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阅读教学,特别是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些功利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散文阅读单元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甚至不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对散文本体知识的认知,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理解,对阅读能力的分析等都存在着诸多分歧,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的确确,对以上问题的认知、理解、分析愈深入,散文阅读教学任务就愈清晰、透彻、明确。但显然不能等到对以上问题达成共识后,再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处理。鉴于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仅对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对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内容、主旨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整体感知不同粗放的囫囵吞枣式的认知。要以分析为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局部进行综合,形成综合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形成对文章的完整认识,即宏观的综合的整体认识。整体感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初读文章的整体印象,这一阶段,学生对内容、主旨的理解多数情况是不够到位的,不够清晰的;第二阶段:重新思考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的新的整体认知。这一阶段较之前者,学生对内容、主旨的理解应该是有所提升的,是对第一阶段的修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不断自我修正,甚至在第一阶段就能理解内容,明确主旨。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目标就是要在学生螺旋上升的空间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使学生自能读书。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散文阅读应从阅读者内在的心理认知出发;就阅读教学而言,进行“整体感知”(第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因此,散文阅读都应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整篇背景下作局部分析和把握。但绝非排斥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有重点地安排对待以及要对字词句进行分析、鉴赏,只是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这种认识规律,结合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和把握,以求贴近文本的解读。
   每篇散文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曾经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印证专家的观点与认识而不是从文章出发,从文中找到依据,发现结论。常常是结论先行,没有真正的分析思考。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1.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及其教学重难点
   入选教材的均为文质兼美的文章,那又何谈“寻找教材的文本价值”呢?《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散文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心灵的独白”,“一粒沙里见世界”,“如真似幻的梦境” ,“自然的年轮”。每个单元三篇选文,分别按照“形与神”,“情与理”,“小与大”,“虚与实”,“疏与密”五对关系组成单元。教材用五对关系来统率现代散文的阅读,不可不谓别具匠心。但王漫教授则认为“形与神”、“小与大”、“虚与实”揭示的是同质关系,即“选材与中心”,而“情与理”说的是内容,“疏与密”说的是笔法。总之,教材的编写本身存在一些疑问,关键不是按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需求编写的。这样,教师寻找教材的文本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
   王俊鸣老师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在同一水平的反复中实现的,只有遇到超出既有水平的“难点”而突破之,能力才能“长进”。《汉家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游记,记述了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上的一次难忘的旅行,着重写作者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写作者的内心感受,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写现实,还思接千载,涉及历史,具有厚重感。学生初读文章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解决了“写了什么”的问题,深一步的理解也就有了基础。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⑴对这篇散文的主旨(写作意图)存在疑惑,即不知道作者在坚守什么,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⑵对作者描写环境及人物的用意不理解,即为什么环境给作者的感觉是死寂,恐怖的,作者为什么极力地去写老人的摇头,小女孩的眼睛。这样一来,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就能基本确立为“正确理解、把握文章主旨,准确理解‘坚守’内涵”。寻找到学生既有水平的“难点”,是散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去宁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再求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回归现实,走出宁静)。作者的情绪变化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印证,即“一切景语即情语”是如何体现的,并将它作为整体感知的重难点。
   2.寻找简捷的突破路径,选择恰当的过程方法
   确立了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后,剩下的就是如何达成的问题。就《汉家寨》而言,应当在快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散文的“神”,也就是“作者在坚守什么”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从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来入手,而对“作者在坚守什么”文章并没有直接说,只能通过“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等语句推测得到。这就形成了课堂的整体构架是由后往前推的过程。这也应验了笔者初读的感受,读到最后,才明白:“哦,原来作者是想倡导‘坚守’精神,难怪这么去写景,写人”。至于作者在坚守什么是说不清的,至少单一地通过这篇文章是无法确切地说清的,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说清楚。这样,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面对汉家寨心中激荡的原因,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讨论并理解作者赋予汉家寨的内涵,学习探究散文主旨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质疑汉家寨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深入全面理解文章主旨。
   (2)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作者表达情感三者之间关系,探讨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既然是“路”,那肯定不止一条;既然是方法,那必然也不是一种。解决阅读的难点,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还可以扣住题目,展示地图,找出其地理位置,然后研读其来历,再看其环境和研究作者为什么写那么多“走近”和“离开”,最后提出“坚守”二字加以研究。
   3.细品语言,回归校验
   散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这也能验证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就整体感知教学设计而言,品味语言是准确、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经之路。品味,就是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品味语言涉及到诸多方面,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讲,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和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运用等。从修辞的角度说,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谈,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从情感的角度比较,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以上角度,都是属于“鉴赏”的层面,在散文整体感知设计中,尚不能达到这一层级。笔者认为,此时的品味语言还应侧重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与段落、篇章的关系。
   《汉家寨》中“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汉家寨在三条路交汇的地点,也就意味着汉家寨人至少可以选择任意其中一条路走出去,但是他们的选择却是顽强地留下了,在这里坚守。越是可供选择的多就越见其坚守的可贵,这是这篇散文折射出的内涵。
   文章两次提到了小女孩的“红棉袄”,第一处写“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侧重在破,直接表现的是一种贫穷。第二次提及就远不止这点,“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侧重在“红”。从写实的角度说,红色最鲜亮,从远处能看得见;从表意的角度说,也是一种象征,是顽强的生命,是希望的火种,寓意坚守在延续。
   以上两处均是侧重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并以此来检验学生能否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校验其初步整体感知,修正整体感知的第一阶段。经过初步的整体把握后,再通过对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即通过分析局部字、词、句、段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4.回归整体,综合归纳
   通过具体分析,再回归整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文章的了解才是圆满的、完整的,而不是零零碎碎的。结合板书,理清文章思路;结合中心,归纳写作特点;总结新知,纳入旧知系统。这些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这里恕不赘述。阅读的能力有着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巩固课上所得,不妨找找同种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了《汉家寨》,我们还可以印发给学生《危险的生命》,并辅以习题,是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阅读的能力还可以迁移,也不妨做一些尝试。如本文中的“坚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意义,甚至在同一时代里的不同人那里也有不同意义。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在其后的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改;到现代汉人那里,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可能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而在“我”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里汲取到精神滋养,精神境界从此升高一层。
   我们可就“坚守”对于今天社会积极的意义展开讨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项。
   以上通过对散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的认知,从的阅读心理特点出发,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就会是完整的,而不是只鳞片爪的。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青塔小区C区大成学校(100141)
其他文献
受禅表碑(图1),位于临颍县城西北15公里繁城镇汉献帝庙址上。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高322厘米,横102厘米,厚28厘米,字数1078字,呈圭形,上有穿。受禅表碑,石灰岩质,碑文隶书22行,满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文物库房现藏一件鸡首壶,系2003年项城华丰皮革城出土。该器口径6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8厘米。盘口较深,微残,细长颈,溜肩,鼓腹,斜直下收,平底。肩部饰对称
高中作文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对作文产生厌烦心理和畏惧情绪是其主要原因。因此,笔者打破常规的“教师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来就会甘之若饴,不知疲倦,自然事半功倍。若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  一、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  以《自然界与人类》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行文严谨的科学论文,从人类发展对
说实在的,能考进慈溪中学理科实验班,很大的原因来自老黄,不过那时并不知道他被称作老黄,只是从语文老师那儿得知慈溪中学有这样一位功勋教师。并称能成为他的学生真是种幸福。  也许冥冥中真是有这样一种师生缘吧。先是实验班昕老黄的语文讲座,只见进来一个高瘦的先生——似乎老黄更适合用先生。而非普通的老师。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额上光亮无发。大步走上讲台,转身潇洒地写下“生命有约——关于高中生读书中的几点思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