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条件良好,但教学质量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宋代大诗人在《冬夜读书示子发聿》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躬行实践。可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要求。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该在课上创设民主、平等、活跃的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想。但有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不强,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发展自己,建立学习信心。如何转变学生规律的被动学习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一味“灌”的结果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学习的主人,后者则是处在被动学习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量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着的活动中
寓语文学习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语文,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能让他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学校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多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并把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利用学生原有的兴趣进行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原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其他事物也产生兴趣。这里也就是将学生对语文活动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迁移有三个条件: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第二,要善于寻找新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共同点;第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例如,一个同学对电脑游戏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通过电脑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如学习《莫高窟》,让学生上网收集彩塑、飞天的图片资料,课堂上让其来展示交流,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生取得成绩后,应适当地给予表扬与鼓励
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与鼓励能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表扬与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表扬与鼓励要注意“适当”。适当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表扬和激励为主,二是表扬与鼓励要适度,不可过度与不足。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的态度与做法。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年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正确的评价自己,教师对他们学习状况的不表态会使他们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学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二、丰富知识,让学生能学
一样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了解之后,才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人们对一样事物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正如一个人对电脑一无所知,又怎么会对它产生兴趣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他们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学习。
2.鼓励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促进知识的互补
每个人感兴趣的对象不可能是一样的,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平时应鼓励学生加强彼此间的交往,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知识的互补,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于一些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合作,让他们共同学习。
3.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配合学校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自己的直接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会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同学对学习很感兴趣,平时也十分认真,可成绩却总好不起来,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缘故。可以说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寻找规律
如识字教学中的熟字带生字、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等都有一定的规律。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采用换词和看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提问题可以根据课题、插图,也可以从不懂的地方提问。
2.举一反三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字词,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段落结构基本相同,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指导学生精学第二小节,教给方法;扶学第三小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自学第四小节,最终掌握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就变得轻松多了。轻松,对学生尤其对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学生,就是一种成功感,更是一种无形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驱动器。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学习方法是灵活多变的。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习方法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的局限,往往会产生偏差,这时教师要及时地帮学生纠正偏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学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适时适度的训练,使他们逐步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用各种方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和陌生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有能力去创造;利用各种手段,放开学生的手,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该在课上创设民主、平等、活跃的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想。但有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不强,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发展自己,建立学习信心。如何转变学生规律的被动学习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一味“灌”的结果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学习的主人,后者则是处在被动学习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量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着的活动中
寓语文学习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语文,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能让他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学校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多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并把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利用学生原有的兴趣进行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原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其他事物也产生兴趣。这里也就是将学生对语文活动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迁移有三个条件: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第二,要善于寻找新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共同点;第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例如,一个同学对电脑游戏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通过电脑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如学习《莫高窟》,让学生上网收集彩塑、飞天的图片资料,课堂上让其来展示交流,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生取得成绩后,应适当地给予表扬与鼓励
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与鼓励能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表扬与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表扬与鼓励要注意“适当”。适当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表扬和激励为主,二是表扬与鼓励要适度,不可过度与不足。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的态度与做法。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年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正确的评价自己,教师对他们学习状况的不表态会使他们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学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二、丰富知识,让学生能学
一样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了解之后,才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人们对一样事物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正如一个人对电脑一无所知,又怎么会对它产生兴趣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他们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学习。
2.鼓励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促进知识的互补
每个人感兴趣的对象不可能是一样的,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平时应鼓励学生加强彼此间的交往,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知识的互补,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于一些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合作,让他们共同学习。
3.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配合学校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自己的直接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会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同学对学习很感兴趣,平时也十分认真,可成绩却总好不起来,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缘故。可以说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寻找规律
如识字教学中的熟字带生字、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等都有一定的规律。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采用换词和看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提问题可以根据课题、插图,也可以从不懂的地方提问。
2.举一反三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字词,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段落结构基本相同,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指导学生精学第二小节,教给方法;扶学第三小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自学第四小节,最终掌握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就变得轻松多了。轻松,对学生尤其对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学生,就是一种成功感,更是一种无形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驱动器。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学习方法是灵活多变的。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习方法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的局限,往往会产生偏差,这时教师要及时地帮学生纠正偏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学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适时适度的训练,使他们逐步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用各种方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和陌生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有能力去创造;利用各种手段,放开学生的手,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