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四川省不少民族地区仍以农牧业为主,发展与农牧林产品相关性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可使该地区经济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高职院与民族地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关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高职院校;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历史、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四川省民族地区长期处于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过高,且从业人员中高端技术人才稀缺,这一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013年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四川省涉农高校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自此全面展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13年起与甘孜州政府开始合作办班,由甘孜州政府选拔当地人才,由学校具体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培养能适应当地民族习惯、区域特点以及符合当地政府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5年来,校地合作已陆续培养了5个不同专业方向、近300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甘孜州本地,以藏族学生居多(包括一部分彝族和汉族学生),目前已全部返回送培单位工作或实习,不少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单位的高度好评。
2018年伊始,国家领导人赴四川视察,重点走访了凉山、阿坝等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而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是改变地区现状的有力措施,如何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民族地区能够留得下、呆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为民族地区输送经济发展生力军的良性循环,需要校、地合作的各高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订单班(2015年入学,以下简称“订单班”)为研究对象,以同时入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普通班(以下简称“普通班”)为对照组,通过近三年的持续跟踪观察,并辅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实习反馈等多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对比,本文重点介绍笔者及同事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订
为明确甘孜州政府对订单班进行培养的目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初,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与州政府农、牧、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多次进行交流,了解到州政府对这个班学生所寄予的殷切希望:因为种种原因,州里一直以来面临着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困境,农安中心、执法大队的多个技术岗位有编制没人员,技术人员的长期匮乏导致出现人才断层,因此,各部门热切希望通过该订单班的送培,培养一批熟悉本地人文地理、民族习惯、地方方言,能真正扎根当地的本土高级技术人才;而州里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范围及方式,需要订单班学生在掌握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多地了解种植、养殖、植保、加工、管理、执法等多方面知识;在质检项目方面,除了农产品营养成分、有毒有害成分、卫生指标的检测外,还要会进行土壤、水质等环境监测指标的检测。
这些来自地方政府的要求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我们以普通班人才培养目标为脚本,对其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制定出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以农产品质量检测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农林牧渔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为副线,以现代办公、公文写作、组织管理等公务员基本素质培养为补充,培养能担任农安中心、农检站等部门的质检技术岗位及农林牧渔相关部门日常工作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订单班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就业需求与普通班有很大不同;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职工”。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最终达到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符合培养单位要求、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学校各级教学部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构建了“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明确了培养目标,初定了培养模式,我们根据订单班的特点对普通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民族特色、就业需求、知识拓展等内容,同时删除了与订单班职业要求关联不紧密的若干课程。订单班与普通班的课程调整对比(见表1)。
通过调整,我们制定了为订单班“量体裁衣”的课程体系(见图2),按照此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实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循序渐进,以质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干,通过其他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质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对核心技能通过不同形式多次呈现,使学生能加强认识和训练,實现往复螺旋“递进式”上升;具有民族性和与公务员实务紧密联系的几门通识教育课程,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适应入职单位的多层次要求。
四、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及条件建设
本专业实验实训项目较多,学生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泡在实验室或下企业参观实习,所以,设计贴近工作实况的实验实训项目、建设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甘孜州各农安中心或质检站,因此,我们以地方质监机构的检测项目为母本,按照从简至繁、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将各常检项目融入多门课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精心设计该班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体现“三段递进式”模式的含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改造和整合学校原有实验室,建设专业理实一体实验室、仿真虚拟实训室,与地方质监机构、知名三方检测公司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举措,在校内、校外建成多个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场所,为课程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五、师资队伍构成
订单班的师资队伍由本校教师、甘孜州农业系统专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本校教师承担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及职业能力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州农业系统专家承担顶岗实习校外指导老师任务[1],企业技术人员则对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训进行指导并定期开展专题技术讲座等。通过校政企合作,既发挥了学院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发挥了甘孜州专家团队、企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方面的优势。三方师资力量协同合作,保障“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
订单班的教学管理采用学期制,学生管理采用班级制,与校内普通班基本相同。但由于学生们的“双重身份”,除了学校的管理之外,甘孜州政府也密切关注他们的一点一滴,州农业局选派了专门管理人员定期到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处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学生的寒暑假实习由甘孜州根据下属各单位实际需求统一安排。[1]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鼓励订单班和普通班学生一起成立了“质检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大赛、社区科普服务、参加国家和行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课程所学知识在课余得到强化。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质检工作的意义、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和热爱。订单班学生与学校其他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一起成立了“锅庄舞协会”,定期举办锅庄舞集会,举办民族服饰秀、民族地区特产展等活动,既缓解了思乡情绪,也宣传了自己的家乡。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需要多管齐下,除了加快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外,更应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软件”缺乏问题。目前,不少民族地区仍以农牧业为主,现阶段最适合发展的是与农牧林产品相关性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与实力。农业高职院与校民族地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济民,王迪,黄德刚,等.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涉农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甘孜州“定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作者简介:雷明馨,女,硕士,讲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主任;马济民,副教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分院教务科长;黄德刚,四川省甘孜州農业局人事科长。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高职院校;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历史、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四川省民族地区长期处于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过高,且从业人员中高端技术人才稀缺,这一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013年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四川省涉农高校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自此全面展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13年起与甘孜州政府开始合作办班,由甘孜州政府选拔当地人才,由学校具体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培养能适应当地民族习惯、区域特点以及符合当地政府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5年来,校地合作已陆续培养了5个不同专业方向、近300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甘孜州本地,以藏族学生居多(包括一部分彝族和汉族学生),目前已全部返回送培单位工作或实习,不少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单位的高度好评。
2018年伊始,国家领导人赴四川视察,重点走访了凉山、阿坝等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而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是改变地区现状的有力措施,如何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民族地区能够留得下、呆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为民族地区输送经济发展生力军的良性循环,需要校、地合作的各高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订单班(2015年入学,以下简称“订单班”)为研究对象,以同时入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普通班(以下简称“普通班”)为对照组,通过近三年的持续跟踪观察,并辅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实习反馈等多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对比,本文重点介绍笔者及同事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订
为明确甘孜州政府对订单班进行培养的目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初,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与州政府农、牧、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多次进行交流,了解到州政府对这个班学生所寄予的殷切希望:因为种种原因,州里一直以来面临着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困境,农安中心、执法大队的多个技术岗位有编制没人员,技术人员的长期匮乏导致出现人才断层,因此,各部门热切希望通过该订单班的送培,培养一批熟悉本地人文地理、民族习惯、地方方言,能真正扎根当地的本土高级技术人才;而州里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范围及方式,需要订单班学生在掌握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多地了解种植、养殖、植保、加工、管理、执法等多方面知识;在质检项目方面,除了农产品营养成分、有毒有害成分、卫生指标的检测外,还要会进行土壤、水质等环境监测指标的检测。
这些来自地方政府的要求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我们以普通班人才培养目标为脚本,对其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制定出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以农产品质量检测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农林牧渔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为副线,以现代办公、公文写作、组织管理等公务员基本素质培养为补充,培养能担任农安中心、农检站等部门的质检技术岗位及农林牧渔相关部门日常工作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订单班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就业需求与普通班有很大不同;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职工”。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最终达到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符合培养单位要求、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学校各级教学部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构建了“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明确了培养目标,初定了培养模式,我们根据订单班的特点对普通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民族特色、就业需求、知识拓展等内容,同时删除了与订单班职业要求关联不紧密的若干课程。订单班与普通班的课程调整对比(见表1)。
通过调整,我们制定了为订单班“量体裁衣”的课程体系(见图2),按照此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实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循序渐进,以质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干,通过其他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质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对核心技能通过不同形式多次呈现,使学生能加强认识和训练,實现往复螺旋“递进式”上升;具有民族性和与公务员实务紧密联系的几门通识教育课程,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适应入职单位的多层次要求。
四、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及条件建设
本专业实验实训项目较多,学生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泡在实验室或下企业参观实习,所以,设计贴近工作实况的实验实训项目、建设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甘孜州各农安中心或质检站,因此,我们以地方质监机构的检测项目为母本,按照从简至繁、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将各常检项目融入多门课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精心设计该班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体现“三段递进式”模式的含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改造和整合学校原有实验室,建设专业理实一体实验室、仿真虚拟实训室,与地方质监机构、知名三方检测公司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举措,在校内、校外建成多个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场所,为课程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五、师资队伍构成
订单班的师资队伍由本校教师、甘孜州农业系统专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本校教师承担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及职业能力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州农业系统专家承担顶岗实习校外指导老师任务[1],企业技术人员则对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训进行指导并定期开展专题技术讲座等。通过校政企合作,既发挥了学院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发挥了甘孜州专家团队、企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方面的优势。三方师资力量协同合作,保障“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
订单班的教学管理采用学期制,学生管理采用班级制,与校内普通班基本相同。但由于学生们的“双重身份”,除了学校的管理之外,甘孜州政府也密切关注他们的一点一滴,州农业局选派了专门管理人员定期到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处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学生的寒暑假实习由甘孜州根据下属各单位实际需求统一安排。[1]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鼓励订单班和普通班学生一起成立了“质检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大赛、社区科普服务、参加国家和行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课程所学知识在课余得到强化。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质检工作的意义、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和热爱。订单班学生与学校其他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一起成立了“锅庄舞协会”,定期举办锅庄舞集会,举办民族服饰秀、民族地区特产展等活动,既缓解了思乡情绪,也宣传了自己的家乡。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需要多管齐下,除了加快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外,更应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软件”缺乏问题。目前,不少民族地区仍以农牧业为主,现阶段最适合发展的是与农牧林产品相关性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与实力。农业高职院与校民族地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济民,王迪,黄德刚,等.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涉农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甘孜州“定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作者简介:雷明馨,女,硕士,讲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主任;马济民,副教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分院教务科长;黄德刚,四川省甘孜州農业局人事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