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近几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倡导自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研究者、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体验、交流、合作和创造,使学生课前课后的认知整体更加科学深刻,做到可持续发展。
1 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课前学习中的培养及应用
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紧要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立体学习之中“乐学、好学、善学”,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我坚持每周一次说新闻,既让学生注意观察社会,又能在社会中学习语文,培养对信息的自主收集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论证观点的能力。这时,总是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之时,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对“美国的女植物人拔管还是留下管”的讨论中,学生一说:“生不如死,拔。”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说到加拿大政府因为海豹捕食鲜鱼,影响了渔民生计,而决定捕猎海豹。学生说:“这不是以人的利益来决定世界吗?”还联想到《旅鼠之谜》中北极旅鼠自己对数量的“控制”,认为人类介入并破坏了生态的自我平衡机制。这些“说新闻”,难道不是学生对世界的热切关注,对语言的很好运用吗?
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文本的习惯和能力。从培养的终极目标来看,学生最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培养自主的人至关重要。我在学期伊始,就发下“课文兴趣调查表”,对课文难易度、喜欢度做调查,并给班级学生印发一本“自主学习记录”册,促进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所思考、质疑,做到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写,人人有所得。让学生参与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过程,甚至自留作业,自定考试等,并记录在册中,将其纳入考试计分范围,改变评价的方式,真正做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体现在考试分数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初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触类旁通,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光靠学生自身探究学习,不足以使所有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因而,学期伊始,教师要倡导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全班自主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首先,在预习环节,改变只预习字词,读课文的做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地从学生自己出发,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得。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是一篇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笔者组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们读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让笔者刮目相看,并根据学生们学习所得进行针对性备课,将学生心得在班级交流,使学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资源,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会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如人教版诗歌《山的那边》,对于学生而言,诗歌虽在小学有所涉猎,但都浅显易懂,且大多为古代诗词,而诗歌中“山”与“海”除了本意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果让学生自己探究,可能事倍而功半,毕竟大多数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不足。如果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以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互相启发,讨论,也就能以思想的碰撞来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领悟诗句的新思路。
3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后的拓展
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初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衔接,逐步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汲取养分。
初中阶段安排了小学未曾出现的综合性课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扶着学生”,让他们走上正轨后“放手”,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共同讨论,选出主题,修订计划,并且教师要关注实施过程,随时指导。如七年级下的“黄河”主题,经过讨论,学生们决定以长江为主题,突出家乡的特色。他们上网查资料,自己写作品(诗歌、故事等),自创“拍卖最后一滴长江水”的活动,展示了长江流域的文化、历史,提醒大家保护长江,吟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长江情”结束这次活动。
教师还可借用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资源加入语文教学。如影视、歌曲、户外广告等,可让学生活学活用,带着兴趣学习。初中一年级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学生接近生活的兴趣。初中可侧重增加理性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反思。可推荐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报章杂志,让学生间接了解生活,积累更多的生活阅历,丰富阅读的经验。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求知;敢于发问,敢于探究,学会发展;参与竞争,努力超越,以达人人进步,人人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体验、交流、合作和创造,使学生课前课后的认知整体更加科学深刻,做到可持续发展。
1 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课前学习中的培养及应用
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紧要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立体学习之中“乐学、好学、善学”,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我坚持每周一次说新闻,既让学生注意观察社会,又能在社会中学习语文,培养对信息的自主收集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论证观点的能力。这时,总是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之时,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对“美国的女植物人拔管还是留下管”的讨论中,学生一说:“生不如死,拔。”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说到加拿大政府因为海豹捕食鲜鱼,影响了渔民生计,而决定捕猎海豹。学生说:“这不是以人的利益来决定世界吗?”还联想到《旅鼠之谜》中北极旅鼠自己对数量的“控制”,认为人类介入并破坏了生态的自我平衡机制。这些“说新闻”,难道不是学生对世界的热切关注,对语言的很好运用吗?
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文本的习惯和能力。从培养的终极目标来看,学生最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培养自主的人至关重要。我在学期伊始,就发下“课文兴趣调查表”,对课文难易度、喜欢度做调查,并给班级学生印发一本“自主学习记录”册,促进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所思考、质疑,做到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写,人人有所得。让学生参与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过程,甚至自留作业,自定考试等,并记录在册中,将其纳入考试计分范围,改变评价的方式,真正做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体现在考试分数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初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触类旁通,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光靠学生自身探究学习,不足以使所有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因而,学期伊始,教师要倡导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全班自主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首先,在预习环节,改变只预习字词,读课文的做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地从学生自己出发,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得。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是一篇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笔者组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们读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让笔者刮目相看,并根据学生们学习所得进行针对性备课,将学生心得在班级交流,使学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资源,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会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如人教版诗歌《山的那边》,对于学生而言,诗歌虽在小学有所涉猎,但都浅显易懂,且大多为古代诗词,而诗歌中“山”与“海”除了本意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果让学生自己探究,可能事倍而功半,毕竟大多数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不足。如果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以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互相启发,讨论,也就能以思想的碰撞来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领悟诗句的新思路。
3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后的拓展
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初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衔接,逐步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汲取养分。
初中阶段安排了小学未曾出现的综合性课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扶着学生”,让他们走上正轨后“放手”,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共同讨论,选出主题,修订计划,并且教师要关注实施过程,随时指导。如七年级下的“黄河”主题,经过讨论,学生们决定以长江为主题,突出家乡的特色。他们上网查资料,自己写作品(诗歌、故事等),自创“拍卖最后一滴长江水”的活动,展示了长江流域的文化、历史,提醒大家保护长江,吟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长江情”结束这次活动。
教师还可借用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资源加入语文教学。如影视、歌曲、户外广告等,可让学生活学活用,带着兴趣学习。初中一年级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学生接近生活的兴趣。初中可侧重增加理性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反思。可推荐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报章杂志,让学生间接了解生活,积累更多的生活阅历,丰富阅读的经验。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求知;敢于发问,敢于探究,学会发展;参与竞争,努力超越,以达人人进步,人人提高的目标。