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化教育中职业教育学校现行管理模式对学生的行为素质教育有缺位,造成学生整体素质提不上去,长此以往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拖累强国战略的实施。转变职业教育学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职业教育学校输出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体制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可采取五大发展对策,即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加快推进国际化。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一、概述
现代化是一个时空概念,从时间上来看,“化”是一个趋势性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示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也就是说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从空间上来看,“现代”是一个相对性或阶段性概念,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事物状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代表性,即现代化代表当下先进的发展状态。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性概念也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既要体现共性要求,也要突出个性特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有共性的要求,否则国际上就没有比较的标准,也难以衡量现代化的进程;又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否则难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二、现代化教育中职业教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还没有落实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必须符合世界规律。从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最初的学徒制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此后工业革命的产生,学校教育兴起,并与企业培训共存。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继续教育成为新的增长点,现代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学校和企业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融合,教育与培训的交集越来越大。以往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培训模式。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主体不完善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和融合性,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学习和工作、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与学徒等多方面需要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僵化,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能力弱,企业的职业教育功能缺位,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现代学校制度还有待完善,治理主体不健全,难以形成善治的体制机制,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难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资源投入不足、办学体制僵化、办学机制不灵活、“双师型”教师短缺、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提高质量就越难,职业教育质量越高,就业渠道越广,吸引力就越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传统观念、制度法规、社会环境等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福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而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大而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校企合作步履艰难,办学活力有待释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途径
(一)充分认识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
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主的教育,与产业有天然联系,职业技能形成的最有效途径是工作场所学习,随着现代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复杂,工作岗位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离开企业就难以有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无论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都是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可见,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健全的职业教育,甚至是残缺的职业教育。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须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平衡好个别企业和其他企业利益、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促使企业建机构、配人员,加强职工教育与培训,充分释放企业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并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人类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人类自身再生产出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综观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欠缺,近年来,许多走出去的企业缺乏办学经验,对所在国本土劳动力难以有效培训,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能力不强,制约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要加大企业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企业和员工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如对于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利益保护,对于参加培训职工的再就业和经费支持制度。
(三)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对于职业教育亦是如此。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方式,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治理体系结构,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构建政企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实现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就业部门融通,促进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
(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強,与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等值有很大关系。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把技术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资格,统一于一个权威的国家资格标准之下。构建职普等值的国家资格框架,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鼓励公民通过各类规范的途径,去获得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资格,促进企业培训社会化、专业化,有利于企业办学主体形成;企业员工接受职业培训能够拿到国家认可的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必将增强企业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重要的是改革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变革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主体,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和内容,增强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证书的等值。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现行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行为素质教育效果不佳,造成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用工企业不满意,毕业生就业困难。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职业教育学校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体制保障。职业教育学校能够输出具有优良品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国家实施强国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一、概述
现代化是一个时空概念,从时间上来看,“化”是一个趋势性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示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也就是说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从空间上来看,“现代”是一个相对性或阶段性概念,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事物状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代表性,即现代化代表当下先进的发展状态。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性概念也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既要体现共性要求,也要突出个性特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有共性的要求,否则国际上就没有比较的标准,也难以衡量现代化的进程;又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否则难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二、现代化教育中职业教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还没有落实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必须符合世界规律。从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最初的学徒制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此后工业革命的产生,学校教育兴起,并与企业培训共存。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继续教育成为新的增长点,现代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学校和企业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融合,教育与培训的交集越来越大。以往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培训模式。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主体不完善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和融合性,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学习和工作、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与学徒等多方面需要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僵化,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能力弱,企业的职业教育功能缺位,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现代学校制度还有待完善,治理主体不健全,难以形成善治的体制机制,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难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资源投入不足、办学体制僵化、办学机制不灵活、“双师型”教师短缺、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提高质量就越难,职业教育质量越高,就业渠道越广,吸引力就越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传统观念、制度法规、社会环境等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福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而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大而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校企合作步履艰难,办学活力有待释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途径
(一)充分认识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
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主的教育,与产业有天然联系,职业技能形成的最有效途径是工作场所学习,随着现代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复杂,工作岗位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离开企业就难以有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无论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都是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可见,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健全的职业教育,甚至是残缺的职业教育。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须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平衡好个别企业和其他企业利益、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促使企业建机构、配人员,加强职工教育与培训,充分释放企业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并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人类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人类自身再生产出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综观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欠缺,近年来,许多走出去的企业缺乏办学经验,对所在国本土劳动力难以有效培训,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能力不强,制约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要加大企业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企业和员工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如对于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利益保护,对于参加培训职工的再就业和经费支持制度。
(三)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对于职业教育亦是如此。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方式,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治理体系结构,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构建政企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实现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就业部门融通,促进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
(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強,与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等值有很大关系。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把技术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资格,统一于一个权威的国家资格标准之下。构建职普等值的国家资格框架,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鼓励公民通过各类规范的途径,去获得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资格,促进企业培训社会化、专业化,有利于企业办学主体形成;企业员工接受职业培训能够拿到国家认可的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必将增强企业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重要的是改革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变革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主体,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和内容,增强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证书的等值。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现行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行为素质教育效果不佳,造成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用工企业不满意,毕业生就业困难。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职业教育学校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体制保障。职业教育学校能够输出具有优良品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国家实施强国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