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彰显城市影响力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会觉得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只会发生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而现在更多的城市开始关注艺术,尝试着用艺术来进行城市的推广和营销。25日,《多维度——2015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在峨眉山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中心开幕,来自重庆的总策展人傅榆翔和学术主持王林,马修(英国)邀请到了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艺术家们,为峨眉山这个县级城市带来了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艺术水准的当代国际艺术展览。
  同时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由重庆策展人策展、大量重庆艺术家参展的艺术展览,正在许多城市发生着,而很多重要的展览却没能回到重庆展览。业内人士建议,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资源和优势的重庆,应该更好的利用艺术来宣传和推广重庆这座城市。
  现场>
  峨眉山迎来最大当代艺术国际展
  时间回到25日,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脚下,一场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展正在进行。《多维度——2015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总策展人、来自重庆的艺术家和公共艺术活动家傅榆翔先生告诉记者,此次展览邀请到了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11个国家的43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带来了178件艺术作品,作品形式囊括了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这是峨眉山市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艺术水准的一场当代国际化艺术展览。”傅榆翔说到。展览将持续到10月26日结束,如果国庆节期间你会到峨眉山旅游,不妨也去看看这个当代艺术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展品中体积最大的一件装置作品《四分之三北京吉普》,成为了大部分观众们围观和拍照的对象。这件作品的作者是知名艺术家师进滇,他用50公斤的钢丝进行手工编织,还原了一辆吉普车车身上的3000多个零件。因为钢丝编织的独特透视视觉效果,观众在欣赏这辆“吉普车”时,会有一种电脑三维立体设计透视图观看的效果。
  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他们有峨眉山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一位本地人吴先生就告诉记者,在峨眉山看到这样的当代艺术展,“我觉得并不奇怪,当代艺术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看懂,比如这件《北京吉普》,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让人记忆深刻。”
  观点>
  当代艺术助推城市宣传
  为何会在峨眉山做这样一场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大展,展览顾问机构乐山市文广新局局长谢晓明告诉记者,峨眉山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传统艺术也比较发达,但当代艺术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打造这样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览,有助于提高市民对当代艺术的普遍了解和认识,也能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氛围。”同时在谢晓明看来,作为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著名景点的乐山,去年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300万,“在我们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艺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谢晓明看来,艺术对于城市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常态性融合和提高,而艺术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来自英国的策展人、本次展览的另一位学术主持马修告诉记者,意大利的威尼斯以前可能只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因为威尼斯双年展,不仅让更多的人选择到威尼斯旅游,还让威尼斯成为了一座艺术之都。“艺术会让一座城市有它独立的识别系统,会让别人看到这座城市不一样的地方,这对宣传推广城市非常有帮助。”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田野也认为,推广城市,不能仅仅单靠美景、美食这样单一的元素。“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看到当代艺术都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田野说到:“也就是说当代艺术是一门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读懂。所以当代艺术无疑是推出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之一。”
  建议>
  重庆应更好利用整座城市的艺术资源和优势
  在这样一场当代艺术大展中,我们看到了重庆策展人傅榆翔的身影,也看到了很多曾经或现在在重庆学习生活过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比如何多苓、王承云、陈刚、傅文俊等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庆艺术家活跃在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展览中,但很多重要的展览却没有机会来到重庆展出。采访中业内人士都认为,重庆本身具有丰厚的艺术资源,应该更好的利用艺术这一符号和元素,来传播和推广重庆这座城市。
  在傅榆翔看来,重庆有了越来越多的民间创办的美术馆、艺术机构,也有了更多不同实验和探索的展览。“但我认为,在重庆我们应该对艺术更加的包容,多元化的支持和关注,学习其他城市的开放和接纳,而不是固化在一所学校,一个圈子,甚至是某一个人,这对艺术的自由生长是相当不利的。能够让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品都有机会和可能在这座城市展示才情,感念这座城市的滋养。”傅榆翔说,近年来他一直从事国内外策展工作,就是希望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多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论是这座城市的艺术家,还是外地(包括国外)艺术家,只要作品具有探索和实验,都可以在重庆得到尊重、关注和交流。”
  田野对记者说到,其实很多城市非常羡慕重庆,“因为重庆既有深厚的艺术历史资源,也有众多的艺术院校,源源不断的在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田野说,很多城市需要用艺术来助推城市发展时,都会邀请重庆的艺术家,“重庆本身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一定要把优势用好,留住优秀的艺术家,给各种艺术家在这座城市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就如同北京、上海、深圳一样让各种艺术资源人才,机构真正转化为城市的艺术能量,更好的宣传、推广重庆这座城市。”
其他文献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发端于西方。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加以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建构起具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场地--材料--观念的逻辑关系。通过现成品的重建转达艺术家的观念阐述,其话语方式替代或弥补了传统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意象传递功能。其“空间”形态试图将展示现场中的观赏者转换为参与者,通过独特的
期刊
许璧翎《日常之线》系列,所采取的是一种既朴素、单纯、却又非常雅致的〝日常之线〞这样一种带有审美取向的创作方法。〝日常之线〞其日常经验是女性通过手及身体与主观意识的行为所完成对物的制造过程及物本身。  对《日常之线》而言,重要的是艺术家敢于用这样一种极其日常化的经验直接转换为艺术的表达方法。甚至,方法就是表达。更耐人寻味的是,〝日常之线〞所带来的又不只是〝日常之线〞的本身,就表达来讲,〝日常之线〞的
期刊
藏传佛教历来都是佛学研究的显题同时也是热门的社会话题,藏传佛教美术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藏传佛教研究中不可绕开的专题,但围绕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唐卡和壁画上,相较之下作为藏传佛教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雕塑,因为其强烈的工艺特性,在造型美术中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却仍尚显不够。  藏传佛教属于大乘密宗,密宗的神秘性体现在咒文、仪式以及典籍的繁复和深奥上,这对于过去文化程度不高的藏民来说殊难
期刊
严超试图对绘画的本体语言有所探索,他所思考的问题是:绘画是否还有着新的可能性?如何在绘画中激发新的触感?抽象绘画来自于对颜料本身的直接触感,充分发挥颜料本身的质地及其偶发性,但如何还有着内在的厚度?这个厚度需要个体生命感知的实现,让颜料发出诗意的优美以及精神的能量,在斑驳陆离中寻找形象的生成,在废墟中寻找事物挣扎的痕迹,或者就是借助于随意的笔触来摸索出事物的迹象,比如睡眠中的物象,从材质的材质感与
期刊
时间:2013.8.5  地点:阳明山后花园  人物:张羽、朱其、胡震、徐亮  徐亮:我从北京赶来是另带着另外的任务,想借此机会与诸位聊聊艺术,说说水墨。也不知如何说才好,总觉得今天好像水墨挺热闹的,可看来看去,真的大部分的水墨作品没有太大意思。这次在佛光缘美术馆看了张羽兄的展览,眼前一亮,很有感触、很受启发,感觉张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挺不容易!  张羽:谢谢徐亮老弟的肯定。其实,这种所谓的热闹
期刊
严超既不在传统的绘画领域里工作,也不在流行的当代观念艺术领域里探索,而是独辟蹊径在一个可以称作“新绘画”的领域工作。严超的绘画有明显的艺术身份,同时也有许多越界的地方,尤其是在题材上,严超将不属于绘画领域的图像转变成了绘画。与那些激进的当代艺术家将艺术转变成非艺术不同,严超将非艺术转变成艺术。在文化遗产领域里工作,让严超对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服装、以及各种民间工艺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些领域有大
期刊
2015年10月,在宁夏镇北堡文化节上,一件跨越两条街道的装置作品《搜索》极大震撼了现场参观者的眼球,成片的古代箭支象流星或麻雀一样横向由一条街道飞跃屋脊到达另一条街区的上空,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呼啸而过掠过行人的头顶,给现场参观的人们带来无比的惊觫感,好似回到了悠长的历史长廊那短兵相接、拼杀恶斗的古代战场。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班学俭为本届艺术节特别创作的,他采用了古代冷兵器最为典型的代表——箭为创
期刊
2015年12月5日,由青岛市高新区管委会和天津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策划的“艺术红岛——澜湾艺术季”活动,在青岛高新区澜湾艺术公园开幕。此次艺术季活动由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担任策划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担任学术主持。活动包括:澜湾艺术公园国际公共艺术展、“艺术红岛·公共艺术论坛”、“青春维度”雕塑邀请展等系列艺术活动。  澜湾艺术季秉承公共文化的当代理念,诠
期刊
王林:今年是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湖北美术馆邀请我参加八五美术历史考据论坛,我打算把美院当年的自选作品展作为史实写成文章作为论坛论文。学生作品展曾作为《与历史同行》第6卷专题,就是从自选作品展开始的。我想就当年的自选作品展采访叶老师,深入了解当年的情况。当时川美的陈列馆也就是重庆市唯一的美术馆,举办学生自选作品展,校方是如何认同并举办起来的?  叶毓山:中国的美术教育在解放前基本上属于法国学院派体系
期刊
工作室不仅是靜态的加工和生产的作坊,工作室更意味运动着的发现奇特和格物致远的野心和胸怀。像我这种打游击式的流浪汉,可以视一切可能暫寄容身的场所为工作室。无论方寸逼窄或是高大豪气,保持业余者的眼光,整个世界皆为展开的工作室。  四年前,我做了个方案:在自己平常使用的北京、大理、昆明、重庆四个画室中同部进行四幅画,其素材来自齐白石先生的一张山水长卷,描绘百里江河、树影人家、孤岛帆影和万倾波涛。我将这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