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股文的历史价值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到明代时,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一步步走向僵化,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了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终于,在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八股文也随之寿终正寝。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于文化的积淀,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但今人对其总是贬多褒少,少有肯定其历史价值的。诚然,八股文有其极大的历史局限性,诸如,它缺乏实用的价值,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形式严重僵化,有不少清规戒律,等等。因此,使得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雷池半步,歪曲了读书的本来目的,害得无数士人为挣得功名,皓首穷经而无所得。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正确认识它,应当说,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的。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是知识分子史上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而后更有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等等。具有如此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熏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就连以《儒林外史》讽刺科举制度的吴敬梓,也在书中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一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最后,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其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如此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在《日知录·程文》中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由于考试本身存在的痼疾所致。而这一点,至今也未能完全消除。
其他文献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让人感触颇多,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似乎已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退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只有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语文教学才能摆脱那种不尴不尬的状态,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才能真正地活起来。这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基本
期刊
后进生由于成绩差而常常遭到教师、同学和亲人的批评训斥,导致心理上长期地受到压抑,产生浓厚的自卑感,这就失去了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可能,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虑不安和彷徨抑郁的境地。特别是在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更使他们变得冷漠多疑,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要实现这一转化,最关键的在于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条件。要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取决于教师用什么心态、以什么方法去开启后进生紧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要在语言学习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质疑问难,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科学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能力。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语文这一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究其根源,关键是语文的阅读难教,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语感,没有阅读习惯,不能充分挖掘自己阅读的潜能。针对这些情况,应从以下几点入
期刊
作文难教,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怕写作文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天敌,怎样解决这一语文教学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灵活模拟,化用积累,学以致用   “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日常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多了大量的工作,也总结出了一系列积累的办法,比如写日记、做摘抄、课前三分钟演讲等。但是,在作
期刊
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惜被某些人程式化,仿佛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高效课堂。如何智慧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呢?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原则一: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可以同学互助的情况,比如:语文的文言翻译,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翻译一部分,当一个学生翻译时,小组内其他同学负责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1)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翻译中来,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识字、写字、写作及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在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中,感受到对于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情境教学法对语文教学非常有帮助。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语文
期刊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课前预习其实是一种很好也很轻松的学习方法,提前预习功课,在老师还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分析学习,让自己知道课本的难易程度,有侧重点的学习,课后方便提问,更加加深对书本的理解!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应努力丰富多彩,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
期刊
从教十余年来我认为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特别是在我校推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导学模式后,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重视情感作用。   一、应重视教师本身的情感作用   导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传递的双向过程,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其本身的情感对整个导学过程中的情感起着能动作用,
期刊
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应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因此,这些内容将是以后作文命题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要优美,只有形神兼备,写作才会“跌宕生姿”。   一、不落俗套,取材新   “文不惊人誓不休”,作为应试作文,要让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