达,观众是否真正完全理解展览主题及内容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直面观众,结合参观活动的互动式现场观众信息反馈形式,来研判观众观展的真实感受与对展教服务的需求。
二、“与观众面对面”展示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博物馆必须吸引参观者、取悦参观者,并使参观者感到满意。[2]认识到博物馆展示陈列策划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观众反馈机制的不足,为了提高博物馆的展教水平与服务质量,大连自然博物馆自2015年起,策划推出了“与专家面对面”展厅互动答疑主题活动,在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等观众较多的时候安排研究人员在常设展览与专题临展等展厅进行现场答疑活动。活动事先做好排班表,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现场广播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观众现场踊跃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为博物馆展教特色活动,受到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一)常设展览互动答疑活动实践
通常博物馆常设展厅的陈列周期较长,陈列内容相对陈旧,更新不够及时,缺少最新的研究成果,观众因重复观看而失去新鲜感。在遇到一些与陈列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的时候,观众需要博物馆的权威说明与诠释。诠释作为当今专业博物馆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为过的。[3]在常设展厅安排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互动答疑活动,不但现场解答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还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展厅的陈列内容呈现给观众,拓展了展示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一展厅,安排不同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参与与观众的互动答疑活动中。如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湿地展厅,观众可与鸟类研究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了解鸟类分类、迁徙等知识,还可通过与植物研究人员交流互动,了解湿地植物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展陈列的主题与内容,丰富知识点与信息范围。 (二)专题临展互动答疑活动实践
专题临展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受到广泛重视,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运行指标就明确规定每年需举办10个临时展览。专题临展因主题的多样性使观众每次来博物馆都会有新的感受,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但另一方面,因专题临展一般规模较小,主题单一、信息量少等问题,也制约了专题临展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将展厅答疑活动拓展到临时展览中,让观众与展览人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展览内容之外的知识与信息,还对于展示主题与内容的诠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扩大了专题临展的影响力。
在合作引进的临展中我们也尝试进行互动答疑活动实践,邀请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展厅答疑互动。2018年大连自然博物馆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合作引进的《中生代剑客——剑龙特展》,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与形式,特别邀请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恐龙研究专家来馆做专题科普活动,在展厅开展了剑龙主题的专家讲解及现场互动答疑活动,受到观众的欢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积极提问,特别是对观众提出的一些展览内容中并未涉及的知识点,专家都做了一一解答。
(三)展览背后的故事互动答疑活动
博物馆的展览项目实施过程中,展览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观众鲜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展览的设计、施工、布展等展览背后的工作,观众更是没有机会看到。大连自然博物馆2019年中生代陈列改造的时候,借鉴与专家面对面展厅答疑的模式,创新性地设计了展览背后的故事主题活动。利用标本展品的临时存放与修复遴选的展厅作为展览活动场地,为博物馆的发烧友或古生物爱好者、志愿者等特定博物馆观众群体提供一个了解展览背后的工作情况的体验机会。观众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前提下,不但可以近距离观看待选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还可与现场的修复人员及展览设计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展览设计人员除了为观众进行专业解答,还可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了解观众对中生代陈列的关注点及对于代表性展品的喜爱程度等信息,并应用于展览设计的修改与完善中。
(四)结合展览开展户外认知活动
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和陈列工作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经常性地到野外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考察研究工作,有丰富的野外经验。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展厅答疑基础上,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发出结合展厅答疑的户外认知活动。先由研究人员在展厅内进行答疑讲解,然后带领观众到博物馆周边的海岸滩涂、花坛、草地等户外环境中,指导观众认知昆虫、植物、无脊椎动物等我们身边的生物。这种面对面交流互动活动形式把博物馆展示陈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特别是家长与孩子们的欢迎。
三、“与观众面对面”展示教育活动对展陈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有效进行展览评估,满足观众需求,把握展览方向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应该是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人员的持续关注点。通过专家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展示陈列设计人员可以了解到观众关注什么样的问题,想看什么类型的展览,在什么问题上出现了认知偏差,专业知识的诠释方式与观众的认知需求与感受的差异,走出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策展怪圈,打造出真正符合观众需求的展览。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不但可将展览中没有或展示不足的地方直接与观众交流,让对这方面有特殊需求的观众得到满足,还可发现展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连自然博物馆2019年春节期间举办《福猪贺岁——2019己亥猪年生肖展览》,专家通过展厅答疑活动中观众的提问,发现不止一位观众搞不清楚猪、河马和马,以及偶蹄动物和奇蹄动物的关系。针对观众关注的问题,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伸出脚趾,比比咱们谁的亲戚更近?》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将奇蹄动物、偶蹄动物、猪、河马、马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科学地诠释,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二)借鉴学校教育模式,发挥专家优势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高速且便捷,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碎片化也让人们在繁杂的信息中无法准确地甄别判断,常常会偏听偏信地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博物馆要做传播科学的主阵地,不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特别是对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改革提倡互动学习的教育方式,知识来自教材,老师在教授教材上的知识时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问,老师答疑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互动教育。与专家面对面地展示教育活动与学校的启发思考教育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这种借鉴了学校教育模式的展教方式,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和与专家交流,获得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的能力,满足观众求知及辨别正确信息的需求。
博物馆地展示陈列是由各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形式设计人员共同完成的,他们对于展览的诠释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为观众提供准确、详尽、权威的讲解。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相较于讲解员的讲解,观众在心理上比较重视专家说了什么,会更用心;在方法的學习方面,在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专家将自己的研究实践与经验传递给观众,这里面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思考和科学方法,这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通过专家面对面展教活动平台,提升讲解服务水平
过去博物馆专家的工作是专业研究和展示陈列设计,通常不与观众接触。展览开幕后直接面对观众的是展厅的讲解员与志愿者,博物馆面对面教育通常是由讲解员完成的。讲解员按照讲解词对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常无法进行深层次地解答,个别情况还会用没经考证的错误信息误导观众,影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展览是陈列设计人员多年研究的结晶,他们精心打造的亮点展示内容,最终是否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得到观众的认可,却是个未知数。与专家面对面活动开展以来,陈列设计人员通过在展厅与观众互动,不但给观众答疑解惑,同时也是对展厅讲解员及志愿者的一次专业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但可以让讲解员全面地理解展示陈列的主题,还可发现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在互动答疑活动中,就曾经发现个别志愿者为吸引观众眼球,在网络查找一些自认为精彩的内容加进讲解词中给观众讲解,被博物馆专家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指导,避免了错误信息继续传播。
(四)提升展览制作水平,增强研究人员责任感
展示陈列设计人员如果不直接面对观众,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对自己设计的展览也难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惰性,不会积极地做好展览,特别是临时展览和特展。与观众面对面的展教活动让展陈设计人员直接面对观众对展览的评价,更准确地获取观众需求的信息,促进展陈设计人员认真地做好展览。在面对面的展教活动中,需要博物馆研究人员现场解答观众的提问,需要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促使研究人员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补齐短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观众。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需要博物馆人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拓博物馆展示教育新思路,观众也需要博物馆多些这样的尝试。通过博物馆专家面对面的展厅答疑活动,让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从传统的展览幕后工作走进展厅,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博物馆展陈的设计水平的提升,增强科普教育效果,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而谋求自身改变的尝试。以上是本人在实践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希望与博物馆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宁宁.“大数据”对博物馆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13-09-04(6).
[2][美]G.Ellis Burcaw.新博物馆学手册[M].张云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66.
[3][美]G.Ellis Burcaw.新博物馆学手册[M].张云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73.
作者简介:刘勤学(1971-),男,山东蓬莱,本科,大连自然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陈列艺术艺委会委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会员,从事博物馆展示陈列策划管理,形式设计研究;李梅(1963-),女,广东梅县,本科,大连自然博物馆研究部,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会员,从事哺乳动物分类研究、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