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测评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技术哲学视角,科学界定工匠精神内涵,构建制造类专业测评指标体系.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途径,展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测评与访谈的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变量差异性、各维度现状以及培育前后对比三个角度,找到工匠精神的薄弱指标,探寻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运用测评结果,通过行动研究,从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情境教学、质量保障外部约束、校企导师言传身教、文化融合协同育人多个角度,改进校本培育的方法,寻求有效路径与策略,最终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学校培育质量提升.
其他文献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共建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作者结合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菏泽职业学院立项的5个专业群项目,对50名专业群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在目前专业群建设中,存在共享意识有待增强、共享措施有待拓展、共享机制有待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本文对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维度进行探讨,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增强社会归属感、树立是非荣辱观的重要作用,分别从知、情、意和行等方面对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对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有正确认识,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课堂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具有周期长、覆盖专业广的特点,其中融入思政建设的意义重大,既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又能赋予传统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实现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
为了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现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总体处于中等较好水平;标新立异性维度男生显著强于女生;大学课程维度农村学生显著强于城市学生;同伴影响维度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显著强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表现出明显的“大二低谷”现象.
乡村教师的缺失及教师专业素养偏低是影响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为乡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硕师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分析“硕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哪些方面支持“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专业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师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让教育变得更具智慧和活力。小学教师角色去权威化,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寻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将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形成创新分享的知识观,主动通过互联网协同实践增加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知识共享实现实践性知识传播。本文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学习提高教学技能,营造信息化氛围,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借助智慧教育培养教师的专业洞见力。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同质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较弱、教育的供给与社会有效需求不平衡等矛盾。本文提出以特色为导向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突出应用型分类改革评价标准,构建“纵横内外”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是乡村教师发展的保障因子.从ERG理论视域分析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从“生存”“关系”“成长”三方面提供系统性保障,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境,需要从薪酬统筹、校本中心、主体需求等方面,寻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我国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曾在2018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强调:音乐不是人类的权利,而是人类的本能,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明确审美理解的一门艺术,人类在幼儿时期就有强烈的音乐需要和明确的审美理解.新体系下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深化音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推动学生创造性探究学习的过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技能在实习期遭遇各种表达障碍和困惑,主要因为实习生不适应语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为了突破障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立足小学教师岗位对职业语言的要求,重新定位自己的语言风格,自觉将口语表达与教育教学实践快速融合,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实践,努力调整和优化语言艺术策略,实现口语技能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