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而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沈阳市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辽宁省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我国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34-02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所以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是创新创业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而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现如今,各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表现为科技与创新之间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竞争终将演变为创业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竞争。这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终会决定我国社会经济的质量水平以及国家竞争能力的强弱。
所以,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着力打造出一批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及富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这些创业创新型人才将对民生的改善、保障以及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构建有效并且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落实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促进创业来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的278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3%。以沈阳市为例,对沈阳市内5所高校的150名师生(其中教师30人,学生12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辽宁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我们能更为客观准确地了解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一步提出适当的培养对策。并且通过对省内这些高校的人才、招生部门,就业部门的负责人,专任创新创业的教师进行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访谈,具体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对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缺少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
研究认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极为重要,认为应当将这类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对于“你是否赞同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这个选项,本次的调查显示,极大部分的同学表示赞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不赞同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形成了普遍的认识。其次,在对学生们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研究发现,他们希望学习的创新创业的知识顺序是:人际交流、沟通技巧、个体创业创新活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实务和财务管理,同学们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
2.缺乏实践教学,忽视个性化培养
对于“你所期望学到哪些基本创业知识”这个选项,85%的学生期望得到学习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50%的学生期望得到团队精神教育与培养,49%的学生希望学到挫折心理教育,39%的学生期望学习创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实践教学。根据本调查研究,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较高,所以需要在平时的知识教育、课外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开展扎实到位的社团活动,方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感知度。问卷的调查显示,占63%的高院校学生对此持“非常赞同”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建议,如:希望学校能培养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讲座以及多一些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机会。
3.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不高。问卷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接受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只有少部分同学保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老师不需要接受这样的知识与训练。笔者在对5所辽宁省高校的教师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制约贵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因素”这一选项时,有40%的教师选择了“师资队伍”这个选项。并且,在访谈过程中教师们表示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教师平时工作较为繁重,只能边自学边教学生。大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而且还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那就更谈不上有自主创业的经历,故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有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关于高校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措施与路径
1.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教育模式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与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改进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创业创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将其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学科,并且要明确创新创业这门课程所处的教育地位,之后和专业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教育模式上要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化培养,强化实习实训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大力开拓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空间。最后,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同时应该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把基础的专业课程教育抓好,还要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2.着重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笔者认为关注其核心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比如:高校可以采取调研和访谈的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方式、课程的结构等,使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高校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个方面是,为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高校还可以把孵化园中学生自己的项目,与周边的产业群相适配,并实现资源的有效流动。第三个方面是,建立优秀、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要极度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
3.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进行个性化的完善
个性化教育可以创新现有的教育体制,也能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要保证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那么就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高校可以根据项目的运作情况来制定相关制度,也可以从项目的发展、个性和特色的发挥等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学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现有教学体制下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在管理考核等方面作出规定。其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来构建立体的创新创业人才。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可以通过创建创业产业化基地等形式,来完善保障措施。第三个方面是,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所以要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不仅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队伍在社会和企业上进行挂职锻炼,也需要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参加真正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来担任导师。通过他们个人的创新创业经历,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过程以增强人才培养,从而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10):64-65.
[3] 李淑娟.大学生创业实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4(12):84-86.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34-02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所以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是创新创业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而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现如今,各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表现为科技与创新之间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竞争终将演变为创业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竞争。这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终会决定我国社会经济的质量水平以及国家竞争能力的强弱。
所以,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着力打造出一批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及富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这些创业创新型人才将对民生的改善、保障以及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构建有效并且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落实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促进创业来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的278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3%。以沈阳市为例,对沈阳市内5所高校的150名师生(其中教师30人,学生12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辽宁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我们能更为客观准确地了解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一步提出适当的培养对策。并且通过对省内这些高校的人才、招生部门,就业部门的负责人,专任创新创业的教师进行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访谈,具体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对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缺少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
研究认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极为重要,认为应当将这类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对于“你是否赞同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这个选项,本次的调查显示,极大部分的同学表示赞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不赞同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形成了普遍的认识。其次,在对学生们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研究发现,他们希望学习的创新创业的知识顺序是:人际交流、沟通技巧、个体创业创新活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实务和财务管理,同学们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
2.缺乏实践教学,忽视个性化培养
对于“你所期望学到哪些基本创业知识”这个选项,85%的学生期望得到学习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50%的学生期望得到团队精神教育与培养,49%的学生希望学到挫折心理教育,39%的学生期望学习创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实践教学。根据本调查研究,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较高,所以需要在平时的知识教育、课外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开展扎实到位的社团活动,方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感知度。问卷的调查显示,占63%的高院校学生对此持“非常赞同”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建议,如:希望学校能培养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讲座以及多一些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机会。
3.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不高。问卷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接受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只有少部分同学保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老师不需要接受这样的知识与训练。笔者在对5所辽宁省高校的教师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制约贵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因素”这一选项时,有40%的教师选择了“师资队伍”这个选项。并且,在访谈过程中教师们表示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教师平时工作较为繁重,只能边自学边教学生。大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而且还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那就更谈不上有自主创业的经历,故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有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关于高校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措施与路径
1.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教育模式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与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改进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创业创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将其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学科,并且要明确创新创业这门课程所处的教育地位,之后和专业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教育模式上要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化培养,强化实习实训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大力开拓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空间。最后,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同时应该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把基础的专业课程教育抓好,还要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2.着重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笔者认为关注其核心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比如:高校可以采取调研和访谈的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方式、课程的结构等,使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高校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个方面是,为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高校还可以把孵化园中学生自己的项目,与周边的产业群相适配,并实现资源的有效流动。第三个方面是,建立优秀、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要极度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
3.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进行个性化的完善
个性化教育可以创新现有的教育体制,也能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要保证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那么就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高校可以根据项目的运作情况来制定相关制度,也可以从项目的发展、个性和特色的发挥等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学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现有教学体制下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在管理考核等方面作出规定。其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来构建立体的创新创业人才。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可以通过创建创业产业化基地等形式,来完善保障措施。第三个方面是,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所以要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不仅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队伍在社会和企业上进行挂职锻炼,也需要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参加真正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来担任导师。通过他们个人的创新创业经历,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过程以增强人才培养,从而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10):64-65.
[3] 李淑娟.大学生创业实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4(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