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以国家美术课程为基础,如何根据本校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结合本地地域文化资源对美术课程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
关键词:美术课程;校本化;文化修养;课程意识;课程价值;课程观念
在现今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那么何为“校本化”呢?百度的解释即:学校自己出自己的教材,结合学校的特色来创办相关的体系。其实“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也就是(school-based),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应该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
国内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要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資源优势,又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通常校本课程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如何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我校现行国家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使课程校本化,成功的形成系列有效的、完整的美术校本课程呢?我通过自己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做到有情、有趣、有心。
既然校本课程强调本土化、个性化,而教师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那么教师个体的素质和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美术教师的身份而言已经由一个普通的施教者转换为一个专业型的研究者,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必须要注重提升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一个具有广阔文化视野的么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势必具更容易具备新颖理念和独特的视角,这对美术教师在自己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研究,逐渐形成校本化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缺乏艺术知识储备和文化修为的美术教师,势必在工作中捉襟见肘,更无需说成长为研究型复合人才的能力了。
二、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
(一)教师要勇于打破大一统的课程体系,树立建设多元化美术课程的观念。
照着既有美术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授已经不符合当代课堂的要求。国家或地方统一教材的内容只是为我们的课程提供大的方向,从宏观上给出的一种指导。每个学校的地域不同,教学资源有差异,学生素质各不一样,这些都需要本校美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开展的形式等等。
湘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叫《洒水成画》,这一课需要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用塑料瓶装水随意洒在地上作画。作为我校这样班额众多的大型学校而言,体育课的操场用地尚且紧张,况且还有科技课也有一部分室外课须占用场地,如果美术课再将每个班级带到操场上游戏、创作,不仅涉及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室外其它科目教学的开展。所以这一课若是按照教材要求几乎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教学目的以后酌情进行调整。
我当时在上这一课时首先仔细的研究了教材。这个内容设计安排了学生洒水作画的形式,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旨在诱发学生对本科学习活动方式的浓厚兴趣,着重让学生体验绘画元素“线”的认识和运用。学生通过新颖的“玩中学”的途径,获得改变美术课程学习方式的崭新体验。那么,什么可以代替洒水游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乐中学习“线”的形式美感呢?我想到了川渝一带的民间手艺:糖观灯。而且,目前糖观灯在重庆各个古镇还非常常见,小朋友几乎都吃过、玩儿过。我用“糖观灯”引入课题,孩子们不仅熟悉、亲切,看到手艺人们举着糖勺用连贯的线条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时,也深为赞叹!也一样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至于室外洒水的方式,我改成了用小塑料瓶装墨汁,在宣纸上连续滴洒成线,形成图形。但这个步骤仅作为教师演示,因为学生多、教室空间有限,所以没有让全班学生来操作。学生看到老师演示以后更进一步体验了运用连续线条造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毛笔沾墨在宣纸上画连续的线条进行自主造型,这无疑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一层的造型要求。最后作业,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眼睛看着老师提供的图形,手中的笔不准离纸,连续表现眼睛看到的图形。学生觉得既新奇又具有挑战。
(二)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引领,树立师生共同参与选择课程的观念。
我校的美术教师专业特长各有不同,要利用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课程开发。另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教学中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设计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通常开学第一课,我就会让孩子们通看本期的教学内容,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课程。结果二年级的孩子们把跟动漫相关的内容作为了首选,根据孩子们的选择我就将《动漫亮相》这一课提到了最前面来上。另外,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出现了国画的内容,恰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之前又极少有接触,也对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感到好奇。因此,我将二者作了结合,《动漫亮相》一课我引入课题就用了中国的水墨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的片段,看惯了欧美、日本动画片的小朋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一课,我就带领小朋友用国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卡通画创作,小朋友兴趣浓厚,虽然技法笨拙却特别乐于表现。有的小朋友还提出可不可以画一个连续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就建议专门用一节课来画一画动漫故事。后来,我根据学生的选择用了大半学期的时间进行了国画的系列教学,除了结合教材本身的内容教学,还包括动漫故事的延伸教学:即给他们讲本土的民间神话故事,让学生用国画自主创作神怪精灵;了解重庆的风土人情,用国画画重庆美食等等。课程中,我还发掘了一批特别突出的学生参加了渝中区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获得了好成绩。而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没有参加过课外美术兴趣班,并且在美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国画,这些孩子展现出来的才能令我都感到惊讶。
三、深入课程实践,加强沟通,最大化争取校内外各种力量的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除了依靠教师的独立实践和努力探索,还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和推进。
刚开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还比较缺乏,实践性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开发、实践经验以后,还需要寻求课程专家的指导。有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破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以上就是我在尝试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我发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所以我们要坚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成长以获得更多的职业乐趣与追求。
关键词:美术课程;校本化;文化修养;课程意识;课程价值;课程观念
在现今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那么何为“校本化”呢?百度的解释即:学校自己出自己的教材,结合学校的特色来创办相关的体系。其实“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也就是(school-based),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应该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
国内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要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資源优势,又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通常校本课程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如何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我校现行国家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使课程校本化,成功的形成系列有效的、完整的美术校本课程呢?我通过自己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做到有情、有趣、有心。
既然校本课程强调本土化、个性化,而教师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那么教师个体的素质和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美术教师的身份而言已经由一个普通的施教者转换为一个专业型的研究者,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必须要注重提升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一个具有广阔文化视野的么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势必具更容易具备新颖理念和独特的视角,这对美术教师在自己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研究,逐渐形成校本化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缺乏艺术知识储备和文化修为的美术教师,势必在工作中捉襟见肘,更无需说成长为研究型复合人才的能力了。
二、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
(一)教师要勇于打破大一统的课程体系,树立建设多元化美术课程的观念。
照着既有美术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授已经不符合当代课堂的要求。国家或地方统一教材的内容只是为我们的课程提供大的方向,从宏观上给出的一种指导。每个学校的地域不同,教学资源有差异,学生素质各不一样,这些都需要本校美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开展的形式等等。
湘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叫《洒水成画》,这一课需要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用塑料瓶装水随意洒在地上作画。作为我校这样班额众多的大型学校而言,体育课的操场用地尚且紧张,况且还有科技课也有一部分室外课须占用场地,如果美术课再将每个班级带到操场上游戏、创作,不仅涉及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室外其它科目教学的开展。所以这一课若是按照教材要求几乎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教学目的以后酌情进行调整。
我当时在上这一课时首先仔细的研究了教材。这个内容设计安排了学生洒水作画的形式,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旨在诱发学生对本科学习活动方式的浓厚兴趣,着重让学生体验绘画元素“线”的认识和运用。学生通过新颖的“玩中学”的途径,获得改变美术课程学习方式的崭新体验。那么,什么可以代替洒水游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乐中学习“线”的形式美感呢?我想到了川渝一带的民间手艺:糖观灯。而且,目前糖观灯在重庆各个古镇还非常常见,小朋友几乎都吃过、玩儿过。我用“糖观灯”引入课题,孩子们不仅熟悉、亲切,看到手艺人们举着糖勺用连贯的线条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时,也深为赞叹!也一样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至于室外洒水的方式,我改成了用小塑料瓶装墨汁,在宣纸上连续滴洒成线,形成图形。但这个步骤仅作为教师演示,因为学生多、教室空间有限,所以没有让全班学生来操作。学生看到老师演示以后更进一步体验了运用连续线条造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毛笔沾墨在宣纸上画连续的线条进行自主造型,这无疑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一层的造型要求。最后作业,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眼睛看着老师提供的图形,手中的笔不准离纸,连续表现眼睛看到的图形。学生觉得既新奇又具有挑战。
(二)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引领,树立师生共同参与选择课程的观念。
我校的美术教师专业特长各有不同,要利用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课程开发。另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教学中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设计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通常开学第一课,我就会让孩子们通看本期的教学内容,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课程。结果二年级的孩子们把跟动漫相关的内容作为了首选,根据孩子们的选择我就将《动漫亮相》这一课提到了最前面来上。另外,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出现了国画的内容,恰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之前又极少有接触,也对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感到好奇。因此,我将二者作了结合,《动漫亮相》一课我引入课题就用了中国的水墨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的片段,看惯了欧美、日本动画片的小朋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一课,我就带领小朋友用国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卡通画创作,小朋友兴趣浓厚,虽然技法笨拙却特别乐于表现。有的小朋友还提出可不可以画一个连续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就建议专门用一节课来画一画动漫故事。后来,我根据学生的选择用了大半学期的时间进行了国画的系列教学,除了结合教材本身的内容教学,还包括动漫故事的延伸教学:即给他们讲本土的民间神话故事,让学生用国画自主创作神怪精灵;了解重庆的风土人情,用国画画重庆美食等等。课程中,我还发掘了一批特别突出的学生参加了渝中区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获得了好成绩。而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没有参加过课外美术兴趣班,并且在美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国画,这些孩子展现出来的才能令我都感到惊讶。
三、深入课程实践,加强沟通,最大化争取校内外各种力量的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除了依靠教师的独立实践和努力探索,还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和推进。
刚开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还比较缺乏,实践性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开发、实践经验以后,还需要寻求课程专家的指导。有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破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以上就是我在尝试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我发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所以我们要坚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成长以获得更多的职业乐趣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