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探讨其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模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2]黎家华.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5):16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118-121
[4]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35-38
作者简介:孙小晗,现为黄河科技学院教师,女,河南叶县人,1984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模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2]黎家华.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5):16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118-121
[4]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35-38
作者简介:孙小晗,现为黄河科技学院教师,女,河南叶县人,1984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