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使这项事业得到了蓬勃迅猛的发展。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可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模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培养儿童的个性追求,张扬自我的艺术感。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要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能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地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之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 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也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境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现代教育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要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能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地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之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 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也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境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现代教育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