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独立,相对分离。而且,限于生活阅历、知识面、阅读面,学生作文立意不高、流于小气。可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在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内化提升思想境界,迁移外化为大气作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经典 大气作文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个误区,潜意识中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一分为二。在每学期、每个阶段的总体规划、教学设计中,楚河汉界,相对独立,从而造成阅读和写作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大多学生在提笔作文时苦于没有思路、没有素材,无从下笔;教师也常感慨学生作文立意不远、囿于自我、平淡如水,流于小气。特别是考场作文,精品作文罕见,大气之作难求。
当代作家梁衡“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作要关注大事、抒大情、阐大理,这也是对作文要写大气文的一种愿望,而不是沉湎于个人的“小我”,琐细、朦胧和小情小景,或是掠过几集甚至十几集剧情依然衔接的韩剧式的琐碎、缠绵和拖泥带水。
如何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而不乏大气的文章呢?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多读大气文。常和大气文亲近,积淀多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下笔如有神,字里行间自然就有豪气蕴藉;可以选择富有底蕴的材料。多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跳出“自我”而不要动不动写自己小时候怎么样,选择的材料底蕴的厚重程度一定决定了文章得分的高度;还可以寻找好的切入点,精心构思,让文章立意深远。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家—国—天下,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用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超越小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情感,从而彰显才识和气势……
以《先秦诸子选读》(选修)为例,如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在源头上解决学生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一扫全无生气、豪气、大气之愁。
一、在阅读教学的文本讲授过程,就是与大师们最直接的对话
春秋战国是文章极盛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留给后人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大师已经走了,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和隐约史书典籍白纸黑字的脚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翻译、分析、理解,就是循着大师们的脚印,一路跌跌撞撞,摸索着想要跟上大师们的步伐,去触摸文化传统的根,去感受先贤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孔子的“礼”“仁”、墨子的“兼爱”“非攻”、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民本”“仁政”、庄子的“安时处顺”……去领略圣人的不朽风采:《论语》的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匠心独运、气势逼人、浑洒自如;《荀子》的缜密谨言、譬巧喻博;《庄子》的奇妙深幽、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敏锐的思考。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藩篱。
明朝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气”是写作的根基,胸中若无大气,笔下怎有大气文?与先贤圣人最直接的对话就是感受并汲取汇聚在他们思想中的“大气”“豪气”“正气”。高贵的心灵需要高贵者才能感受。先秦诸子各家各派都在关注和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并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大师们引领我们走进的就是摒弃小我、自我,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天与人的“大气世界”。
二、经过阅读、理解从而形象更加丰满的先贤圣人,本身就是极富底蕴的写作素材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虽有能力,却屡屡受挫,难以施展抱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长沮、桀溺等“道不同”人的数落,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但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被困陈蔡,弟子有的饿的站不起来)依旧不停地给弟子们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不言放弃;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希望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执着得近乎悲剧性,“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改变天下无道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坚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孔子所执着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着。但最终博古通今,德行高尚的孔子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这些人生逆境在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中几乎都经历过,与世人、俗人的心灰意冷,逆来顺受或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处逆境之心不同,大师们更多的是选择了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和泰然处之,尽力而为。立意作文,同样的角度,用自己或旁人名不见经传的事例,与经过个性化解读后展示的底蕴深厚的先贤圣人的事例,高下雅俗,“大我”与“小我”;俗气与境界,自然就区分开来了。
三、阅读教学中,为解读文本而进行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就是写作发散思维的训练
通常,对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中,凭借跳跃性极大,浓缩程度极高的文字概述中,要领略先贤圣人们在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思想火花,往往要联系古今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例,以帮助我们更到位的解读。
例如,关于学习以及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借鲲鹏发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荀子《劝学》更是长篇叙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用心积累,归纳,无论是讲到哪,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的横向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丰富的联想象,用积累的全部才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解读其中的一句、一个角度,所获得的理解应该是比较正确而全面的,并且能使原有的认识向不断四周延伸拓展,相得益彰。
而讲授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利、义观念时,联系孟子“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宁可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宁可赴死不为司马王朝所用的嵇康,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躬耕的陶潜,不愿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蓄须明志的梅兰芳,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由古而今,可以一直联系到当今以“裸捐”形式捐出全部家产用于慈善事业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如此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的纵向思考,以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互动的方式,让有文化、有思想、情感的鲜活而饱满的名人、伟人聚在一起,自我展示。很多原先可能不讲还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理解的妙处,大多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了。
阅读教学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的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训练,迁移、落实到写作训练,无疑就是高瞻远瞩眼光和高屋建瓴进行立意、构思的角度和方法。试想,如果一篇文章,巧妙的切入点引领着经典的事例,以恰如其分的排比等辞格增强行文气势,再加上从心底里流出的行云般流畅的语言,散落字里行间还有先贤们串串珠玑妙语。在先贤圣人立足人生、社会忧国为民的大境界下,众多具有铮铮铁骨历史名人的保驾护航下,古今中外纵横,多角度分析。你能说这篇文章立意、构思空洞、浅俗?你能说如此谋篇布局中没有表达生活思考,没有再现生活感悟,没有流淌时代活水?你能说字里行间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正气、大气?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是人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而不乏大气的文章,除了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还要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感受生活,可以充分借助阅读教学,把握文本阅读和写作训练的契合点,注重分类归纳,点滴积累,从名家名篇、经典著作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让先贤的思想触发我们灵感火花,用圣人的思维方式感悟到的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大师们为实现人生境界的身体力行为我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灌注正气、豪气,打造流淌生活活水,跳动时代脉搏,开拓广阔视野的大气之作。
(福建永安市第一中学;366000)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经典 大气作文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个误区,潜意识中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一分为二。在每学期、每个阶段的总体规划、教学设计中,楚河汉界,相对独立,从而造成阅读和写作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大多学生在提笔作文时苦于没有思路、没有素材,无从下笔;教师也常感慨学生作文立意不远、囿于自我、平淡如水,流于小气。特别是考场作文,精品作文罕见,大气之作难求。
当代作家梁衡“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作要关注大事、抒大情、阐大理,这也是对作文要写大气文的一种愿望,而不是沉湎于个人的“小我”,琐细、朦胧和小情小景,或是掠过几集甚至十几集剧情依然衔接的韩剧式的琐碎、缠绵和拖泥带水。
如何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而不乏大气的文章呢?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多读大气文。常和大气文亲近,积淀多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下笔如有神,字里行间自然就有豪气蕴藉;可以选择富有底蕴的材料。多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跳出“自我”而不要动不动写自己小时候怎么样,选择的材料底蕴的厚重程度一定决定了文章得分的高度;还可以寻找好的切入点,精心构思,让文章立意深远。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家—国—天下,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用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超越小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情感,从而彰显才识和气势……
以《先秦诸子选读》(选修)为例,如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在源头上解决学生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一扫全无生气、豪气、大气之愁。
一、在阅读教学的文本讲授过程,就是与大师们最直接的对话
春秋战国是文章极盛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留给后人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大师已经走了,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和隐约史书典籍白纸黑字的脚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翻译、分析、理解,就是循着大师们的脚印,一路跌跌撞撞,摸索着想要跟上大师们的步伐,去触摸文化传统的根,去感受先贤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孔子的“礼”“仁”、墨子的“兼爱”“非攻”、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民本”“仁政”、庄子的“安时处顺”……去领略圣人的不朽风采:《论语》的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匠心独运、气势逼人、浑洒自如;《荀子》的缜密谨言、譬巧喻博;《庄子》的奇妙深幽、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敏锐的思考。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藩篱。
明朝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气”是写作的根基,胸中若无大气,笔下怎有大气文?与先贤圣人最直接的对话就是感受并汲取汇聚在他们思想中的“大气”“豪气”“正气”。高贵的心灵需要高贵者才能感受。先秦诸子各家各派都在关注和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并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大师们引领我们走进的就是摒弃小我、自我,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天与人的“大气世界”。
二、经过阅读、理解从而形象更加丰满的先贤圣人,本身就是极富底蕴的写作素材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虽有能力,却屡屡受挫,难以施展抱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长沮、桀溺等“道不同”人的数落,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但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被困陈蔡,弟子有的饿的站不起来)依旧不停地给弟子们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不言放弃;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希望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执着得近乎悲剧性,“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改变天下无道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坚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孔子所执着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着。但最终博古通今,德行高尚的孔子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这些人生逆境在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中几乎都经历过,与世人、俗人的心灰意冷,逆来顺受或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处逆境之心不同,大师们更多的是选择了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和泰然处之,尽力而为。立意作文,同样的角度,用自己或旁人名不见经传的事例,与经过个性化解读后展示的底蕴深厚的先贤圣人的事例,高下雅俗,“大我”与“小我”;俗气与境界,自然就区分开来了。
三、阅读教学中,为解读文本而进行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就是写作发散思维的训练
通常,对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中,凭借跳跃性极大,浓缩程度极高的文字概述中,要领略先贤圣人们在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思想火花,往往要联系古今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例,以帮助我们更到位的解读。
例如,关于学习以及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借鲲鹏发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荀子《劝学》更是长篇叙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用心积累,归纳,无论是讲到哪,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的横向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丰富的联想象,用积累的全部才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解读其中的一句、一个角度,所获得的理解应该是比较正确而全面的,并且能使原有的认识向不断四周延伸拓展,相得益彰。
而讲授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利、义观念时,联系孟子“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宁可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宁可赴死不为司马王朝所用的嵇康,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躬耕的陶潜,不愿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蓄须明志的梅兰芳,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由古而今,可以一直联系到当今以“裸捐”形式捐出全部家产用于慈善事业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如此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的纵向思考,以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互动的方式,让有文化、有思想、情感的鲜活而饱满的名人、伟人聚在一起,自我展示。很多原先可能不讲还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理解的妙处,大多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了。
阅读教学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的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训练,迁移、落实到写作训练,无疑就是高瞻远瞩眼光和高屋建瓴进行立意、构思的角度和方法。试想,如果一篇文章,巧妙的切入点引领着经典的事例,以恰如其分的排比等辞格增强行文气势,再加上从心底里流出的行云般流畅的语言,散落字里行间还有先贤们串串珠玑妙语。在先贤圣人立足人生、社会忧国为民的大境界下,众多具有铮铮铁骨历史名人的保驾护航下,古今中外纵横,多角度分析。你能说这篇文章立意、构思空洞、浅俗?你能说如此谋篇布局中没有表达生活思考,没有再现生活感悟,没有流淌时代活水?你能说字里行间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正气、大气?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是人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而不乏大气的文章,除了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还要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感受生活,可以充分借助阅读教学,把握文本阅读和写作训练的契合点,注重分类归纳,点滴积累,从名家名篇、经典著作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让先贤的思想触发我们灵感火花,用圣人的思维方式感悟到的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大师们为实现人生境界的身体力行为我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灌注正气、豪气,打造流淌生活活水,跳动时代脉搏,开拓广阔视野的大气之作。
(福建永安市第一中学;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