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提上日程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机遇,准确识别并做好应对挑战的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新的行业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效支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认真思考。
我国服务贸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受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发展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可能获得更多的增长动力。而与货物贸易相比,多数行业的起点不高也给下一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空间。
服务贸易总量随全球经济形势好转触底反弹
金融危机在2009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加深,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别出现23%和13%的下降。虽然同期中国的服务贸易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也下降了5.8%,其中出口下降了12.2%,进口增长0.1%。相比而言,2010年经贸形势的好转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企稳回升,服务贸易逆差缩减。
多数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弱且发展潜力较大
行业层面,我国多数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较大,2010年上半年仍呈现逆差。其中,旅游服务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较大逆差后,受发达国家消费者出游意愿降低和中国旅游者出境游发展较快影响,一直未能扭转逆差状态。而长期保持逆差的运输服务在2010年上半年的逆差达到140.7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8%,是我国逆差最大的服务行业。保险服务逆差也达到64.9亿美元,同比增长52.8%,是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相比而言,2010上半年的金融服务出口大幅增长,贸易差额由上年同期0.3亿美元逆差转为2.1亿美元顺差。建筑服务的顺差大幅度提升,达到37.8%亿美元,为2009年同期的2.9倍。咨询服务顺差33.4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三大顺差服务行业。
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为服务贸易创造新机会
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获得恢复性的快速增长,总体好于2010年年初预期。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进出口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增加了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
“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机遇难得
未来五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政府的大力促进、国内区域合作和产业结构需求增强、国际产业转移及服务贸易相关软硬件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有可能取得较大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服务业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对编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议。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环保、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传统的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亟需转变,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促进服务贸易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发展的重要支撑方式。
城市化和城市圈合作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而发展服务业则是在城市这个相对有限空间中促进经济要素的有效利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选择。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相关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有效性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需求。传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合作继续发展,而相对涉及更深、更广领域的粤港澳合作、长三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城市经济圈、川渝合作的进程加快,使得中国国内产业的转移和产业间的协作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为发展服务贸易提出了更多要求。
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更加明显
产业的国际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推动其产业向新的、更高效结构的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向东盟等其他国家的转移促使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经济获得发展和腾飞。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90%以上比重的情况下,产业的转移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大幅降低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中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的情况下,服务业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乃至全球总部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更加明显。
服务贸易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条件的关系较为密切。运输服务需要更完备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承载能力,也需要运输装卸等效率的提升。中国与东盟等国的多双边合作发展进一步增强,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合作等领域的交流更为广泛。而国际组织和各国在服务领域市场开放、国际服务相关问题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进展。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新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有不少机遇,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保护手段的技术化,现有我国服务企业竞争力弱且人才缺乏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较大打击。传统信用经济崩溃后,国内消费萎缩,不少国家把政策重点放到了限制外来企业的竞争上,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服务贸易自然也难以摆脱影响。金融危机后的服务贸易保护开始限制外来劳务输入,减少服务贸易开放,以降低外来劳务对本国劳动市场就业的限制。在可预期的将来,主要国家对外来企业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仍不会迅速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将给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现阶段我国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500大排名靠前的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但这些企业往往属于拥有传统垄断资源的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环境尚不够激烈,中国的服务企业与跨国大型企业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大多数服务业企业尚未“走出去”,只能通过跨境服务和境外消费方式提供服务。而即便是已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其竞争力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服务贸易专业人力资源缺乏减弱竞争能力
30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对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则相对支持不足。根据GATS的分类,服务业的行业多达160个,各大行业中均还存在相当多的“其他行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的“可分割性”不断增强,新的服务需求不断 增加,服务产业的创新频率加快。相应的各服务行业人才保障难度较大,直接制约了我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服务贸易,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但必须注意遵守国际规则,避免授人以实。
通过政府问沟通协作,促进各国消除服务市场壁垒
我国政府应通过谈判、沟通和协商,加强与东道国政府在降低服务贸易发展壁垒、增加合作机会等方面的商谈,力争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多双边协议的方式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这种沟通,应重点针对与我国有较多贸易往来或者贸易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并通过示范效应为中国企业在更广阔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走出去”战略,推动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模式之一,促进服务业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东道国当地的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服务,是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选择之一。随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大和数量的显著增长,对金融、咨询、保险等服务企业提供伴随式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而这些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
完善信息引导和服务,有效降低服务企业发展风险
政府应发挥信息渠道多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贸易伙伴的选择、规避贸易风险、提高服务贸易企业市场细分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在沟通和交流相关信息等方面,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做好上传下达和资源整合、协调等工作,促进服务贸易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拓展市场空问。
以国际通行规则做法,积极实现服务贸易模式创新
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必须遵守国际通行规则,避免想当然地借用原有货物贸易的促进方式。简单的财政补贴和支持一则可能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引起其他贸易伙伴的反对,可能反而对我国企业增加服务贸易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二则由于服务贸易的交易内容是无形的服务,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性较强,即便实施补贴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起到充分和准确的促进作用,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效果。应努力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模式和内容等方面鼓励创新,以赢得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受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发展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可能获得更多的增长动力。而与货物贸易相比,多数行业的起点不高也给下一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空间。
服务贸易总量随全球经济形势好转触底反弹
金融危机在2009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加深,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别出现23%和13%的下降。虽然同期中国的服务贸易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也下降了5.8%,其中出口下降了12.2%,进口增长0.1%。相比而言,2010年经贸形势的好转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企稳回升,服务贸易逆差缩减。
多数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弱且发展潜力较大
行业层面,我国多数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较大,2010年上半年仍呈现逆差。其中,旅游服务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较大逆差后,受发达国家消费者出游意愿降低和中国旅游者出境游发展较快影响,一直未能扭转逆差状态。而长期保持逆差的运输服务在2010年上半年的逆差达到140.7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8%,是我国逆差最大的服务行业。保险服务逆差也达到64.9亿美元,同比增长52.8%,是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相比而言,2010上半年的金融服务出口大幅增长,贸易差额由上年同期0.3亿美元逆差转为2.1亿美元顺差。建筑服务的顺差大幅度提升,达到37.8%亿美元,为2009年同期的2.9倍。咨询服务顺差33.4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三大顺差服务行业。
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为服务贸易创造新机会
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获得恢复性的快速增长,总体好于2010年年初预期。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进出口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增加了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
“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机遇难得
未来五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政府的大力促进、国内区域合作和产业结构需求增强、国际产业转移及服务贸易相关软硬件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有可能取得较大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服务业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对编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议。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环保、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传统的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亟需转变,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促进服务贸易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发展的重要支撑方式。
城市化和城市圈合作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而发展服务业则是在城市这个相对有限空间中促进经济要素的有效利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选择。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相关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有效性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需求。传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合作继续发展,而相对涉及更深、更广领域的粤港澳合作、长三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城市经济圈、川渝合作的进程加快,使得中国国内产业的转移和产业间的协作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为发展服务贸易提出了更多要求。
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更加明显
产业的国际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推动其产业向新的、更高效结构的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向东盟等其他国家的转移促使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经济获得发展和腾飞。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90%以上比重的情况下,产业的转移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大幅降低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中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的情况下,服务业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乃至全球总部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更加明显。
服务贸易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条件的关系较为密切。运输服务需要更完备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承载能力,也需要运输装卸等效率的提升。中国与东盟等国的多双边合作发展进一步增强,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合作等领域的交流更为广泛。而国际组织和各国在服务领域市场开放、国际服务相关问题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进展。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新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有不少机遇,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保护手段的技术化,现有我国服务企业竞争力弱且人才缺乏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较大打击。传统信用经济崩溃后,国内消费萎缩,不少国家把政策重点放到了限制外来企业的竞争上,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服务贸易自然也难以摆脱影响。金融危机后的服务贸易保护开始限制外来劳务输入,减少服务贸易开放,以降低外来劳务对本国劳动市场就业的限制。在可预期的将来,主要国家对外来企业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仍不会迅速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将给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现阶段我国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500大排名靠前的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但这些企业往往属于拥有传统垄断资源的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环境尚不够激烈,中国的服务企业与跨国大型企业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大多数服务业企业尚未“走出去”,只能通过跨境服务和境外消费方式提供服务。而即便是已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其竞争力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服务贸易专业人力资源缺乏减弱竞争能力
30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对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则相对支持不足。根据GATS的分类,服务业的行业多达160个,各大行业中均还存在相当多的“其他行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的“可分割性”不断增强,新的服务需求不断 增加,服务产业的创新频率加快。相应的各服务行业人才保障难度较大,直接制约了我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服务贸易,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但必须注意遵守国际规则,避免授人以实。
通过政府问沟通协作,促进各国消除服务市场壁垒
我国政府应通过谈判、沟通和协商,加强与东道国政府在降低服务贸易发展壁垒、增加合作机会等方面的商谈,力争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多双边协议的方式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这种沟通,应重点针对与我国有较多贸易往来或者贸易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并通过示范效应为中国企业在更广阔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走出去”战略,推动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模式之一,促进服务业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东道国当地的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服务,是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选择之一。随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大和数量的显著增长,对金融、咨询、保险等服务企业提供伴随式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而这些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
完善信息引导和服务,有效降低服务企业发展风险
政府应发挥信息渠道多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贸易伙伴的选择、规避贸易风险、提高服务贸易企业市场细分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在沟通和交流相关信息等方面,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做好上传下达和资源整合、协调等工作,促进服务贸易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拓展市场空问。
以国际通行规则做法,积极实现服务贸易模式创新
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必须遵守国际通行规则,避免想当然地借用原有货物贸易的促进方式。简单的财政补贴和支持一则可能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引起其他贸易伙伴的反对,可能反而对我国企业增加服务贸易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二则由于服务贸易的交易内容是无形的服务,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性较强,即便实施补贴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起到充分和准确的促进作用,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效果。应努力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模式和内容等方面鼓励创新,以赢得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