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基础告诉我们:“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 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 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