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追寻智慧预设生成,实现灵动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教学精彩。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了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意义,并着重对追寻“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策略进行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和广大教师。“预设”、“生成”等许多新名词频频出现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成性。然而,在当前的某些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即使许多经过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的经典教学预案,由于课前教者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精彩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从而导致在具体实施时常常出现流程“卡壳”的现象,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尴尬发生”。由此可见,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追寻“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意义
2.1 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开放而具活力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预设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让学生适应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的能力,从而促进开放而具活力教学模式的建构。在如此教学模式之中,易于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化的思想在课堂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
2.2 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培养,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起其创造的火花。此正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在敏感期内,儿童对一定的事物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学得很快,但过了这个时期,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在预设生成的动态性课堂之中,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学过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变为动态生成探究式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追寻“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策略思考
3.1 重视预设,孕育生成
3.1.1 精心预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预设安排。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前,只有做到精心预设,胸有成竹,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从而孕育精彩的动态生成。
(1)深入钻研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预设要求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人”的概念。深入钻研教材的预设,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材、钻研教材,通过与教材和编写者的对话,将教材的预设(知识结构)外在化、具体化。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预设时,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以一次“平均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富整体感,在不违背教材理念的前提下,笔者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预设改编成“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教学环节。如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充分铺垫。
(2)充分了解学生。实践证明,充分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指出,教师在备教材时既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具体思考:①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③课堂上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⑥学习中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
(3)准确定位目标。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实践表明,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功能。心理学家张梅玲认为,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预设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要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有时应根据具体生成情况,对我们的目标作必要的调整。
3.1.2 弹性预设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中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它的意思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能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中,除了精心预设外,还应重视弹性预设,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3.2 灵活调控,创造生成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并非一个机械呆板地执行固定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叶澜语)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学不能按照预设而展开时,作为教者就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而动,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而变,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灵机“变更”教学环节,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以笔者一次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节内容为例,原先预设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环节:(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4)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但在具体实施时,笔者发现依原先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见此情景,灵机而动,及时放弃原先的教学预设,直接进入“换钱游戏”环节,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以上环节的知识学习。如此调控,灵活应变,课堂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促进了“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3.3 预设生成,和谐统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难以取得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而不重视课堂中的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待改进的一面。重视预设并不是要求我们过度预设,甚至课前预演,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地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而强调生成,并不是仅追求预设之外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从而让课堂呈现出“放羊式”式的局面。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之中,我们只有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效平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激情的言语、智慧的火花、生命的气息与情趣,从而不断涌现出预设下动态生成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陈立芳.动态生成让活动潇洒自如[N].中国教师报,2003.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3]韦有智.数学课堂——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4]陈慧.品味预设与生成的精彩——两次执教《统计》的教学片断与评析[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6(3).
[5]余仙凤.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N].教育信息报,2007.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和广大教师。“预设”、“生成”等许多新名词频频出现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成性。然而,在当前的某些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即使许多经过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的经典教学预案,由于课前教者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精彩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从而导致在具体实施时常常出现流程“卡壳”的现象,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尴尬发生”。由此可见,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追寻“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意义
2.1 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开放而具活力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预设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让学生适应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的能力,从而促进开放而具活力教学模式的建构。在如此教学模式之中,易于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化的思想在课堂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
2.2 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培养,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起其创造的火花。此正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在敏感期内,儿童对一定的事物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学得很快,但过了这个时期,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在预设生成的动态性课堂之中,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学过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变为动态生成探究式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追寻“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策略思考
3.1 重视预设,孕育生成
3.1.1 精心预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预设安排。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前,只有做到精心预设,胸有成竹,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从而孕育精彩的动态生成。
(1)深入钻研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预设要求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人”的概念。深入钻研教材的预设,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材、钻研教材,通过与教材和编写者的对话,将教材的预设(知识结构)外在化、具体化。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预设时,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以一次“平均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富整体感,在不违背教材理念的前提下,笔者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预设改编成“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教学环节。如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充分铺垫。
(2)充分了解学生。实践证明,充分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指出,教师在备教材时既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具体思考:①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③课堂上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⑥学习中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
(3)准确定位目标。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实践表明,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功能。心理学家张梅玲认为,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预设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要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有时应根据具体生成情况,对我们的目标作必要的调整。
3.1.2 弹性预设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中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它的意思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能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中,除了精心预设外,还应重视弹性预设,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3.2 灵活调控,创造生成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并非一个机械呆板地执行固定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叶澜语)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学不能按照预设而展开时,作为教者就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而动,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而变,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灵机“变更”教学环节,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以笔者一次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节内容为例,原先预设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环节:(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4)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但在具体实施时,笔者发现依原先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见此情景,灵机而动,及时放弃原先的教学预设,直接进入“换钱游戏”环节,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以上环节的知识学习。如此调控,灵活应变,课堂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促进了“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3.3 预设生成,和谐统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难以取得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而不重视课堂中的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待改进的一面。重视预设并不是要求我们过度预设,甚至课前预演,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地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而强调生成,并不是仅追求预设之外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从而让课堂呈现出“放羊式”式的局面。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之中,我们只有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效平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激情的言语、智慧的火花、生命的气息与情趣,从而不断涌现出预设下动态生成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陈立芳.动态生成让活动潇洒自如[N].中国教师报,2003.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3]韦有智.数学课堂——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4]陈慧.品味预设与生成的精彩——两次执教《统计》的教学片断与评析[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6(3).
[5]余仙凤.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N].教育信息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